(本文經原作者 Nanako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International House Xi’an,CC Licensed。)
文/Nanako
今天聽到別人說:
「中國大學生很積極、認真,台灣大學生只顧生活上的小確幸。」
八年了,從大學第一天就不停被類似的話語「威脅」。雖然不是要全盤否認中國學生,但每每聽到別人這麼說,我就想起 2009 年,北大第一批中國交換生前來的大三上學期。
那時運氣很好跟交換生選了同一堂選修課,基於好奇與上進心(?),我主動搭訕對方,也接受對方兩人一起做組報告的提議。於是我對中國學生的「神話」就此破滅。說好的很會報告很認真很積極很努力,老實講,我那次報告的經驗只有崩潰崩潰再崩潰。我能同理交換生除了學習以外,體驗各種異地生活也極度重要,然而就算到了上報告的最後一刻,我也不覺對方有任何一處可以讓我覺得「好吧,至少你有誠意」。撇開「感覺的事因人而異」這點,就能力而言,對方不僅沒什麼口頭報告經驗,PPT 做的也不怎樣,甚至連找資料統整都很悲劇。原先設定好的工作分配,就在對方自陳沒什麼上台經驗後,由我自己吃下大半,並幫他做的可怕 PPT 收尾。
這是個案,但從此以後,每逢踏進過中國大學的人,還有來自中國的學生,我必定會問:「你覺得中國學生怎麼樣?(學習風氣、能力、長處… 都聊)」
在前述問題的回答當中,我最認同的答案是:混的很混,認真的很認真。這固然可能是中國學生自謙,但我認為,繼續用概化性的形容詞冠在「中國學生/陸生」之前,形塑中國年輕人的狼性以構成台灣年輕人的危機意識,不僅忽略中國就算在同個世代裡面也存有的地區、貧富等差異,也未考慮中台兩地青年成長環境與學習養成的背景(還忘了台灣人根本是被嚇大的事實)。
訊息的接收者一再接收「中國青年如狼」的印象,並回頭告誡羊一般的台灣年輕人,老實講,我覺得對於讓台灣年輕人「真的有長進」沒什麼幫助,因為除了讓我們知道要更積極、更主動、更努力以外,然後呢?兩岸的社會條件、成長環境跟求學經歷,都不會讓台灣青年變成你期待的中國青年。
分別切入兩地青年的優缺點,並提出形成這種人格特質的社會脈絡,我認為才有助於彼此學習,以及從中找到自己可立足之處(不是都學過 SWOT 嗎?抱歉小妹非商管出身,只能說出這個基本的分析工具讓大家見笑了)。要說佩服中國學生,我第一個毫無疑問會說是論述能力。可能是中國學習更強調背誦、閱讀、書寫,中國學生不論大學或研所,發表意見的時候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內容充分,這讓聽者就算不同意對方的看法也很難回應;相較之下,至少在我有印象的國中時期,台灣的課堂就逐漸開始實驗純紙筆測驗以外的評量與教學方式,而資訊多元性大勝中國的環境,也讓台灣學生易於「被激出」樣板以外的形式和看法(某方面來講,會被認為是小聰明?)。
要寫可以寫很多,但我也僅能就自己近三年和中國學生的接觸拋磚引玉提出一點,無非只是希望都過了這麼多年了(可能八年也沒很久吧),對於中國的敘述與描繪,可以有多點不同的聲音嗎?
(本文經原作者 Nanako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International House Xi’a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