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逝世消息誤傳前後,網上有很多「快新聞」與「
我覺得讀者關心的,應該不是新聞的快或慢,而是新聞的好或壞。
直白的說,月刊夠慢了吧,但是每一本月刊的總編輯,
好文章的定義有很多:有分析、有觀點、夠實用、有影響力……
「我一直深深以為,雜誌是深度視角、分析、觀點的最佳載體,
但現在我看到很多的網路新媒體與自媒體都已經做到了, 甚至即時性、設計力、覆蓋面與影響力更無遠弗屆, 還不用砍伐那些無辜的老樹!」
我做了十五年財經雜誌,
你一定會問,大報、週刊、雙週刊、月刊…..,
我自己的管理例子是,一個記者對某個議題、某個內幕很有「想法」
結果,一個月過去、兩個月過去、三個月過去……他還是沒有交稿,
站在我管理者的立場是,這兩、三個月,
最後的結果當然很悽慘。在記者採訪力有限、
這就是傳統媒體管理制度與稿件流程的多年問題: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快又壞」的新聞,最近像是「李光耀逝世」、「
不及格的報導、
花絮類的報導,絕對遠遠多過 60 分以上的,更不用說 80、 90 分的文章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情境來分析,一篇文章刊登在報紙、雜誌上,
答案可能跟你預期的,是完全相反的。我現在很常用手機閱讀四、
反觀報紙與雜誌,因為需要「特定」的閱讀時間與空間,
傳統媒體假設的閱讀情境是: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 2014 年度報告,25 歲至 39 歲的觀眾,
年輕人連電影院都不去了,電視成了玩手機的背景音效、
當然我們無法預期「特定空間時間」何時完全歸零,
再回到這篇文章的出發點,好文章應該是要透過更多渠道,
我所謂的「更低成本」,包括讀者的時間成本、效率成本、
台灣傳統媒體的發行量、廣告量、收視率…. 等經營指標,
這黑心文章,就跟黑心油一樣,確實是高難度迴避的,
(文章原摘要刊於《蘋果日報》,原文標題「不管快或慢 好新聞才是硬道理」;此處刊登之文章為完整版本;圖片來源:Philippe Moreau Chevrolet,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