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318-cover-1

三一八,情節很曲折、過程跌宕不已,但它匯聚的波流竟衍為政治海嘯,終致在 2014 年底成為黨國高牆坍塌的要因之一。但運動激發的能量與 高牆之塌又有不隨人意志轉移的歷史/結構因素,於是過程佈滿感性與理 性的穿梭、激奮與挫折的並置、合力與背叛的黏貼,這才綻放出精采、動人的故事!

  • 命名的偶然

首先,運動的命名總緣於偶然。當學生與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衝入立法院議場,外界物資逐一送進來之際, 其中也包括一束向日葵(亦稱太陽花)。學生們將它置於主席台上,再加上有花店老闆大量義助太陽花,「太陽花」遂成為所有媒體傳輸的焦點, 於是,媒體基於商業考量,從 3 月 20 日起就以「太陽花學運」作為運動的名稱,至於不少運動參與者原先定位的「三一八占領國會運動」反倒神隱。 太陽花學運頗能喚起人們對 1990 年 3 月的「野百合學運」記憶。於是, 關於兩場運動的比較、傳承就此展開。

OLYMPUS DIGITAL CAMERA(「太陽花學運」,圖片來源:othree,CC Licensed)

固然,兩場運動背後都有社運、自主公民的協力;但野百合學運因為自始就架起隔離線,祇有「純」學生才 能進場,各方也願意配合維持這樣的空間,於是一場現代版的「公車上書」 就此上演。

太陽花學運卻不是這般! 畢竟,反服貿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學者、NGO、學生共同參與、各有其路線方針,儘管立院占領行動的衝鋒主力是學生,但無論是策畫、支援都少不了 NGO,所以議場內外原本就是學/社運交會(況且,不少學生本身就同時擁有學生與社運成員兩種身分),等到運動開展日久,各界自主公民紛至沓來,運動能量與影響力就如滾雪球般倍數放大。

所以,用「太陽花學運」命名這場運動,不但有商業消費之嫌,且囿限了它的組成份子與能量放送。另一方面,由於運動期間爆發攻占行政院 的插曲,以及運動後期也有「路過」數名藍營立委選區的街頭活動,可見 它也超出「占領國會」的靜態層級。因此,本書謹以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這不是一支煙斗》(Ceci nést pas une pipe)的縝密解析入手, 將書名定為《這不是太陽花學運》,希冀讓主體闡釋更多元、流變。

「三一八運動」是因反服貿而來,那到底服貿是什麼?為何要反對?

  • 服貿是什麼?為何要反?

所謂服貿,全稱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係台灣與中國依據《海 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 ECFA)所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根據協議內容,這項協 議乃致力於:逐步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涵蓋眾多部門的服務貿易限制性措 施,促進雙方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及便利化;繼續擴展服務貿易的廣度 和深度;增進雙方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

也就是說,它是 2010 年簽訂兩 岸關稅減免達成自由貿易協議 ECFA 的後續。 然而,當年簽訂 ECFA 時就曾引起激辯,質疑方提出「亞太營運中心」 是「高估自己、低估他人、錯估情勢」,兩岸資金往來祇會讓「金融往來 安全堪慮、外匯互助自毀長城、台灣資金加速西進、開放銀行個資全露」, 忽略整體外貿平衡,過度向中國傾斜等等。

可惜彼時並未引起社會廣泛關 注,馬政府也未對這些疑慮多作說明,更未尋求有效的配套,ECFA 順利於 2010 年 6 月 29 日在重慶簽訂,同時也開啟了後續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 資保障及爭端解決協議等的協商。 換句話說,祇要 ECFA 存在,服貿也好,貨貿也罷,至多祇能退回此 次「黑箱服貿」,日後仍須面對!而簽訂《服貿協議》的好處有哪些?

根據政府的說法,除了擴大彼此市場,且可輸出台灣發展精緻的各項服務業, 而中國對台灣的三個開放重點包括:

減少台商投資限制、擴大服務提供的 範圍、提供台商便利措施,使台商可以較好的條件進入中國市場,掌握優勢、擴大經濟規模;另外,台商常因中國的「潛規則」受挫不已,這也可 透過《服貿協議》獲得保障;再者,台灣爭取到包括電子商務、資訊服務、 線上遊戲、展覽、文創、旅遊、運輸、金融等重點產業在中國有更開放的 投資環境;營造台灣經貿國際化的環境,有利於加速簽署 TPP(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等區域整 合經濟協定,⋯⋯凡此,若《服貿協議》果如官方所宣稱的「利大於弊」, 那為何它遇到的阻力如此之大?何以會引發前所未見的學生占領立院行動?

