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b48

一群在 9 年前因一張不起眼的廣告而聚在一起的地下偶像,她們從秋葉原劇場出發,由地下偶像竄升到國民偶像,從次文化的代表到流行文化的領頭,究竟其有著什麼樣的魅力,能夠使日本陷入瘋狂,而其又運用什麼樣的方式,足以為各界帶來震撼?

本專欄在上篇(AKB48 的社會狂潮:從地下偶像到國民偶像)大略談及了 AKB48 集團從在地化的進出到全球在地化的擴張,並描述其在次文化與權威性碰撞上所遭遇的困難。下篇將更深一層,介紹其歌曲蘊藏之意涵及社會經濟之影響。 圖:位於 JR 秋葉原站前的 AKB48 CAFE&SHOP

圖:位於 JR 秋葉原站前的 AKB48 CAFE&SHOP

  • 歌取不單是偶像的歌詞,也談深度社會議題

AKB48 集團主要除了單曲及專輯之外,尚有劇場公演曲與衍伸子團的單曲及專輯。目前所有歌曲的填詞都是由總製作人秋元康(Akimoto Yasushi)所操刀,而這當中不僅除了傳統的偶像歌曲之外,也飽含一些具有深度意義的內容。

「微小的目擊者,即使是手無寸鐵的民眾們,也要橫躺在路上,在這愚昧的國家中守護自由。(ちっぽけな目撃者、武器を持たない市民でも、道の上、寝転んで、愚かな国から自由を守る。)」此為 Team A 公演曲《目擊者》的其中一段。

雖然這首歌曲在劇場公演的開頭影片是播放柏林圍牆倒塌的片段,但也有許多人認為歌詞當中包含之「被鎮壓的和平示威」、「失去孩子的母親」及「被隱藏的真實」等意象,明顯是在紀念六四天安門事變,而此首歌在 SNH48 的公演當中,也因歌詞審查不合格而未予演出。

除此之外,早期 2006 年的 Team A 公演曲《礙事的制服(制服が邪魔をする)》及《賣淚的少女(涙売りの少女)》皆是在描寫當時女高中生援助交際的社會問題。另外,2007 年的 Team A 公演曲《曾不屑一顧的愛情(軽蔑していた愛情)》則在描述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2012 年震驚社會的滋賀縣大津市霸凌自殺事件使得這首歌曲再次受到關注。

在單曲方面,《Beginner》原版的 Music Video(MV)因描述虛擬世界的殺伐太過血腥而下架重新拍攝,不過也有人認為原版的 MV 才能真實反映青少年沉迷虛擬電玩的問題,足以確實驚醒青少年失敗的人生無法像電玩一樣重新來過便恢復如新的觀念。

2011 年 311 東日本大地震後,AKB48 將原本描述戰爭與和平的公演曲《為了誰(誰かのために)》重新包裝成賑災公演,並以「What can I do for someone」為主題投入賑災工作,展開為期至今每個月的災區探訪行程,並在此後推出的第 23 張單曲《風正在吹(風は吹いている)》成為主要的賑災應援單曲

2013 年推出的官方復興應援歌曲《掌心語(掌が語ること)》,歌詞以聚沙成塔的概念勉勵災後重建工作,並以免費下載的方式發佈於官網。

  • 低票價、近距離,緊抓年輕族群的商業模式

在日本長期經濟不振的環境下,2000 年代開始至今,多數演藝人員皆自演唱會的高額門票賺取收益,然而 AKB48 的出現打破了此原則。每天舉行的劇場公演不僅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偶像,門票又相對比一般演唱會便宜許多,將主要客群瞄準在低收入的年輕族群並提供有別於演唱會遠距觀看的新鮮感手法,為日本的音樂市場帶來不小的衝擊。

此外,透過典型的通縮經濟消費途徑,網際網路與社群網站的發展也助長了此種消費模式,粉絲透過自身零成本的網路獲取偶像的相關資訊,加上營運為成員開設 Ameba 部落格、Google+ 及 755 等社群平台,甚至是訂閱特定成員的 Mail,粉絲可以非常輕易地掌握偶像的資訊甚至是獲得偶像的直接回應。

