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48

柯 P 即將上任,新政在佈局階段引發很多爭議,成效超出預期。

這些爭議,全部來自「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實現。這個開放與參與,要分為兩個方向處理。

第一個方向(開放),把原本深藏於政府機關中,一般人民不知道、或不輕易就能獲得的訊息或決策流程,開放讓人民知道。

遴選委員的設計,就是這樣的一個精神,身為市政顧問,真的呼籲各位市政顧問,我們站在民主 2.0 的搖滾區。除非真的有什麼事十萬火急,否則萬別輕易離去。

第二個方向(參與),把原本難以收集和整理關於人民對於各種公共事務的想法,運用相對低成本的回饋機制,參與決策。

i-voting 的設計,是要提供一個低成本的機制,讓市民能即時表達意見。這個方向是對的,只是目前為止在執行上還可以加緊調整產品(話說發展與調整產品正是我最會的專長,不信請見匿名爆料者的真知灼見)。

以目前嘗試的勞動局長遴選為例,如果再來一次,應該先讓市民就各種勞動政策爭議 iVoting,然後才選勞動局長。勞動政策的爭議事項很多,可以把這些政策面向提出來變成一本「勞動政策白皮書」。大家都說要選一個好的勞動局長,但我個人從一個市民的角度,其實不是很了解現在的勞動政策爭議影響到底有哪些?

有了這樣一本白皮書,然後透過 i-Voting ,讓市民針對重要的勞動爭議表達政治意志,透過這個過程,我們確認市民在重要爭議政策上的共識方向,我們再依據這些政策,選一個認同這些政策方向,且善於執行的人來擔任勞動局長。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局長的選舉會更有實質意義。

回頭想想我們選擇柯文哲時,不就是因為認同他的新政白皮書,不就是要選他來執行我們所認可的政策方向嗎?這才是全民參與的基本核心。

所以,關於 i-voting,我們應該要先 i-voting 政策,然後才 i-voting 人。

不管是文化局長、社會局長、環保局長,大家其實不是對人有意見,是對這個人背後代表的立場和價值不放心。

讓我們來假設一個情境。假設柯文哲沒有經過遴選過程,就指定倪重華擔任文化局長,你的反應會不會有差別?如果沒有差別,那代表你反對和憤怒的,不是遴選制度,而是倪重華所代表的政策方向。

我們很擔心這些被選出來的人,會選擇並執行我們並不贊成的政策。大家只是把還沒有充分溝通過的政策的疑懼和擔憂,反應在對倪重華這個人選的反對上。

當我們在吵人選對或是錯,其實在吵的是,我不相信這個人可以執行我想要的政策。所以,我們要吵的應該是政策。

i-voting 是極低成本的政治意志表達機制,那是我們終於可以實現直接民主的一個關鍵。

傳統投票行為成本高,所以我們每投一次票,就被迫要一次性選擇一大包的政治決策方向以及其結果。政治與政策是由大量的個別項目組合而成,如果我們可以把投票這樣一種個人政治意志表達的成本降低,我們就可以把一大包政治,拆解成很多細項,我們就可以針對每一個跟公民有關的各種公共事項,一個一個拆解,然後好好的凝聚各種共識。

所以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到底該不該拆?

開放政府第一個面向,台北市政府應該要公開所有資料,告訴大家拆的優點或缺點,從不同專家角度認為拆與不拆的考量到底是什麼。然後,一個充分善盡公民參與責任的市民,就可以根據理解完的意見,然後透過 i-voting,決定要不要拆。

不是只是柯文哲、或是新任交通局長讀過這些封閉在市府內的資料後,決定要不要拆,而是真正對這個忠孝西路有感的市民,有感到決定要來針對這個政策登記為投票人的市民,透過 i-voting 凝聚出共識與決策,然後交給交通局長去執行。

柯文哲說得對,「沒有承諾問題,該怎麼作就怎麼作。」這才是開放政府,才是全民參與。i-voting 是每一個公民的政治意志表達,可以落在政策、人、意識型態。然後,關於政治哲學裡談的自治(autonomy),即直接民意與即時民意的實現,就有了可能。

「民主充滿問題,但她是我們手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在我們網路圈勉力創新,偶然抬頭看看我們的政治,我們才驚覺傳統的民主政治運作方式落後到簡直不可思議。光是用我們既有的 knowhow 來重新發明政治,再不完善的機制都比現行機制好。

所以郭台銘。民主的問題,答案不在獨裁。民主的問題,要用更民主的方式解決。

機不可失,請柯 P 即刻籌組 iVoting 執行委員會。否則,我會不辭市政顧問。(關於我的頑強,各位同樣可以參照我的敵人匿名的爆料。)

延伸閱讀:開放政府的關鍵在北捷,不是悠遊卡能不能通去高雄用

(資料圖片:柯文哲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