  • 反服貿紀事

這可分由實質面與程序面兩部分來討論。

2013 年 6 月 21 日雙方在上海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後,來自 NGO 的質疑不斷;在國策顧問亦是著名出版人郝明義公開發表文章反對簽 署《兩岸服貿協議》後,這才讓實質問題引爆。郝明義指出馬政府「太過輕忽兩岸事務的敏感、黑箱作業卻自以為是、對中國的無知與愚痴、傲慢 地忽視產業需求、對台灣本土中小企業欠缺憐憫」。

畢竟郝明義具有一呼 百諾的影響力,因此文化界、出版人紛紛呼籲官方應緩議。由於雙邊關於 印刷、零售的規模相差太懸殊、言論管控的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一旦中資 湧入將傷害台灣的言論自由;台灣受惠於服貿者主要是大型財團,而中小 企業將難以承受重擊;且台灣開放的產業項目中,有多項涉及國土安全及 民眾個人隱私(如二類電信、港埠碼頭、機場、橋樑隧道的管理、科學技 術有關的顧問服務等),鑒於雙方敵對狀態未解,開放這些項目頗讓人憂 心。

  • 實質問題端賴法律程序來紓解

包括「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律師在內的 NGO 成員,於 2013 年 6 月 24 日前往立院抗議並拜訪台聯、民、親三黨黨團。他們要求行 政院長應公開承諾在立法院完成審議前,絕對不啟動生效條款。

立法院朝野立委應盡最大努力,促使行政院長作出此承諾。他們也強調一產業一聽 證、資訊公開;立法院就每一個開放項目所涉及的資金與人員開放、配套 因應措施,均應逐條檢視、議定。 次日(6 月 25 日),立法院院會決議,《服貿協議》內文應經立院逐 條審查、表決,承諾表亦須逐項審查、表決,不能採全案包裹方式表決, 且未經立院審查通過,不得生效。

賴中強認為,對抗官商黑箱作業,公民力量的強大至為關鍵,且必須 敏於時局的研判,要在對的時機提出對的策略方案,這才可能克奏膚功。

而服貿議題究竟是反黑箱?反服貿?或進一步反自由貿易?答案是三者皆 有之!更具體地說,反服貿陣營在三大項目是堅持不退讓:

一,醫療社服; 二,基層民生產業(零售業、美容、美髮、汽機車等);三,涉及政治敏 感度(如開放廣告、電信、銀行參股)。 到了 7 月 28 日,賴中強號召成立了「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簡稱「民 主陣線」)。

主張:一、反黑箱服貿協議,要捍衛民主人權;二、反對自 由化迷信,保障基層生存權;三、敏感產業中國因素止步,反媒體壟斷要 立法;四、經貿自由化之衝擊評估與因應措施要立法。並一再重申:資訊 公開、行政聽證、一產業一公聽會、彙集各地民意。爾後,民主陣線就戮 力於反服貿,並成為次年三一八運動的主力。

7 月 31 日,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魏揚等人發起至立法院反服貿 抗議活動,口號為「佔領立院、奪回未來,青年反服貿行動」。由於立法 院拒絕學生參與旁聽服貿公聽會,學生翻過立法院圍牆試圖進入院內,過 程中與警方產生推擠衝突,並造成流血事件。但也因為學生的阻撓,所以 《服貿協議》未排入立院審查,改開公聽會。

而包括魏揚、林飛帆、陳廷豪、 黃郁芬等人就在八月成立「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以下簡稱「黑島青」), 和前述「民主陣線」成為反服貿的雙箭頭,亦是三一八運動的主力。 到了 8 月 29 日,民主陣線召開記者會表示,將一連拋出十項問題,要 求執意立即通過《服貿協議》的馬政府給個明確的答案(提問時間分別是 8 月 29 日、9 月 5 日、9 月 12 日)。

第一問:兩岸服貿協議會不會自動生效?(台 灣守護民主平台);第二問:如何解決職業工會會員沒有失業保險問題?(台 灣勞工陣線);第三問:如何因應「中資銀行參股,取得國人聯徵信用資料」 問題?(台灣人權促進會);第四問:服貿黑箱,那貨貿也要繼續黑箱下去嗎?(勞陣)

