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

近日在臉書上,我的朋友們紛紛轉貼了一系列「X分鐘看完電影XXX」的影片,我也因此耐不住好奇心,看了幾段這系列的影片。影片作者谷阿莫幽默、風趣,以精準的摘要能力,點破許多電影一成不變的梗,而這系列影片受歡迎的程度,也反映出來當代好萊塢電影的淺薄,故事內容單調,只剩下技術與爆破。

然而在對某些電影成功地進行反諷之餘,我卻也產生了一個疑問:

究竟是因為說故事的人(在這個例子裡是好萊塢)先走上了以單調敘事營利的路線,因而讓我們在事後得以反諷;還是我們已經先厭倦了敘事,才讓單一變得吸引人?

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我發現原作者同樣地拆解了幾部我個人十分喜歡的電影作品。作者的摘要能力依舊,但這樣的摘要卻讓我忍不住覺得有些可惜。舉例來說,被作者形容成「變態的瘋子老婆殺掉神經病」的《控制》一片,乍看之下確實是一個驚悚故事,但對我來說卻其實悄悄地批判了單偶關係和中產階級郊區小家庭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mCIGJ2NAw

 這部電影裡描繪出,這種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中產單偶童話,可以把人的自我價值貶低到一種甚麼地步,讓人的生命變得這麼渺小細微無足輕重,而那是一件會令人發狂的事情。而另一部電影《鳥人》中,縱然情節是簡單的「前任超級英雄演員回歸榮耀」,但故事裡探討的是自我、是媒體與人的關係,以及人對於自我在世界上的位置的感知。

對於這些故事,那三分鐘縱然無誤地說出了情節,卻可能遺漏了許多其中細微的情感與敘事(不管是用人還是用物或用景)。坐在電影院裡,我們想要掌握的到底是甚麼呢?是單純地搞清楚前因後果,還是看見那些前因後果和作為人類的我們之間的關聯?

這當然並不是說谷阿莫的影片不好看,事實上,他的影片極具娛樂效果,在很多時候更是成功地點出了當代(好萊塢)電影的崩壞。谷阿莫和我對於某些電影的解讀的差異,其實也可以解釋為,我們對於電影的品味的不同,而這正是電影(和各種文化產出)的美妙之處。然而,這樣「三分鐘看電影」的風潮,讓我一方面感嘆於這麼多單一樣版的電影,另一方面遺憾習慣了單一敘事的我們,可能也就習慣了在敘事其實沒有這麼單一的時候,還是一心一意想要找到單一的解答。

有趣的是,為了做出這樣的影片,谷阿莫反而必須先反覆看過電影,才能進行這樣簡明的「摘要」,然而作為觀者的我們,在那三分鐘之後,我們要滿足於這樣單一的摘要,還是會更致力於追求不同的敘事與解讀?

好一陣子以來,我對於當代經常想要在X分鐘之內做完某件事情的趨勢感到迷惘。隨著各種社會議題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社會冒出頭,為了在短時間內吸引公民的注意力,進而獲得支持,各種懶人包陸續興起。然而從X分鐘內搞懂XX議題,到三分半鐘看完一部電影,資訊的爆炸讓我們學會的不是如何擷取、篩選對自己而言重要的資訊,更不是對特定專業的積累培養更多尊敬(畢竟在資訊海之中還要成為某種專家是多麼難得的事),反而是越來越習慣把每件事情都簡化,變成最好理解的最小值,然後用「最短的時間」達成「最高的效果」。這樣的發展邏輯,從經濟出發,已經擴展到文化層面。

近年來從網路上的各類時事評論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趨勢。簡明的、摘要式的、充滿小標的短文,多半比細密的長文來得吸引人,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達到某種具體結論和功用的各種知識與產出,似乎已經變得不值一提了。

去年一度在網路上十分流行的「一眼看出你是哪裡人」話題或許就是一例。為什麼我們需要一眼就能辨認出他人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我們真的在乎,那麼我們該做的,不是花上一點時間,和對方好好地進行一場對話嗎?有人會說,這是一個了解不同地區文化的機會,確實,在相同地區成長的人,會因為文化背景而產生類似的生活習慣,但太過單一、簡化、迅速的判斷,是不是反而讓我們加深了刻板印象,而無緣去了解不同的故事?

photo大概是因為我是一個很愛聽故事的人,就算有時候有些故事聽完時我也會忍不住覺得,天啊這真是太浪費人生了,我還是很珍惜聽故事的時間。我常常花時間看一些、讀一些說真的並沒有甚麼深刻內容的故事,因為我覺得那些看似沒有內容的故事,也可能反映了一種時代感和一種普遍的生活景觀,而那些都是值得被觀察的。我更喜歡從一個情節裡去發掘不一樣的故事,想像不一樣的敘事角度和方向,去解讀一個事件後的各種可能。因為單一的敘事是危險的,總是想要簡化情節的我們更可能因此習慣了單一的敘述,進而喪失了了解世界的機會。

所有的情節都是可以被簡化的,但故事卻不行,故事是浪費時間也會有浪費時間的美的事情。而我有時候擔心我們都在追求情節,卻忘了故事,但我不確定是不是每件事情都是可以被摘要的。

(首圖來源:谷阿莫 Amo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