此種模式不但加強了偶像本身推銷自身以確立角色特色的機會,也使粉絲容易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成員進而收集其周邊商品如螢光棒、毛巾、生寫真等而增加商機。

 圖:AKB48 開設於 Google+ 之平台

圖:AKB48 開設於 Google+ 之平台

  • 專輯附送握手卷,引發歌迷大量搶購

AKB48 在販賣主要音樂 CD 商品上的手法也有些不同。首先,官方將可用於近距離接觸偶像的握手會門票握手券附於 CD 商品中,然而對於多數粉絲來說,在數位音樂蓬勃發展的現在,握手券的價值實是高於音樂 CD 本身,但是為了能夠與多位成員近距離接觸或長時間與同一成員握手聊天,便出現有些粉絲大量購買同款音樂 CD 的情況。

此外,自 2009 年開始每年舉辦的總選舉活動,讓粉絲們投票選擇自己喜愛的成員,票數高的成員依序可參加下張單曲的主打或 C/W 曲的演唱,而粉絲為了讓自己喜愛的成員進入選拔名次,多會大量甚至集資購買附在音樂 CD 中的投票券,每逢這個時期於網路上出現單一人購買數百或數千張 CD 的情形也時有所聞。

另一方面,官方也會固定將不同成員且不同款式的生寫真附在音樂 CD 內,粉絲為了集滿喜愛成員的不同款式或同一成員的所有款式,除了直接購買生寫真包之外,便是與其他粉絲交換,然而人氣成員的生寫真通常難以換得或代價高昂,因此剩下的方式便是靠大量購買 CD 而增加獲取不同成員生寫真的機會。

除此之外,AKB48 也如其他歌手的音樂 CD 般,採取單一歌曲分成多種款式的手法,而不同款式的 C/W 曲不盡相同,只是其他歌手的唱片從未發生過如此極端的購買現象。面對種種批評的言論,目前日本還是持正反兩論的態度,一方面原本偶像市場原本規模就不大,AKB48 能夠將其推展至如今這難以想像的地步已是奇蹟,另一方面更為原本死氣沉沉的 CD 市場注入一股活水。

不過也有學者批評認為,AKB48 此種營運模式與其它剝削勞工而走低價路線的企業並無不同,這些企業正是造成日本長期走不出通縮經濟的元兇之一。

對此另一派的學者田中秀臣(Tanaka Hidetomi)則認為,AKB48 的經營手法只是因應通縮經濟下的產物而並非其經營模式造成通縮現象,但在因果顛倒的反駁同時也認為,若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真能使日本脫離長期的經濟不景氣(請參考《邁向「強大日本」:安倍經濟學與安倍主義下的日本外交關係》),那麼 AKB48 的熱潮也將迎來消散的結局。

  • 邁向第十年的 AKB48,熱潮如何持續不墜?

 圖:AKB48 一切的起始募集廣告 來源://goo.gl/HOl0TQ

圖:AKB48 一切的起始募集廣告

AKB48 集團在日本掀起的熱潮前所未有,官方每年都會請成員於秋葉原劇場的梁柱上多貼一張紅條,代表 AKB48 集團的歲數,也象徵其走過的歷史。

2005 年成立至今的 AKB48 集團,今年底即將邁入第 10 個年頭,受限於年齡歲數及世代交替的日本偶像團體,能夠安然度過 10 年的少之又少,而使熱潮持續不墜的更是屈指可數。

或許正如上述學者所言,AKB48 的出現與熱潮只是這個長期經濟低迷時代下的產物,當傳統主流文化無法承載這個社會的低潮時,次文化對其展開的修正及衝擊往往是劇烈的,這種挑戰甚至足以短暫取而代之,直至這個社會恢復其原有的狀態,而社會變化伴隨著 AKB48 集團的走向,值得我們未來從政治、經濟或是文化等面向持續觀察。

延伸閱讀:演唱會正嗨時你會喊什麼?這個樂團的粉絲說「安倍晉三!貨幣政策!」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源:AKB48臉書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