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PM2.5 這個關鍵字越來越為大眾熟悉,已有更多人開始關心台灣的空污問題。除了知道 PM2.5 可能致癌、空氣不好的時候要少出門,若要解決台灣的空污問題,我們得先釐清現況、破除迷思,才有可能真的對症下藥!
- 迷思一:都市的空氣比較差!
今年三月,天下雜誌《你的故鄉,PM2.5 濃度有多高?》報導指出,今 (2015) 年二月,全台灣 PM2.5 濃度最高的十個地區:
(濃度單位:μg/m3)
按照天下雜誌的資料,前 10 名全部都在雲林以南。
- 迷思二:升起綠色空污旗=空氣沒問題
教育部與環保署最近開辦的「空氣品質旗」,讓各級學校可以根據環保署的資料,升起「空氣品質旗」,作為師生進行戶外活動的參考。但公民團體PM2.5 自救會質疑,其設置的標準過於寬鬆,造成「空氣品質其實不差」的假象。
例如,嘉義市在 2015 年 3 月 24 日的中午的 PM 2.5 濃度是 29(微克 / 立方米),這個數字,若是以教育部的標準,是「綠色 (良好)」,但以美國空氣品質標準 (AQI) 檢驗,則是「黃色 (普通)」。
上圖為兩套標準在不同濃度的指標示意圖。單位:μg/m3(微克 / 立方公尺)
此外,PM2.5 自救會將嘉義市 2014 年整年的數據分別以兩套標準檢驗,則會出現這種結論:
以教育部的標準檢驗,有 167 天可掛綠旗。
以美國空氣品質標準檢驗,只有 6 天可掛綠旗。
- 迷思三:一切攏是阿共仔ㄟ陰謀
經常有種說法,認為台灣的空污問題都是對岸造成的。中國的空污問題確實嚴重,但台灣的空污問題是否來自於對岸?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指出,台灣目前的空污來源,僅有 30%是來自境外,有 50% 來自工業排放,另外的 20% 則來自交通排放廢氣和其他空污來源。其中,在工廠逐漸遷往中南部後,中南部的空氣在近 30 年來不斷惡化。
環保署於 2012 年制定「細懸浮微粒空氣標準」,將 PM2.5 的年平均值訂在 15μg/m3,當時台灣的年平均值為 29μg/m3。按照上段提及的「30%來自境外」的假設,則有 10μg/m3是來自對岸,也就是台灣無法控制的部分;若要達到 15μg/m3的標準,則必須將目前「國產」的 20μg/m3降低至 5μg/m3!
- 迷思四:戴口罩就沒事了吧?
空污除了對於呼吸道、肺部造成影響以外,也會造成對皮膚的影響:
1、加速肌膚老化
2、使得黑色素及深層斑點增加
3、降低維生素 E 含量
4、皮膚出現敏感反應,如紅疹、濕疹
此外,聯合報的報導指出,東方人的「臉皮較薄」,所以更容易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產生乾燥、皮膚粗糙的問題,並可能演變成敏感性肌膚。
圖片來源:swpav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