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輕羅小扇抓書蟲~閱讀就是張著眼睛做夢。一起分享一個句子、一本書、一個作者、一段書蟲評論。我們要抓到很多書蟲坐在一塊啃書,啃食文字裡的經典不朽和新鮮知識~啪(一個抓到書蟲的狀聲詞概念 lol)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5750036227_77afc64a07_z

1. 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幾個字,對現代人又近又遠。每個人在求學階段,歷史課本、考試題目上,相信都曾和它相遇,但真實的它卻又離我們如此遙遠,一百年前的戰役,哪能以幾篇章就完結?

這場帶來國家形式轉變、革命運動、女權興起與美國勢力崛起,深刻影響了之後世界的大戰,將在本書以不同於其他戰史的面貌 ── 引用 22 位來自法國、英國、德國、奧匈帝國、俄羅斯等十個國家,有著不同階級、性別、年齡、職業與族群背景的人物,以他們的日記、信件與口述史呈現。儘管每個人的角色與命運不同,但都被牽扯進戰爭之中。

這場戰爭不只是悲劇和恐怖,也包括荒謬、單調,甚至是美麗之處,那些各式各樣的喜悅與苦難,請自己閱讀細細品嘗吧。

2.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如果你不滿足於歷史課本上,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短短篇幅的介紹,如果你想了解暗藏在配角與背景:小兵、護士、保險員、家庭教室、飛行員、戰俘等,心底最真實的聲音,這本書必能滿足你,去感受那些平凡人物的小時刻。

3. 推薦指數:★★★★☆

1

本書書摘:〈芙蘿倫絲.方姆勃羅在聶斯特河上看著一座戰場〉

一九一六年八月十三日星期日

他們眼前那片開闊的鄉野美得令人屏息。兩側都可以看見綿延不絕並且長滿了樹木的山丘;前方是一片和緩起伏的平原,遠方映襯著喀爾巴阡山脈高聳醒目的山峰。不過,隨著他們的隊伍逐漸接近昨天的戰場,那幅田園般的景象也就隨之幻滅。

他們經過剛被遺棄的槍枝陣地;他們穿越慘遭炮火蹂躪以及壕溝切割的村莊,只見整座村莊僅剩下一堆堆的石頭與木材;他們駛過滿布彈坑的焦黑原野,四處都是充滿銳角的深洞。彈坑的大小取決於炮彈的口徑:一般的野戰炮口徑約七或八公分,打出的彈坑直徑不到一公尺;口徑四十二公分的巨炮所造成的彈坑則是前者的十二倍以上。

他們在一座小丘上停了下來。昨天這裡原本是奧匈防線中防守最嚴密的陣地,今天卻只剩下一堆糾纏成一團的帶刺鐵絲網以及部分塌陷的壕溝。陣亡的敵軍士兵仍然散落在地上。他們才死了沒多久,因此即便在夏季的高溫下也還沒出現腐爛的跡象—實際上,他們看起來幾乎彷彿還活著。

她看見三具屍體緊靠在一起,只有從扭曲的肢體才得以確認那些人真的死了。在另一個地點,她看著一個敵軍士兵仰躺在一條被炸得不成模樣的壕溝裡:那個人的臉上完全沒有傷痕,肌膚也仍然帶有活人的光澤。正如其他許多人一樣,看見相貌如此平靜安詳的死者,芙蘿倫絲也不禁心想:「他看起來似乎只是在休息而已。」

他們回到車上,繼續前進。不久之後,他們就開始理解到這場在昨天造成重大突破的戰役究竟規模有多麼大。這場戰役原本只有一座戰場,後來卻蔓延至多座戰場。他們經過了一些地方,發現俄軍也還來不及為己方的陣亡將士收屍:

死者仍然散置於各處,以古怪異常的姿勢躺在地上——就在他們喪命的地點:有些蹲伏著,有些身軀對折,有些四肢敞開,有些俯伏在地……奧國人與俄國人的屍體混雜在一起。還有些撕裂、破碎的屍體倒臥在被血汙染深了顏色的土地上。

有個奧國人少了一條腿,臉孔烏黑腫脹;另外一個則是臉部被打爛,令人不忍卒睹;還有個俄國士兵的雙腿拗折在身體下,倚靠在帶刺鐵絲網邊。在許多傷口上都可以看見蒼蠅爬來爬去,還有其他的東西在動,看起來像線一樣的東西。

我很慶幸安娜和伊卡特琳娜在我身邊;她們兩人都沒有說話;她們也一樣對眼前的景象驚駭不已。那些「一堆堆的東西」曾經是人:年輕、健壯又充滿活力的人。現在他們卻毫無生命地靜靜躺在地上,原本活生生的身軀淪為看不出形體的血肉。人命是多麼脆弱啊!

