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過去,Walsh 先生卻仍在待業的長長名單上。他們一家四口,僅靠太太的打零工收入與母親遺留下來的遺產以維持溫飽,最近,這筆遺產已經快要用盡了。

坐在家鄉馬里蘭州某間賣場的美食街裡,他望著許多正在招募新人的餐廳表示,他無法再繼續這樣待業下去了,他必須盡快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他仍未找到。

  • 沒工作也能活,美國男人未就業率多三倍

在美國工作變得越來越不易,其中,壯年男性(25=54 歲)未就業的比率高達十六個百分點,是 1960 年的三倍有餘;在此同時女性沒工作的人數也在上升中。

曾經美國在已開發國家中的就業率名列前茅,但現在已經位居後段班了。當美國經濟逐漸走出金融海嘯的陰霾時,許多男性、女性無不希望可以重新找回失去的工作,相對的,卻有一群人卻選擇不願意踏入職場就業,根據資料顯示,約有三千萬的美國中年人目前沒有工作。

許多男性認為低薪的工作並無法改善其生活,尤其近年來隨著美國的社會變遷,使無業者要能在沒工作的情況下生存,變得容易許多,而這些社會變遷包含了結婚比例的下降,聯邦政府的社會津貼,以及網路的普及使得失業的人不再感到那麼孤單。

同時,要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在美國社會也變得愈來愈困難,包括來自國外的競爭者以及科技的進步,消滅掉許多高薪工作機會。

而數百萬的就業崗位消失不見的結果,便是對於整個國家造成嚴重的影響,縮水的勞動力可能導致整體經濟成長趨緩,進而少數的人需要負擔起絕大多數政府的開支。

  • 金融海嘯難復甦,下一代就業更辛苦

前幾年的金融海嘯將沒工作的人數推上了新高,將近兩成的壯年男性在 2009 年處於沒有工作的狀態,即便近來就業市場的情況已有復甦,但多數人仍不看好能夠恢復至危機前的狀態,許多民眾需花費數年的時間方能回到職場。

相形之下,有部分的人則再也無法回到職場上工作,最近一想進行中的研究指出,未來的下一代恐怕將面臨更嚴峻的就業市場。一名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指出,『我們付出的代價恐怕是我們下一代』。

絕大多數沒有工作的男性,沒有生活的工作恐怕不是那麼好過,據一項訪談結果顯示,他們多半需要仰賴親友與朋友的支助,甚至是陌生人以及聯邦政府來維繫其生活,一項民調顯示,有三成的無業男性使用過食物券,三成三的人曾經向非營利組織領取過食物。

這些人多半是非志願的失業,並且極度希望可以重回職場工作,他們不只希望可以拿回原來穩定的收入,還有其失去的尊嚴,而失業對於他們不論是精神上或是生理上的健康都造成危害。

  • 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其實是找不到工作

現代男性對於沒有工作所感到的壓力相較於過去明顯減少許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不必負擔其他人的生活。只有近三成的沒有工作的男性與未成年的子女同住,相較之下,女性的比例則高達六成。一項研究顯示,這極有可能是導致 1979 年以來,女性就業率減少近四成的原因。

一項證據顯示,現今工作的成本已經越來越大,勞力密集的服務業,如托嬰照顧,健康保險以及教育等費用的增加都讓就業所需的成本上升,相較之下一般消費商品的花費卻只有些許的上升。

而科技的進步使得失業不再那麼孤單,網路讓沒工作的男人可以上網尋找娛樂、結交網友,而這樣的休閒成本相較過去已經明顯下降不少。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Katz 表示,部分男性表示他們不用低就低薪的工作,但事實上是他們找不到任何工作。

一項聯邦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有將近千萬的無業壯年男性人口,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職缺在等待人填補,其中,有將近五成的人表示他們已經求職超過一年的時間。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可望有更多的待業者可以重返職場。

而更多年輕人現在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校園裡,延後了他們進入職場的時間,但同時也可望為他們帶來更樂觀的競爭力。許多學生在大學裡副修更多科系,並且等待就業市場的動向來定其下一步。

另一方面,許多較年長的壯年男性在失去工作後,選擇靠領取政府的社會津貼或是他們的退休金老本維生。

延伸閱讀:不管景氣不景氣就是不想去工作,男人怎麼了?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圖片來源 :Leader Nancy Pelosi,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