第五問:政府要讓醫療與社福機構徹底的商品化嗎?(全 民監督健保聯盟、婦女新知);第六問:中國與紐西蘭間的自由貿易協定 有人權條款、台灣與紐西蘭的經濟合作協議也有人權條款,為什麼台灣與 中國間的經貿協定就沒有人權條款?(民主平台);第七問:如何避免「中 國政府透過中資第二類電信業者與中資網站取得台灣用戶通訊資料」?(台 灣教授協會);第八問: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簽訂以後,該如何避免中資「一 條龍」壓境,獲利空間被中資壟斷?(黑島青);第九問:投審會的把關 機制經得起檢驗嗎?(民主平台);第十問:自由貿易是解藥,還是毒藥? (台灣農村陣線)。

面對如此多的爭議,8 月 5 日朝野黨團同意除原先四場外,加開十六 場公聽會,邀請各產業公會及工會代表參加。其後,國民黨立委張慶忠自 2013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7 日舉行八場公聽會,不但時程過於密集,且過 程像政令宣導,欠缺溝通誠意,這讓反服貿人士怨言頻生。其後,民進黨 立委段宜康自 2013 年 10 月 24 日至 2014 年 03 月 10 日舉行八場公聽會。

而當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於 11 月 26 日來台一周,準備考察自經區 之際,黑島青揭示「面對服務貿易、拒絕黑箱談判、正視自經區威脅」等 三點訴求,前一晚先至桃園機場夜宿。上午 11 點半,黑島青召開記者會, 發言人陳廷豪提出三大訴求:「抗議陳德銘蔑視台灣民意,干預台灣國政」、 「抗拒黑箱談判模式,要求正式、對等談判,建立監督機制」、「反對服 貿、貨貿協議與自由經濟示範區」。記者會結束,學生分批圍堵各個出口, 黑島青魏揚巧遇到陳德銘一行人登上巴士,欲前往呼喊口號,警方以優勢 人力將其壓制於地,造成嘴角滲血、手肘挫傷、胸悶不適等症狀。

到了年底,民主陣線於 12 月 22 日在凱道舉行「立法破黑箱,拒絕服貿闖關」集會,並透過先前的立委問卷,明確要求國會先完成《兩岸協議 簽訂與監督條例》、《經貿自由化衝擊影響評估與救濟法》、《中資來台 投資條例》、完善「就業安全網」四項立法工作,再來審查服貿協議。這 次的行動壓力,促使馬政權放棄服貿協議在第四會期及臨時會闖關的計畫。 終於,2014 年 3 月 10 日第 16 場公聽會結束!同一日,針對前經建會 主委尹啟銘及立委張慶忠主張:《服貿協議》審議已經超過 3 個月,依《立 法院職權行使法》行政命令國會審查的規定視為已經完成審查。

民主陣線 召集人賴中強質疑:行政命令是由行政機關單方制定,兩岸協議是由兩岸 公權力機關分別授權海基會、海協會雙方簽訂,兩岸協議絕無可能是行政 命令,尹啟銘、張慶忠如此主張,難道兩岸已經統一了嗎? 這樣的質疑恰巧反應了七天以後,張慶忠的 30 秒事件絕非偶然。因為 藍營既視《服貿協議》為行政命令,30 秒通過根本不是問題!

但賴中強反駁:一,行政命令是由行政機關單方制定,兩岸協議是由 兩岸公權力機關分別授權海基會、海協會雙方簽訂,兩岸協議絕無可能是 行政命令;二,《服貿協議》涵蓋範圍,已擴及醫院、社福等非營利機構 與公共服務,其本質已與前此開放中資來台投資有不同,即便單就營利事 業而論,《服貿協議》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生、老、病、死等項目, 其影響範圍廣大,自不可比擬;三,國民黨主張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具 「準條約」的性質,依舉輕以明重的法理,《兩岸服貿協議》作為架構協 議下的具體協議也具有「準條約」的性質,必須國會審議通過才能生效;

四, 立法院院會 2013 年 6 月 25 日已決議《兩岸服貿協議》應經立法院逐條審查, 逐條表決,《服貿協議》承諾表應逐項審查,逐項表決,不得予以全案包 裹表決,非經立法院實質審查通過,不得啟動生效條款」;五,在《服貿協議》以前簽訂的 18 項兩岸協議,除了 ECFA 與智財權協議經立法院審議 通過外,其餘仍明列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的待審議案清單,足見立法院從 未同意比照「行政命令」來處理兩岸協議。

