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於今年度(2014 年)11 月 4 號結束了一場史上耗費金額和投票率最不成比例的期中選舉。根據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報導,僅有 36.4% 具有資格的選民參與了這場投票活動,從而選出 36 位參議員、435 位眾議員、另外也同樣進行 38 個州的州長和 46 州的州議會改選。

us mid election600x345

回顧二戰以來的歷史,期中選舉一直都是歷任美國總統難以跨越的關卡。自建國以來,只有兩次的國會多數是由與總統同黨人士所拿下。換言之,歷經中期選舉後,國會基本上會被與總統不同黨所把持,而州長競選的結果也是另一黨的贏面居多。而總統連任時第六年舉辦的第二次期中選舉不在話下,執政黨在國會所贏得的席次多半比第一次期中選舉還更加慘淡不堪。

這次投票結果也不出意料之外,由歐巴馬所領導的民主黨人只在眾議院拿下 188 個席次,共和黨則拿下 247 個席次,這個數字是二戰以來共和黨在眾議院掌握最多席次的選舉結果。另一方面,民主黨在參議院拿下 45 個席次,而共和黨則一舉奪回參議院主導權,豪奪 53 席次。在歐巴馬接下來的兩年任期內,整個上下院都將由共和黨所主導議程。另外在州長部分,共和黨拿下 31 個州,而民主黨則拿下 18 個,唯有阿拉斯加是由獨立參選人贏得席位。

共和黨在國會掌握多數的結果,將會提高歐巴馬在接下來兩年任期內所冀求推動法案的困難性。兩黨在醫療改革和移民問題上的衝突將是接下來兩年所必須關注的重點。歐巴馬第二任期所造成的僵局是否會持續,兩黨間又如何在議題上的攻防,以下就分別探討歐巴馬醫改(Obamacare)、移民和外交政策。

  • 歐巴馬醫改

usprotesters-600x400 (1)

歐巴馬醫改,又稱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在美國所造成的波瀾已經延燒一陣子。其中備受批評違憲與否並不在本文討論之範圍。就結果論而言,這些公開支持歐巴馬醫改,或是選擇不回應的政治人物大多都在這次選舉中被淘汰出局,例如民主黨的Alison L. GrimesMichelle Nunn

儘管期中選舉所反應的民意在歐巴馬醫改的支持者上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由共和黨人 Mitch McConnell 所領導的參議院,顯然無法輕易撤銷歐巴馬在 2010 年所通過關於醫療改革的立法。美國憲法所賦予美國總統的否決權力,使得 McConnell 等共和黨人卻步。雖然此否決權可經參眾兩院覆議後推翻,但民主黨在參議院依然把持接近半數,很難達到三分之二的門檻來加以推翻總統所行使的否決權。因此,雖然它成為民主黨在期中選舉失利的因素之一,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任期內,歐巴馬醫改是很難被國會所推翻的。

  • 移民問題

obama immigration reform

除了醫療改革,移民問題也是美國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的議題之一。在美國,移民法案影響的族群甚廣,但又以拉丁美洲族裔為主要影響對象。約莫 37% 的拉美人為外來移民,又一千一百萬未具有正式身分的滯留人中,約有 76% 是拉美族裔,因此,擁有美國公民的拉美人的投票意向影響了期中選舉,對於移民法案改革的信任票也導致了這場選舉結果。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儘管有 64% 的拉美人投票給民主黨人,但幾個重要地區的選戰共和黨人卻成功守住拉美人票源,例如科羅拉多州、德州和喬治亞州。舉例來說,科羅拉多州的共和黨參議院參選人 Cory Gardner 獲勝的原因,就是成功保住拉美人票源,在當地有 14% 的選舉人資格,也因此成功擊敗民主黨參選人 Mark Udall。

