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世人都理所當然似地將忽必烈政權視作一個完全的中華王朝。他們將之喚作「元朝」,作為歷代中華王朝的一個朝代來處理。
如前所述,在這時期的漢文史料中,終究存在著獨特的偏向與侷限。因此在處理牽涉到蒙古的漢文文獻時,需要格外的細心,甚至時而需要某種稱作「嗅覺」的留意。這樣一個在研究上最重要、微妙的一點,過去都沒有受到太大注意。或者說,有時少部分的研究者自身由於太過偏向「中華主義」,乾脆將眼光從現實別開,而未原原本本地將事態作為事態來接受。
蒙古統治時代的中國本土本來就有中國史範疇中的人群歷史生生不息,這自不待言。那是理所當然的。「作為民眾史的中國史」相當重要,不管怎麼重視都不嫌多。
吾人不如說,長久以來大多對忽必烈政權敘述的歷史圖像都是既非蒙古史亦非中國史(甚至更非世界史)的模稜兩可奇妙狀態。在有關「想當然爾的中國史」的幾個面向,幾乎皆未加以回顧。那在研究上是極大的問題點,是今後務必要加以致力解決的課題。
不過,對於這個課題的重視,與主張作為一國家的蒙古政權宛如中華王朝的觀點,不可相提並論。當然,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對於忽必烈政權與蒙古帝國而言,中國本土都是重要的。但那也不過只是一個部分而已。
此外,從忽必烈政權國家機構的面向來看,中華帝國的色彩也是在特別限於涉及中國本土的行政組織中,位於中下層級的位置才較為明顯。但是,在大元汗國統治下的其他區域姑且不論,在有關軍事、政體、財政等等,涉及到國家與政權最根本的層次上,吾人不得不說中華色彩簡直是淡得不得了。只要能不抱先入為主觀念來加以審視的話,就自然可以見得。
在這裡所談論的是有關國家與政權的各方面。忽必烈帝國的本質是重新改造的蒙古世界帝國。忽必烈帝國本身絕未成為中華王朝。那完完全全就是將中華帝國的作法部分引進,用作新型世界國家構想的一根支柱。
(本文:八旗《忽必烈的挑戰: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授權,圖片來源:mbc,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