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昶佑
最近台灣比較大的新聞事件,就屬於慈濟在內湖保護區變更開發的相關事件,從內湖保護區開始,新聞一路延燒到宇宙大覺者,甚至是美國慈濟的財報爭議。本文主要想討論的內容並不是要聚焦於慈濟身上,而是之前與慈濟關係密切的一家公司─頂新集團。
當然,過去一年因為假油的爭議,使得頂新集團背負了許多負面觀感和罵名,但如果我們暫且撇開這些極具道德與情感的層面,從一個旁觀者與金融市場的角度,去觀察頂新在這幾年引起爭議的部分,其實平心靜氣而論,筆者得到的最後結論是「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在此說明,本文不是要推銷這本書,筆者也不知道這書的內容到底好不好,因為我真的沒讀過)。
圖片來源://goo.gl/bcXxRg
- 金融帳流出
在台灣,有錢的人真的很多,多到過去 18 季的金融帳,台灣一直都是呈現淨流出的狀態。簡單來說,如果你有一點錢,但是存在銀行覺得利息太低了,因此改投資一些收益率比較高的基金商品,或是買些美股、美債之類高報酬的海外商品。
總之不管做了什麼樣的投資,只要標的物是涉及到海外的投資標的,資金自然就會流出台灣,進入到這些投資標的的市場當中;這樣的投資行為,反映在政府的相關報表當中,就是呈現「金融帳流出」,反之,如果外資匯錢入台灣進行投資,就是「金融帳流入」。所以央行每一季都會做個統計,看看這三個月來流入跟流出的總量相減一下,如果流出去的錢比較多,就是「金融帳淨流出」。
當我們翻開央行的數據資料,連續 18 個月金融帳淨流出,感覺好像很可怕,但是就實質上來看,台灣的錢流出去了,台灣有因此錢變得比較少嗎?因為台灣廠商還是很會賺錢,每一季都賺了很多外匯進來台灣 (也就是俗稱的:經常帳)。如下圖所示,把經常帳與金融帳的流動放在一起看,在兩邊相抵之下,自然對於台灣而言,總的來看還是處於資金淨流入的狀態。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自台灣央行網站
- 台灣錢淹腳目
而且另一方面,我們如果單看台灣內部金融市場的資金狀態,仍然可以發現到資金充沛的狀態,一個觀察點是觀察銀行所給的定存利率,長期以來都處於低利率狀態,因為台灣的銀行本身就不缺資金,因此沒有必要拉高利率來吸收資金;甚至是偶爾還會聽到新聞報導,拿太多的現鈔 (兩三百萬以上) 去銀行定存,還會被銀行拒絕。
另一個觀察,就是台電所發行的債券,或是央行所發的定存單,長期以來,不管是台電債券或央行定存單,每次發行都是呈現出「超額認購」的狀態,為什麼會超額認購,因為台灣的游資太多,無處消化,因此對於大型的金融機構來說,除了一方面壓低存款利率,減少存款流入的數量之外,另一方面就是找尋安穩且收益率確定的投資標的,在不考慮國外債券的情況下 (因為投資國外債券必須還要考量匯率波動的風險),國內最安穩的投資標的就是台電債券與央行定存單。
台灣央行,圖片來源://goo.gl/bcXxRg
「超額認購」當然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為抽新股上市也都會出現超額認購,但是如果就連尋求最安穩保障的保險業、銀行業都把錢拿去「超額認購」台電債券,這就明顯反映出台灣內部的資金已經是太多了,因此就連專業的金融機構都找不到合適消化資金的管道,只能一直往債券市場堆積。
筆者依稀記得大概快十年前,商周曾經做過關於台灣游資太多的專題報導,但是十年過去了,資金浮濫的現象仍然存在台灣。這件是你知,我知,有錢人也都知道。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若是仔細觀察頂新魏家的金融操作,其實正是順應著這股趨勢而做出一些動作。
- 高明的財務操作
既然台灣是個資金浮濫、游資眾多的市場,一般人會覺得利率這麼低,乾脆投資國外市場好了,但是我剛剛講過的結論「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既然資金浮濫,那麼為何不趁機多借一點錢來用呢?
因此翻開頂新魏家的財務操作,筆者整理如下:
1. 2008 到 2009 年間,魏家買了 9 戶帝寶,自備款 1%,其餘的 99% 都是跟銀行貸款。 2. 2009 年頂新買下 101 股權,並透過股票質借,其質借比重達 87%。 3. 2010 年,頂新集團標下三重新燕土地,取得成本約 101 億元,並向九大公股銀行聯貸 70 億元;之後進行變更程序,計劃從工業區變更為住宅商業區,媒體報導變更後的土地價值約 180 億元。
圖片來源://goo.gl/OqHwUE
總的來看,其實真的是不得不佩服這樣的財務操作手法,因為頂新充分利用台灣金融市場的現況,當一般人想要離開這個市場時,有錢人其實是會從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機會,並且賺取超額利潤。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資金有的出走,有的留了下來,但是十年過去了,游資的問題依然存在,固然輿論批評銀行對頂新集團特別友善,但其根本的問題應該是在於台灣金融市場的狀態和困境,此一游資問題不解決,就難保不會有下一個「觀感不好」的事件發生。
(文章來源: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作者:劉昶佑,原文標題:從頂新風波看台灣的金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