11 月 9 日歐巴馬在與 CBS 電視網的面對國家(Face The Nation)節目時重述了他對於移民政策的看法。他堅信移民法案的改革勢在必行,冀求於兩黨在此議題上的合作,並對於國會一再延宕移民法案改革的通過表示遺憾,更再次明確表達他可能使用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來強勢通過法案的改革。然而共和黨警告歐巴馬此舉動可能就如同在鬥牛前面揮舞紅旗一般危險。

接下來的任期內,歐巴馬的希望在儘快完成法案的推動勢必會受到共和黨的阻撓,兩黨在移民改革上僵局的情況顯然會持續下去。使用行政命令與否顯然牽涉到兩黨目前所規劃的選戰考量。

對於共和黨而言,在期中選舉後勢必也必須重新檢視自己的移民政策,黨內保守派強硬的立場與中間路線的衝突將是關注焦點。欲求拉攏中低階層選民的妥協是否能在共和黨內達成共識,將會影響共和黨在 2016 年總統大選的結果;反之,對於民主黨而言,如不能有效走出僵局,可能失去國內更多拉美人的信心,同樣對未來選戰造成負面影響。移民問題對於兩黨來說都是個挑戰,就看歐巴馬如何運用政治手腕來挽救民主黨頹廢之勢。

  • 外交政策

usfp-600x354

由上述討論所見,歐巴馬主打政策皆以推廣國內議題見長,因此相較侷限於內政事務上。就國際事務方面而言,他所倚賴的外交決策團隊,則是建構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為任內主要核心外交政策。時至今日,歐巴馬重返亞洲的外交政策依然不見有實際發展,在面對國內議題分身乏術的同時,歐巴馬在外交上將欲求保持中美良好關係和世界政局的穩定,換言之,外交並非歐巴馬所在意的議題。

也因為如此,歐巴馬在接下來兩年的任期內,兩黨在國際關係上有著更大的對話空間。儘管幾位共和黨重要外交決策,例如參議員 John McCain,時常批評歐巴馬政府面對國際議題上不夠強硬,例如他僅使用有限的經濟制裁回應克里米亞事件(Crimea Crisis),被批評不能有效嚇阻俄羅斯的侵略行為,但兩黨對外的歧見並沒有國內議題來的顯著,兩黨合作的可能性較高。因此,筆者不認為在外交決策上歐巴馬會進行大規模的改革或是外交動作。

另一方面從結構上來看,有鑑於共和黨主導國會的局面下,民主黨在立法程序推動上所遭遇的困難較大,而對外事務上,因外交和軍事權隸屬於行政權下面,國會並非扮演主動的角色所以歐巴馬有相較下更多空間來進行操作。總結來說,在國際事務上,兩黨間的衝突較小因此合作的可能也較高。

  • 民主黨的結構變化

期中選舉不僅僅對歐巴馬政策所帶來影響,也同樣讓民主黨內部的成員結構產生變化。2008 的勝選讓一票新一代民主黨政治明星登上舞台,然而,經歷六年來兩次的期中選舉後,卻只剩下民主黨舊世代的成員屹立在國會山莊裡。由於期中選舉的失利,民主黨只能寄望 2016 的總統大選能繼續勝出。

為了達到此目的,民主黨可能出線的候選人不是在黨內最高呼聲的希拉蕊(Hillary R. Clinton)就可能是現任副總統拜頓(Joe Biden)。此一結果,也讓這些想爭取總統席位的新生代民主黨新星不滿於歐巴馬所帶來的牽連,導致歐巴馬在黨內聲望也如同其國內民眾支持度持續下降。然而由共和黨所領導的國會看似隔山觀虎,倖免於黨內爭鬥。但事實上國會前一陣子的僵局(Deadlock)在也不得民心,共和黨要重拾民眾支持也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總結來說,其中選舉後歐巴馬所面對的國內政策挑戰性較大,對外政策兩黨間的合作性則較高,而共和黨所領導的國會依然有其挑戰,這場期中選舉不是結束,只是另一場選戰的開始。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