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今年 33 歲,離開醫療界回鄉務農邁入第四年。由年輕人來論述年輕人為何不願投入農業的原因,也或許會更接近事實現況。
小英基金會曾在 2013 年 6 月時在華山藝文特區舉辦了「紐西蘭奇異果 Zespri 之全球佈局與創新行銷」座談會,與談人陳郁然先生曾提到他參訪台南玉井的芒果園,果農的工作型態有多麼地不友善。
其他品項也是如此,稻米秧苗場缺搬運工,高冷蔬菜、茶葉、馬鈴薯、蒜頭,以及近年在雲嘉地區逐漸興起的設施農業,每一個品項都找不到新人投入,放眼望去,全部都是六七十,甚至是 80 歲的老人家們在田裡打拼。風吹日曬,高度的勞力密集,也讓農村裡的長者們全身病痛,更是加劇農村勞動力的衰退。
如此極度不友善的工作環境,工資又無法有效提升,也難怪年輕人不願留在國內,寧可到澳洲當農業台勞。
(作者拍攝)
常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讓年輕人返鄉務農?我認為,拉高工資、提升農產品價格…等討論都太過遙遠。
眼下能做,也是最務實、最簡單的,就是讓「在烈日下揮鋤頭」、「寒風中扛著重物在土裡行走」等光景成為過去,改善現在的農業生產環境,農務人性化、耕具省力化,唯有產業的升級進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才能真正地解決農村缺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