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政府是臺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廣受選民支持與期待,而 i-Voting 是他實踐這個理念的第一步。這個新概念理應能帶領臺北市民走向新政治的道路。只是,沒想到才走第一步,柯文哲就踉蹌了。
柯文哲在選前其實就公佈了勞動局長遴選委員的成員,當時大家已經看那份名單不順眼,只是當時人們(可能包括他自己)都不覺得柯文哲能當選,這議題便擱置了下來。沒想到,柯文哲高票當選,這個政策重新浮上檯面,人們也重新拿出放大鏡檢視遴選委員會、遴選辦法,還有備選人。再一次的,被大批特批。
我想,對柯文哲來說,被罵也不是壞事。他這麼堅持「開放政府」的理念,不就是希望所有聲音和意見都能被傳達,並獲得與當權者充分溝通的機會嗎?
- 柯:有時候想乾脆自己指定人選,但是開放政府的信念不能動搖
12/11 上午,柯文哲特別召開記者會說明遴選勞動局長的紛紛擾擾,會上首先引用了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送他的話:
「為政之道無他,心存百姓,耐煩而已。」
他坦言,遴選委員的遴選過程風風雨雨、負面新聞一大堆,有時候很想「算了,乾脆自己指定一個就好」,但是轉念一想,改革本來就是慢慢前進的過程;雖然自己在這次選舉中就是希望「把市長權力拿回來,交還給全體市民」,但是要想一次到位,並不容易。
而針對勞動局長遴選的爭議,柯文哲回應表示:
第一,組織遴選委員的時候是在選前,所以不支持他的人根本就不會參加遴選委員會;
第二,當時很多遴選委員還要求可以來開會,但要求匿名,包括健保局工會的楊碧甘,顯示這個國家還是很多人心中有警總,這也是政治上的事實;
第三,遴選辦法裡沒有規定遴選委員不得中途退出,變成候選人。
第四,這次遴選委員都是「理事長」,會當到理事長的都有一定年齡,後來發現這些理事長選出來的人跟網路世代的期待好像有點落差,所以網路上一片罵聲,原因就出在這裡。柯文哲說,當時想說遴選委員一定要德高望重,就全部都選理事長,25 個遴選委員中 22 個是理事長,2 個學校教授,這些理事長跟網路世代有點差距;
最後,這次的選舉,外勞沒有投票權,因為是用身分證字號登記的。
- 可是備選人似乎有道德瑕疵,這難道沒問題嗎?
在記者會上柯文哲也被問到,目前五位勞動局長備選人有兩位有前科,市府團隊難道沒有疑議?柯文哲老實說道,在內部會議中,大家辯論最激烈的也是這一點:對於犯過錯的人,我們應該給他機會,還是堅決否定?
柯文哲說,他個人認為這可以是考慮人選是否適任的因素之一,但不需要佔太大比例;而這個問題,他們內部還沒有結論,會繼續討論這個「價值」問題。
- 民主失靈要用更民主的方式解決,而不是走向獨裁
在這一系列的各局室局長遴選,柯文哲一直強調立場是:
「眾人的智慧應當超越個人的智慧。民主失靈不是廢棄民主,而是更民主,民主失靈要用更民主的方式解決,而不是走向獨裁。」
或許這樣的價值概念,對台灣這個民主意識未臻熟成的國家來說,是一個衝擊性很高的實驗。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次勞動局長的公開遴選,事實上是激發了網路世界在勞動政策上的討論,包括:
勞動局長到底要扮演什麼角色才對?
是替職業工會說話?
是政府跟勞工之間的溝通橋樑?
又或者應該是勞工在面對政府(國家機器)時的助手?
這些辯論的過程都是好的,也希望勞動局長的 i-Voting 結束後,我們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關於勞動權益、勞動政策,甚至對於「開放政府」這件事,有更多全新價值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