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60444468_a26c73902e_z

正月初三 2 月 21 日,韓國國家通訊社韓聯社突然從首爾發出新聞,引述一名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高官,表示韓中兩國近日在第三國舉行會議,已經對韓中自由貿易協定大幅縮小意見分歧,預計雙方將在 2 月下旬草簽協定,隨後將公開關稅減讓內容,只要韓國國會順利批准,韓中自貿可望在今年內正式生效。

隨著韓中自貿進入緊鑼密鼓階段,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也將在 3 月於北京成立「韓國商業廣場」(Korea Business Plaza, KBP),KOTRA 將在北京、上海、成都、青島開設「利用 FTA 支援中心」,4 月舉行大規模出口洽談會「韓中 FTA 商業廣場」。韓國貿易協會也將在 3 月 11 日成立「中國櫃檯」(China Desk),為韓國企業在原產地管理、開拓出口市場、解除非關稅壁壘等方面,提供相關服務與支援。

配合韓中自貿即將帶來的雙邊更緊密關係,韓國 KBS 公營電視台也在 1 月 15-24 日推出大型紀錄片《超級中國》專輯,分別從人口、經濟、外交軍事、土地、文化、政治六個方面介紹中國發展現狀,分析中國為世界帶來的改變,在韓國掀起新一波中國熱,節目收視率在韓國一度超過 10%!

據 BBC 在去年 11 月 10 日報導,韓中自貿屬於「低水準 FTA」,約有 10% 商品「列為保護」,比起韓美自貿只有 0.1% 或韓歐自貿 0.4%「列為保護」相差甚遠。不過,除了商品與服務業之外,韓中自貿協定還擴及投資、金融、通訊與電子商務,韓國輿論大多認為有助於調整產業體質,迫使企業展開更徹底的轉型升級,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一、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產業將面臨空前挑戰,尤其是韓國中小企業,必須針對中國消費市場直接打出高附加價值的商品戰略,才能繼續生存發展。

二、韓國農業也將面臨空前挑戰,必須轉向高品質、環保友善、針對中上階層消費群的發展戰略,才能提升農業的附加價值。

三、韓中自貿與韓美 TPP 形成競爭抗衡,韓國夾在中美兩大國之間,同時簽署韓中自貿與韓美 TPP,有助於雙邊關係更加平衡。

由於台韓在製造出口方面,平均重疊度高達 63%,不管在價格、品質、市場切入點都差不多,因此韓中自貿對韓國的挑戰,與兩岸貨貿對台灣的挑戰也非常類似。台灣朝野認為兩岸貨貿對中小企業和農業的衝擊極大,與韓國的憂慮也完全一致,但相對於韓國對於全球自貿佈局的積極進取,朝野共同克服難關,台灣明顯陷入朝野互相抹黑的進退兩難,同時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韓國認為韓中自貿非簽不可,朝野共同努力將中小企業和農業的負面衝擊降到最低;相形之下,台灣對於兩岸 ECFA 始終無法建立共識,民進黨明知台灣的全球自貿佈局不可能繞過中國大陸,對於國民黨推動 ECFA 卻始終只有消極抵制,朝野從未共同面對台灣的全球自貿困境。

二、韓國認為韓中自貿可以和韓美 TPP 並行不悖,有助於韓國在中美之間形成戰略雙邊平衡;相形之下,民進黨至今仍然受制於「恐中」乃至「反中」情緒,始終主張台美 TPP 應該優先於兩岸 ECFA。問題是,台灣出口美國只占總出口 11%,出口中國大陸卻高達總出口 38%,後者對台灣經濟顯然更加重要。

三、韓國在推動韓中自貿之前,早已陸續和美國、歐洲、東盟完成自貿協定,台灣明顯遙遙落後。台灣出口東盟也高達總出口 24%,但東盟各國受制於中國壓力,並不可能先於中國大陸,與台灣個別或整體簽署自貿協議,台灣要參加「東盟加一」或「東盟加三」,顯然必須先完成兩岸貨貿才有可能,但面對台灣參與東南亞區域經濟的現實困難,台灣朝野(尤其是民進黨)顯然不夠誠實,至今仍然缺乏面對問題的勇氣。