所以就程序面一路深掘,反服貿人士強力要求,由於兩岸的特殊政經 關係,其間存有太多黑箱、曖昧的空間,為解人民疑惑,《兩岸協議監督 條例》的制定就迫在眉睫。這也是三一八運動期間,它被納為學生所提四 項訴求之一的原委。

  • 作為主體的學生

關於三一八運動的主體,起初是以學運面貌呈現。

7169874833_e237a27611_z

 

(「野百合學運」當時報導,圖片來源: lenin1024,CC Licensed)

這是 1990 年「野百合學運」以來的另一番學運狂潮,且聲勢、組織、續航力與影響都超出野 百合學運甚多。 撇開日治到戰後初期的斷裂學運,也甭談什麼保釣、退出聯合國、台 日斷交、台美斷交⋯⋯,諸多虛妄的「學生民族主義」(丘為君語),也 莫悲切劉大任筆下的「浮游群落」何其早夭。

大底來說,80 年代迄今所有 稱得上學運的軌跡,不論是左是右,若不以本土物事為依歸,必然很快就 幻化無蹤。當時不論是走「國是會議」路線的「自由之愛」/台大學生會、 主張「制憲」的「新青年」、走左翼農工路線的「民主學生聯盟」(「民 學聯」),三者終在野百合學運大纛下匯合,於是「野百合」成為戰後台 灣首次以自主、反抗為職志的學生大會串。

野百合是和彼時烽火相連的政 /社運同步,一種以青年為主體的本土意象也悄然誕生。 從野百合到 2014 年的三一八運動,其間當然不會是空白一片,不時可見聞學生參與 90 年代工運、反高學費運動的身影;但此時學運之水呈枯涸 狀,所以是零星游擊。直到 2004 年開始的「青年樂生聯盟」,有一批學生 長期投入其中,蔚為日後社運中一股以左翼階級運動為主調的戰力,此為 學運重新復熾的前鋒;另外,2008 年深秋為反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 而發起的「野草莓學運」,則讓沈寂許久的大軍團學運復活了。

不可諱言的,自野草莓學運之後,由於重獲政權的舊黨國體制過度親 共傾中,導致民眾惶惑不安;也由於他們堅定奉行「開發主義」,經濟剝削、 社會正義蕩然、環境破壞嚴重;更大的危機在於,新世代年輕人的未來幾 乎是利多耗盡、前途茫茫,所以幾年時間裡,苗栗大埔事件、反國光石化、 挺華光社區、反中科四期、反核四、反都更、台南反鐵路東移、反美麗灣、 苑裡反瘋車、反媒體壟斷、挺關廠工人、洪仲丘事件、護樹運動、反桃園 航空城、反高中歷史教綱微調、反服貿、支持「多元成家」草案、⋯⋯抗 爭風起雲湧,多少莘莘學子奮不顧身參與抗爭、疲於奔命,卻也累積更多 的社運經驗與互通人脈。

3 月 18 日當晚可以直取立法院,純屬偶然;但,那是年輕、憤怒、豐 沛民怨必然的發紓!祇因「反抗不義,是年輕人天職」,張慶忠的 30 秒讓 人怒髮衝冠;再查探下去,黑箱透露的是國家機器造次、資本惡水肆虐, 若再加上近來愈加鮮明的「中國因素」,年輕學子不揭竿而起才是怪事! 回顧過往幾年的社/學運風潮,昨天核四議題發燒,反都更、反國光 石化、支持多元成家的,都會過來義助;今天反媒體壟斷甲級動員,反大 埔拆除者、女性主義者、廢死行動者、反教科書微調者也都會出現。

祇因 尼采所言「永恆的回歸」(Eternal Return),類似 80 年代的抗爭場景復現, 黨國體制+資本橫溢,致使個別的反對力量極易被擊潰,所以必須協力互助、共同對付惡魔黨,因而展示了義氣相挺,古老水滸精神的傳接。

所以 長一輩的樂青參與者,如李俊達(現已改冠母姓為劉李俊達)、洪申翰、 盧其宏,他們和今日社/學運的初生之犢,並無鮮明的「認識論的斷裂」 (epistemological break)──意指一著重「階級」,另一則「國族」選項味 道濃些。