這些殘缺破損的屍體不但是現實的情景,也象徵了這場戰爭對人類的觀念與希望乃至整個舊大陸的摧殘。一如其他事物,這場戰爭一開始也是為了保存歐洲的原貌,維繫既有的現狀,但現在卻反倒徹底改變了歐洲大陸的面貌,遠遠超出任何人的想像。

一項古老的真理再度體現:由於人類及其社會總是傾向於不惜一切地盲目追求勝利,因此戰爭遲早不免失去控制而導致適得其反的後果。

這點在當下最是真切無虛,原因是掌權者在無意之間而且毫無計畫的情況下釋放出了徹底不受控制的力量:極端民族主義、社會革命、宗教仇恨。(更遑論高築的債臺已然削弱了所有參戰國的經濟健全。)

方姆勃羅對自己眼見的景象驚恐不已,而在自己的信仰當中尋求撫慰:「啊!我們必須信奉以及信賴上帝的慈悲,否則這些駭人的景象將會對我們的大腦造成損害;我們的心也不免昏厥於絕望的深淵裡。」

後來,他們停下來紮營的地點也一樣四周滿是死屍,但由於現在又過了更多時間,因此那些屍體已開始腐爛。他們可以聞到空氣中那種令人反胃的甜味,也可以聽到吃飽饜足的蒼蠅四處紛飛的嗡嗡聲。

單位裡的男人對那些屍體不以為意—或者說是假裝如此—只擔心衛生問題而已。不過,芙蘿倫絲和其他護士到了用餐時間卻深感不自在。

她的帳篷後方就有一具屍體,雖然被炮彈掀起的泥土遮掩了一部分,但頭顱卻明顯可見。一名護士走了過去,將一塊布蓋在那具死屍的臉上。一會兒之後,芙蘿倫絲重新提起勇氣,拿出相機拍攝那許多的奧軍陣亡士兵。她只拍了兩張照片,內心就突然湧出一股羞恥感:她憑什麼侵犯這些沒有生命的個體?才不久之前,她還特地跑去看了自己這輩子的第一具死屍;才不久之前,她還說著:「我想要看死神。」

這一天就這麼繼續過著,死亡無時無刻不伴隨在他們身邊。

後來,在等著分派工作或是繼續前進的命令之際,她又再次克服內心的感受,而出外探險了一番。她走過一座被俄軍炮火徹底夷平的村莊(「願上帝拯救那裡的居民」),經過一座臭氣沖天而且尚未受到掩蓋的萬人塚,最後來到一個合理的終點—一座小巧但頗為賞心悅目的戰爭公墓,大概只有幾年的歷史而已。

她早就知道奧匈軍方非常認真看待戰爭公墓,也以極大的尊重對待敵軍的陣亡將士。這一小片墓園周圍精心設置了籬笆,入口的大門也雕刻精美,上方掛著一個木十字架,並以德文刻著這段銘文:「為祖國捐軀的英雄長眠此地」。此處的「英雄」指的是各個國籍的死者,因為這裡除了埋葬奧匈帝國的士兵之外,也有俄軍和德軍的士兵。一名陣亡的猶太戰士沒有被迫葬在十字架底下:他的墳墓上標誌著大衛之星。

在晚餐時間,他們收到的全是好消息。他們早已知道北方的行動遭遇了極大的困難,但他們今天已經親眼目睹了南方的大規模攻勢仍在持續進行,並且也聽聞了一項令他們喜出望外的消息:由於這場新突破,奧匈軍隊因此迅速撤退,俄軍於是和他們斷了接觸。現在敵軍似乎已陷入完全崩潰。這點為他們的希望注入了新生命。一旦失去奧匈帝國的助力,德軍將會難以為繼,義軍也將獲得調度空間,而得以在毫無抵禦的情況下完成入侵奧匈帝國的行動。

芙蘿倫絲還聽到了另外一項小小的消息,令她個人深感開心。波斯在不到一年前遭到英、俄兩國的部隊入侵,而被迫捲入戰爭,自此之後就一直處於戰火當中。今天晚上,芙蘿倫絲得知在波斯付出最大心力重建秩序的人物是個英國人:塞克斯准將(Percy Sykes)。身為英國人的芙蘿倫絲自然不免為此感到自豪。

因此,儘管這一天目睹了許多的景象,終究還是在微笑當中畫下句點。太陽下山了,夜風把成千上萬名英雄屍體愈來愈強烈的腐臭味吹進了帳篷裡。

那一天,安格斯.布坎南與他所屬的分遣隊正在一條河道旁。他們為了追逐一支迅速撤退的敵軍部隊而不斷朝著西南方趕路,但那支敵軍部隊只要每越過一條河,就會把橋梁毀掉。他寫道:

我們現在來到了不利健康的沼澤低地,這裡的空氣又悶又潮溼,而且滿是蒼蠅。在那一天剩下的時間以及接下來的兩天裡,我們許多人就像忙碌的螞蟻一樣,努力建起了一座木材支撐的橋梁,連接起這條河流高聳的兩岸。我在最後一天結束之際發起燒來,只能憑著意志力勉強撐著繼續工作。

– 文字摘自《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關於本書作者彼得.英格朗 Peter Englund:

一九五七年生於瑞典布登,是位傑出的歷史學者與作家,曾在烏普薩拉大學擔任教授,後於二○○八年被任命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諾貝爾文學獎項的機構)主任祕書。他針對波爾塔瓦會戰(Battle of Poltava)所寫的突破性著作廣獲好評,單在瑞典就售出超過二十五萬本。他獲得無數獎項的提名與頒授,也曾擔任戰地記者。

(資料來源:衛城出版,圖片來源:Christian Reinboth,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