事實上,台灣在兩岸自貿進程原本領先韓國,直到 2013 年 9 月,韓國才完成韓中自貿協定的基本框架,反觀台灣早在 2010 年 6 月就簽署 ECFA 基礎框架協議,還為了化解國內阻力,設置部分早收清單,足足領先韓國三年之久!當時韓媒無不提出警告,韓國《東亞日報》社論就強調「ECFA 對我們是危機」,《韓國先驅報》社論還表示「在 ECFA 簽署之際,Chiwan(China+Taiwan)這個新詞在韓國不脛而走。許多韓國公司把 ECFA 看成是對華出口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威脅」。

大陸同意對台灣降稅的 ECFA 早收清單,總共有 539 項,只占台灣 HS 商品分類 8730 項的 6.2%,對台灣經濟的助益當然有限,但馬政府卻在 ECFA 主體——兩岸貨貿談判根本還沒完成之前,就開始誇大 ECFA 對台灣經濟的神奇功效,民眾對照馬英九 633 跳票、景氣毫無起色、長期薪資停滯、物價迅速高漲、貧富懸殊惡化,難免把對馬的沖天怨氣,投射到原本與台灣衰退無關的 ECFA 身上。

民怨高漲導致 2014 年太陽花反服貿運動,使兩岸 ECFA 陷入空前困境,國民黨的兩岸評價也跌到歷史低點。反觀民進黨,眼看民眾的恐中與反中情緒高漲,也樂得乘勝追擊,不再強調台灣經濟自由化的重要性。影響所及,國民黨陷入兩岸困境,民進黨樂得袖手旁觀,導致兩岸自貿進程突然全面中止!這個自我內耗的台灣「經濟傳奇」,不但讓大陸感到莫名其妙,同時也使美國感到矯枉過正,更讓韓國舉國上下感到捧腹慶幸!

如今,原本在對中自貿談判落後台灣三年的韓國,已經明顯後來居上,即將在今年向台灣展示韓中自貿成果。誠如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所言,隨著韓中經貿自由化的推展,韓國原本已經領先台灣的大陸市佔率,必將進一步擴大。台灣企業為了爭取關稅減免,以便和韓國或大陸企業競爭,兩年之後恐將掀起新一波出走潮,造成台灣產業進一步空洞化。更嚴重的是,韓中自貿也將對日本形成壓力,促使日本轉向建立「中日韓自貿區」,進而提早推動「東盟加三(中日韓)」的實現。凡此種種,都將對高度依賴亞洲市場的台灣造成空前威脅。

可預期的是,韓中自貿協定提前完成,必將在台灣商界引起新一波恐慌,也將使暫時熄火的兩岸 ECFA 談判,重新得到支持動力。不管是國民黨總統或立委候選人,在韓中自貿協定提前簽署的刺激下,很可能重新打出「推動兩岸 ECFA 因應韓中自貿挑戰」作為競選訴求,兩岸經貿議題將會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原本在太陽花反服貿運動之後,早已樂得跳過兩岸經貿議題的民進黨,如今在韓中自貿提前完成的壓力下,已經不可能只訴諸國安問題或進口衝擊,予以消極抵制。尤其是很可能當選 2016 年總統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更必須針對韓國完成全球自貿佈局對台灣經濟的挑戰,提出強有力的正面回應,否則不管對台灣民眾或美國來說,都將面臨空前嚴厲的領導考驗。

特別是參與太陽花運動的公民團體,紛紛表態組黨參選立委,強力挑戰國、民兩大黨之際,民進黨夾處在反服貿運動與韓中自貿衝擊之間,究竟如何拿捏兩岸政策立場,顯然比國民黨更加尷尬。這個攸關台灣經濟前途的重大議題,恐怕已經完全跳脫出蔡英文主席所標舉的「透明、清廉、參與、包容、權責分明、主權鞏固的新政治」範圍,是否將因此改變了 2016 年總統大選主軸,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美麗島電子報,原文標題:韓中自貿提前考驗民進黨;圖片來源:Doug Sun Beam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