顯然,「反抗不義」的就地戰鬥選擇重於其他。 劉李俊達表示:「樂生保留運動讓我看見運動的真正力量,來自於人 在抗爭的過程當中,能夠重新理解自己與社會、文化、體制之間的關係為 何。相對於樂生院民與社運工作者,一般人距離議題與抗爭的距離是相對 遙遠的。但就是因為一般人(ordinary people)形成了社會的常態、構成了 既定的秩序(order),也就是現行體制得以維持的主要支柱之一。

因此社 會運動的工作,不單單只是推動政策與議題的改變、批判既定的政經結構, 也得面對大多數人的思考與生活習慣。三一八是一個歷史事件,更重要 的則是,如何將這股能量延續到一般人日常當中,改變整個社會的政治體 質。」 簡單地說,他們都承受「崩世代」的普世幽微,以及台灣在「中國因素」 陰影下該如何因應的困境。 憤怒之火從何而來? 談到以學生為先鋒的這場運動之前,得先談論激起具有世代、階級之 戰的普世因和特殊因究竟是什麼?普世因:我們處於一個不安全的時代──經濟不安全、人身不安全、 政治不安全。

這源於 80 年代開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金融管制、房地產與勞動力的限制愈少愈好,福利政策愈限縮愈佳),到了本世紀伊 始更以鋪天蓋地的姿態召喚不論或右或左的政權跟著滾動。 偏偏 2008 開始的金融海嘯戳破了新自由主義的「國王新衣」。

即使是 歐美所謂的先進國家人民失業、政府破產是為常態,所謂歐豬五國(PIGS) ──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都身陷於程度不等的公債危 機,這也造成歐盟內部的「南北危機」。而內部貧富差距的擴大(M型社會) 製造出更多階級與世代的仇恨。

於是,美國年輕人發起「占領華爾街運動」 (Occupy Wall Street),其主要訴求是「99% 的人無法再忍受 1% 的貪婪與 腐敗」。 更因為失業嚴重、生育罷工、人口老化等肇致了歐美國內種族、宗教 問題尖銳化。美國境內是黑白問題的層出不窮,而歐洲則是對穆斯林移民 的不信任、仇視,「文明衝突」已蔚為歐美的不定時炸彈。

於是,未來前景陷霧境,今日生活慘澹的「崩世代」應運而生,舉世 皆然。 同屬「地球村」一員的台灣,自然也難脫新自由主義需索無度後的窘況:「富者愈富,貧者愈貪」、「資本集中,創業無望」、「文憑貶值, 工作貧窮(所謂的 22K)」、「少子化與人口老化」。

但除了源於新自由 主義海嘯的全球作業外,台灣和中國經貿關係的發展,更強化了「崩世代」 的數量增多、情境更劣。這就是屬於台灣的特殊因。 特殊因:此即「中國因素」的全面發酵。具體地說,中台兩地經貿關 係的愈擴大、愈密切,造成台資外移的速度愈快,台灣的失業率、貧窮率 也就愈高。因為中國的勞動力豐沛且薪資也較為低廉,致使台資不斷湧入, 而本地則有產業被掏空危機。由於彼岸薪資長期偏低,資本家自然也不願提高本地的薪資架構,於是 22K 普遍盛行。

同時,兩岸經貿的擴大,真正獲益的是台灣大財團、技術擁有者,以 及透過黨政交流獲取暴利的政商權貴(典型實例就是國民黨裡的連、吳、 江等權貴家族);反之,中小企業、農民與工人等都遭重創,失業人口與 貪窮人口雙雙增加,貧富差距更形惡化。

此時政府的因應措施本該是擴大社會福利,濟助弱勢者;但想擴大社 會福利就得增加財政收入,也就是得對富人加稅;但這又和政府鼓勵台商 鮭魚返鄉的政策不符,於是政府是反其道而行:對財團減稅與公債增加。 偏偏不少財團還不知感恩圖報,他們在中國大賺其錢,卻債留台灣;更惡 質的是不少鮭魚返鄉的台商,除了在台拚命炒房炒地,還大賣黑心產品。 而政府獨厚財團的結果,除了壓低薪資結構,也限縮了工會的功能。

於是, 年輕人普遍陷入 22K 的低薪泥淖,住者有其屋的夢想永難實現,階級、世 代的怨懟由此植根。 鳥瞰三一八全景 本書以時間縱軸(晏山農撰)、空間橫軸(江昺崙撰)、作為批判武 器的傳媒(羅慧雯撰),以及多樣的肖像(梁秋虹撰),希冀透過四大範 疇盡可能的觀覽三一八全景,也略為補述一下各章節未及處理的事項。

