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怎樣的國際新聞呢?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但我知道在台灣要做國際新聞,面對的並不是台灣人好奇心、求知慾或國際觀匱乏的問題,而是要面對台灣人因為長久在國際場合缺乏正常參與,所導致的一種潛藏在意識底層的集體挫折。
是因為這樣的挫折,讓我們對國際事務開始產生退縮與排斥,但也同樣是這樣的挫折,讓我們特別希望「走出去」,熱情擁戴所有台灣之光,產生國際曝光飢渴症(你看我們辦一個島內公投都要宣傳「世界都在看」)。這是一體的兩面。
我們並不是喪失國際觀,我們喪失的是如何掙脫舊的國際政治遊戲規則,重新定義自己的能力。國際新聞是被波及的受害者。
所以作為娛樂新聞,八卦、獵奇、寰宇搜奇,台灣讀者對這類「國際」新聞的接受力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無法接受的是缺乏娛樂價值的國際新聞。
國際新聞需要回應這個基本結構,才有可能讓讀者重新認識原來沒有娛樂價值也有重要價值。這當然是困難無比的工程,但我想至少有兩件事可以起動。
一是國際新聞需要更新導言的寫作策略。
台灣讀者需要更多引導,更多關聯,這是怎麼回事?這跟台灣有什麼關係?我們為什麼有必要看它?看了它能幹嘛?
讀者需要報導者像教小學生一樣,一步一步從吸引注意開始,重新喚起閱讀的興趣。你不再能指望只憑著四個 W 一個 H 就能完成任務了。
其次,在系統平台上,我們的新聞普遍欠缺回溯前因後果的能力。
這在國內新聞或娛樂新聞上沒有麻煩,因為我們對國內消息比較了解脈絡,但對國際新聞我們太陌生了,我們一碰到任何事件,迫切需要的就是前因後果。
而現有的媒體只有能力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才手寫一則懶人包做為脈絡說明,而這一則懶人包很快又會因為新事件不斷發生而擠出首頁。於是每一則新聞都變成孤立報導,需要讀者自行手動拼出全貌。
系統平台需要讓任何更新的報導能夠快速,甚至自動關連到事件的脈絡頁面,讓讀者可以立刻掌握新事件的背景,這對目前還在國際新聞的小學程度讀者而言,是個必要的工程。誰能做到這件事,誰就能早一步抓到讀者的心。
(文章轉載自老貓臉書;圖片來源:Birger Hoppe, CC Licensed)
ray ban sunglasses case
hermes bangles
borse gucci
prada shop online
prada handbags
hogan bari
portafoglio prada
fake prada bags
prada handb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