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這篇文章講得雖然是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眼中的「香港」,如何地被北京「照料」著躺在舒適圈中;不過,卻十分值得作為台灣人的我們一讀。

李光耀說,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生意全建立在「哪個最賺錢,就往哪裡走」的想法上,而非洞見或創新——這是香港的困境,經濟發展只圍繞在單一產業中,不轉型,很危險。就像現在的台灣一樣。

對香港來說,他們需要走出的過往榮景是房產業,對台灣來說則是硬體製造業。我們都應該開往新的領域,創造不同的經濟光景。

「新加坡的年輕一代,把眼前的榮景和成長,視為理所當然。」近期,新加坡之父李光耀如此表達他對國家發展前景的擔憂。

現年 91 歲的李光耀是新加坡首任總理,對於時局的關切,讓他在 1990 年結束任期後,成為多產的評論家,同時出版多部著作,其中包括 2 本回憶錄。在諸多文章中,李光耀特別強調他對新一代青年的擔憂。他認為,年輕人可能已經失去了上一代擁有的韌性和毅力。

就背景來講,李光耀認為,他的經驗很值得拿來與年輕一代分享,以過往奮鬥的歷程,作為思想的滋養。畢竟,現今的新加坡,無論是法律、個人安全、社會穩定度,和經濟卓越,都是當時高效率政府努力後的結晶,是得來不易的成果。

從小小的城邦,到人人皆知的大國,新加坡的崛起故事,其實是一口深井,越加思考,滿滿經驗就越能灌溉,一個人盼望開出成功花朵的園圃。

在 2011 年的著作《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中,出版社集結了李光耀與《海峽時報》超過 16 次的訪談,內容提到李光耀對新加坡未來發展的看法、對現今政府制度的觀察,以及對中港相互關係的深入探討。

而其中,新加坡與香港之間的相互比較,也成為一系列課題的想法來源。

軍事預算少,香港更能專注於其他產業,高效率讓人驚艷

李光耀表示,自新加坡從 1965 年獨立後,政府便需要在國防和外交上,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而在這方面,他其實是十分羨慕香港的。新加坡的國防預算等同於其 GDP 的 6 %,在 2013 年,達到近百億美元。除此之外,新加坡也在軍事方面,部屬了超過 71,000 名軍官,這些預算對於一個小的經濟體來說,是十分龐大的。

相較之下,反觀香港,負擔就沒有那麼重了。除了軍武之外,香港也不必在外交上特別費心,國安問題也無須操煩,因此,便能夠將錢花在振興經濟,以及人民福利上。而且,李光耀算是特別欣賞香港的服務業,尤其是小企業展現出來的效率和善意,以及他們對「顧客至上」此理念的付出程度。

他回想起,在 1950 年代晚期,他第一次造訪香港。在行程中,他決定要訂製一套西裝。

「那天,我早上去量身型,下午定裝,然後我晚上就收到西裝了。」他說。「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新加坡,這種速度是不可能出現的。」他補充。

但是,敬佩只侷限在小企業。對李光耀來說,香港大公司的商業哲學,他就不是那麼欣賞。

富商後代慣留舒適圈,只跟潮流搞房產,新加坡則能平衡經營各產業

他表示,香港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們有非常多經驗豐富和資金充裕的企業家。這些商人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就逃離共產統治,最後形成一股人才流,一股新加坡從未有過的知識力流。

不過,李光耀也認為,在其後的第二和第三代,就被龐大的鈔票流給沖昏了頭,自 1990 年代開始,就不斷想要走捷徑,試圖以最快方式用房產賺錢。李光耀曾在一場訪談中提到:

「李嘉誠的龐大企業,並沒有能力創造出能銷售全球的產品。」

為什麼呢?李光耀說:「因為李嘉誠的金錢帝國,包括房地產、海運、超市、電信公司,和公眾設施,都是建立在『哪個最賺錢,就往哪裡走』的想法上,而非洞見或創新。」

李光耀這番評論也許有些武斷,但是仔細觀察香港經濟的根本,我們確實也可以說,除了房產之外,這座城市沒有其他珍貴資產可以與其他國際城市相比。照理說,這些商人的後代,在如此資源豐富又受過良好教育的情況下,應該走出房產業,這個長久以來的舒適圈,然後投資其他新的領域,創造不同的經濟光景。

也因如此,房地產只要沒有經營好,一有波動,香港整體就會受到牽連。新加坡則能免於這種困擾,平衡經營其藥物、電子、煉油,和石化產業,同時謹慎規劃裕廊工業區和鄰近人工島的發展計畫。穀牌石油 Shell 和 Exxon Mobil 都在新加坡設點,勞斯萊斯也選擇在新加坡進行波音 787 和空中巴士 A380 等大型飛機的渦輪扇發動機組裝工程。

北京金援香港,同時也打壓民主,中國慣於看弱點攻擊並控制

若真要說香港真有什麼是新加坡無法比擬的,那大概就是香港有個中央政府可以隨時撐腰。好比 2003 年爆發的 SARS 危機,當時,北京就提供香港諸多協助,以度過危機。

李光耀時常被問到,中國的崛起,是否會危及新加坡的地位,或是使情勢複雜化。而他的回答則十分簡單:如果中國不滿新加坡,他們不會選擇進攻。他們需要做的,僅僅就是依照我們這座島的經濟弱勢,打斷或是收攏其市場。同樣地,中國也不需要刻意打壓或是支持香港,因為香港人很實際,他們都知道真正的老大是誰。

如此說來,在這樣特別的行政區中,李光耀對於民主發展和憲改的態度是十分悲觀的。

李光耀以香港政治人物陳方安生為例。陳方安生在主權交移後,於特區政府擔任政務司司長,並在 2001 年退休。

被喻為「香港鐵娘子」的陳方安生,僅管爭取言論自由和普選的立場鮮明,最後事實還是證明,不管香港如何和北京爭民主,以及不管他們如何阻擋北京的介入,真正的自由永遠留都在湍湍大流的另一端;英國國旗的撤下,就是平等與民主的流放。

與中國高互動,香港與新加坡都需找到國家認同和金錢利益間的平衡點

不過,對於香港人來說,與中國人做生意鐵定是焦慮甚多的,在如此複雜的政治氛圍下,自我身分和價值之定位和維持,都是隱憂。而在這方面,李光耀的想法,則和中國新崛起的經濟自信頗為相關。

當李光耀被問到,新加坡是否在各方面效法北京,畢竟華人占了新加坡人口數的 3/4 時,李光耀直接地說:「不。」他表示,中國現在滿滿自信,甚至早在變成富有國家之前,就滿是驕傲之態。所以,依現在崛起的態勢來看,中國接下來只會更「自勢甚高」而已。而這,並不執得效仿。

李光耀也因此,特別讚賞新加坡的獲獎設計師兼企業家李少芬。儘管與中國的商業往來密切,李少芬也選擇每周通勤,往返兩國,而非定所於北京。

為此,李少芬曾表示,一旦在中國開設辦公室,你的客戶就會把你當成中國人的一份子,預期你的想法和做法都和中國人一樣。他們會要求你在短時間內給出設計和決策,但照理說,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和思量的。

在這方面,李光耀十分認同李少芬的堅持。

中國再強大,國民仍須維持住個人的國家身份和認同,保持一定的距離;也許,香港人也能從李少芬的字句間,找到他們理想的答案和方法。

(資料與圖片來源:ej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