13509710924_3c39ba169b_z

 (330 凱道遊行.圖片來源:billy1125,CC Licensed)

時間縱軸──從 3 月 18 日當晚起,直到 4 月 10 日的「出關播種」, 可分成三個時期與一個關鍵點:

混沌期─群英異音(318 ─ 323)氣爆 點(323 ─ 324)回穩期─狼煙再起(325 ─ 330)收尾期─遍地開花 (331 ─ 410),至於四一一圍攻中正一分局行動,看似與運動無關,卻是必要的句點。

混沌期─群英異音的現象是恐慌、混亂、出走、衝突。它面對府院的 敷衍不理,以及來自「社科院派」運動同志的強力挑戰。 氣爆點是運動的分水嶺。前此參與者對於運動走向大抵分為陣地戰(固 守立院)和運動戰(擴大攻占行動)兩派,經過三二三一夜挫敗後,陣地 戰成為往後整個運動的唯一主調。但撇開成敗論英雄,雙方歧異仍有再三 檢討必要。孰對孰錯,猶待歷史女神的後續伏筆。

回穩期─狼煙再起是指議場內組織日常化的開始,由於府院的回應依 舊讓人不滿,所以運動參與者發起三三○凱道大遊行,50 萬人齊上街頭證 明多數人民並不信任馬政權。 收尾期─遍地開花,初期有黑道勢力的挑釁、賤民解放區的出走,關 鍵轉折是立法院長王金平的現身,以及「人民議會」的由破而立、「割闌 尾(藍委)行動」的進擊;但退場聲明引發不少人不滿,導致議場二樓「奴 工區」發表聲明後提前退場,而連續三晚的「大腸花垃圾話論壇」則讓怨 聲幹語有了宣洩管道,《島嶼天光》的歌聲為運動畫下休止符。

13527468565_08b984eefe_z

 

(立法院正門,圖片來源:JimmyKang,CC Licensed)

緣於運動期間「公投盟」受到決策中心的有意忽視,再加上 4 月 11 日 清晨警方強力驅離公投盟並導致蔡丁貴教授受傷,於是當晚逾千的憤怒學 生包圍了中正一分局,這行動是三一八運動的延續,讓公投盟得以漂白並 納入運動詮釋裡,整個三一八運動才真正落幕。 空間縱軸──原先是不和平、不理性的攻占行動,等到真的攻入議場 後,一種仿體制的肅穆、秩序竟慢慢成形,酒神戴奧尼修斯(Dionysos)退 位,阿波羅之歌揚起,強調和平、理性的規訓導致議場內窒悶不已,攻城 竟致變圍城;再者,鎂光燈聚焦下,議場內全無個人隱私、生活作息大亂。

然後,先入據者就掌握場所出入大權,並而決定運動的方向,「空間民主 化」概念似未受到重視。 相對於議場內的肅穆,場外的空間則多樣有趣。但也因為醫療通道、 糾察的布陣,始終爭議不斷。至於賤民解放區的雜音大放送,則不時提醒 眾人去中心之必要。

而林森南路八巷的戍守精神,邊緣卻不喧鬧,恰似北 寒凍土的孤憐守兵。至於大腸花垃圾話論壇,髒話滿天飛反讓焦慮的情緒 獲得紓解。 另外,社科院派作為詹姆斯狄恩(James Byron Dean,1931 - 1955,美 國 50 年代最知名的影壇叛逆英雄)精神的承繼者,雖然瞬間殞落,卻讓人 永懷;而孤行者「公投盟」則攫取了青年認同台獨,並透過四一一浴火重生。 可以補述者在於,議場內和周邊景觀的迥異,猶似清末台北城實際分 為三個市街〈城內、大稻埕、艋舺〉,要尋求一統的共識,極難!但多元 差異更令人激賞,三一八的空間地理學呈現的樣貌亦如是。

傳媒的戰爭──三一八運動是場總體戰,其中關鍵樞紐就是媒體傳輸。 當學生攻入議場初始,先是三個台大新聞所學生迅速傳向國外,而張龍僑 更以藍白拖架起 iPad 作現場實況轉播,其後包括黑島青、g0v(零時政府)、 「沃草」、「割闌尾」等的臉書粉絲頁全都爆紅。 相形之下,傳統媒體的速度就慢了許多,即使在整個占領期間號稱報 導最即時的三立新聞台和《蘋果日報》,也是拜合新媒體技術和資源才能 奏效達陣。 可以說,這是一場新媒體全部出籠的大戰役。

台大新聞所的「新聞 e 論壇」,標榜扁平化組織,題材全由學生自主決定,但由學生群集體核對 審稿,避免誤報;而 g0v(零時政府)則扮演運動現場各種網路雜症的醫生和活用者;沃草則利用他們原先架於立院的「國會無雙」節目,最先將「黑 箱服貿 30 秒強行闖關始末」放送出去,因而博得眾人讚譽。

傳統媒體中最是問題叢叢者,當屬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天新聞台幾 以敵我之分看待三一八,其中《新聞龍捲風》節目更惹出言詞性騷擾風波, 遭閱聽大眾的控訴。以致在運動現場,中天記者最受到群眾抵制;而其旗 下紙媒《中國時報》亦不遑多讓。至於各新聞台收視、紙媒銷售量,也全 繫於該傳媒予人是否公正而定。

總的說,新興媒體戰力超強,而傳統媒體失職者太多,除上述旺旺中 時,連本該以「公共」角度看問題的公共電視台,也頗多失職處。而旺旺 中時的遭人詬病,更和運動中指陳的「中國因素」息息相關,旺旺中時的 現身說法告訴了世人,深染「中國因素」的傳媒品質就是這等模樣。

本篇章尚待讀者省思者,網路即戰場,所以三一八運動期間,戰場無 分敵前敵後,特別是臉書作為動員工具,效能驚人無比;但臉書的缺點也 在於:它動員能力強,卻非良好的溝通平台。因為誤解、衝突,導致不同 團體、個人在臉書開罵、互相封鎖者層出不窮,而攻占行政院事件前後, 彼此原是好友的夥伴也因臉書而信任感破裂,凡此現象都有待進一步解析。

多樣肖像──最先衝入議場者,以及其後場內外,都不乏同志身影穿 梭其中,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同志,運動傷害不僅來自鎮暴警察,還來自運 動內部隱而不顯的性少數霸凌文化,一切都始於彩虹旗的迅速撤下。

若非 「大腸花」,運動中的同志聲音就永難聽聞。 二樓「奴工區」的守門人焦慮,既守護外頭,也看盡門內。它形成一 種更密實的夥伴關係,也發展出獨特的溝通方式。相對於一樓的規訓,二 樓的不馴也讓人的類型不再一體化。

也有公務員來到運動現場,是支持者?是偵伺的特務?有人偷偷道盡 難以對外人言的心聲。 開創大腸花垃圾話論壇的音地大帝當然值得另闢專章介紹。有人形容 音地大帝用大腸花收割了太陽花,「大腸花論壇」也收割了賤民解放區的 邊緣發聲意義。

大腸花撇開繁文縟節、不甩溫良恭儉讓、人人平等(林飛 帆、陳為廷來亦然),大腸花全然顛覆議場一樓的秩序理性,也讓青年與 台獨自然媒合。運動結束後,一樓種種迅遭遺忘,但大腸花香卻繞樑數月 不絕。 當然,場景不該總是停留於北部。南方意識讓前成大經緯社社長由彰 化北上、前高醫第一屆學生會會長進入議場醫療團、前「野百合學運」糾 察組長往返南北耗費他半個月薪水,南方的遊牧赫然可見。

南部的異議性社團更未缺席,其中最特色鮮明的就是成大零貳社,由 於時空落差,北上後又迅速南撤,但和其他南部異議性社團共組「民主黑潮學生聯盟」,南部像移工,於是自立門戶,反而落實遍地開花。 當然,這四大部分絕對無法涵蓋三一八的全部,諸多角落未曾掃瞄到, 太多人物都未入鏡、書於文。

另外,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攻占立法院、行政院和四一一包圍中正一分局,事涉司法訴訟、牽連者眾,檢方儘管已在 2015 年 2 月 10 日起訴 119 人。在司法追殺的壓力下,本書於相關章節都自行馬賽克,不欲當事人曝光,期讀者見諒!

  • 延伸閱讀:

太陽花學運週年省思:天下沒有不散的學運
【太陽花學運一年後】請記住我們站出來代表自己的決心和追求民主的堅定
王丹:是該檢討太陽花學運,因為未來肯定會有更多的公民運動

(本文由聯經出版社授權刊登,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