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推薦這本書?】
食物是維持生命之所需,我們每天都要吃飯(當然,吃多少餐、多少量因人而異),但你是否也像大多數的人一樣,吃飯就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一些重要的議題:為什麼食物那麼重要?我們和它的關係是什麼?
不要被書的名字給嚇到了,所謂「吃的美德」並非傳統的德行,書裡討論的皆是因應世代的熱門議題,包括有機食物、永續發展和動物權,並教你如何養成好的飲食性格和習慣。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懂得如何吃,你就懂得如何生活。覺得生活過得糟糟 der,食不知味,反正午餐就便利超商隨手抓一個三明治和飲料,早餐吃了什麼也忘了光光的,這本書你應該要好好細讀。
推薦指數:★★★☆☆
本書書摘:〈午餐吃了沒〉
想像你去醫院,醫生跟你說:「你是早發性帕金森式症的典型病例。」什麼才是面對這種打擊的最好辦法?大哭?祈禱?尋求心理輔導?如果你是廚師費古.韓德森,答 案就簡單多了:「我去吃了一頓很棒的午餐,然後就好多了。」同樣的,問他如果明天 就會失去一切,他會怎麼辦?他的回答是,雖然會「有點不爽」,但他會「去吃頓午餐,讓心情平復下來,然後再重新思考怎麼面對」。
若你以為韓德森指的是讓人免於絕望的「療癒飲食」,那你就錯看他,也錯看午餐了。不是說療癒飲食有什麼錯。我們畢竟是靈肉一體的動物,安慰身體的同時也撫慰了心靈,何錯之有?雖然心情低落時我們有時會想吃點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但通常我們也從食物上尋找情感的共鳴,例如對童年、開心時光、懷念地方的回憶。
無論食 物本身是否具備這些特質,好的食物有一種強大的力量:繞過我們的存在焦慮,提醒我們無論時局如何動盪,日常生活還是會有一再出現的美好。當我們的腦袋和心靈都滿懷畏懼,我們的嘴仍能輕聲低語:「這披薩還真是好吃。」傑夫.代爾 (Geoff Dyer) 寫到他吃過的一盤難忘的炒蛋、培根和馬鈴薯煎餅時,就捕捉到了這種經驗:「我吞下淚水開始吃早餐,食物並沒有因為我的情緒崩潰而遜色半分。」
韓德森並不是說他會狂吃巧克力棒安慰自己,或到蘇活區的吃他最愛的烤番茄、起司和拖鞋麵包火腿三明治。他是說他去吃了午餐,而午餐就跟其他兩餐一樣,不只是食物的組合。飲食作家瑟卜.艾米納 (Seb Emina) 就說早餐「不只是一餐,而是一個時刻」。午餐跟晚餐也一樣。如果只把早餐當作補充能量好撐到中午的手段,那麼一根雜糧棒外加一杯上班途中順便買的拿鐵應該就足夠。
但是無論外帶早餐多麼營養,它還是把一天的基調和節奏設得太快、太機能取向。吃東西變成了我們得盡快處理 掉的一件代辦事項,這樣我們才能開始一天的工作。
當你坐下來好好吃早餐,感覺就會很不一樣。不一定要很豐盛,只要坐在桌上吃, 聊聊天、聽聽廣播、看看報紙,或思考自己的事。用短暫的停頓開始一天,就是肯定「停頓」的價值,所以我們才能集中注意力,保有自己的想法,不會讓每天的責任義務推著 往前跑。這也提醒我們,值得去做的事就值得我們花時間把它做好,生命不只是一張得盡快完成的代辦事項清單。
然而,就跟吃得好一樣,很多人同意歸同意,卻抱怨沒時間好好吃飯。同樣的,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問題通常不是有沒有時間,而是你心中的優先順序和管理時間的方式。給自己十五分鐘的時間吃早餐,只是表示要早十五分鐘起床或上床睡覺。如果有心,我很難相信一般人做不到。
如果你覺得自己就是需要在一天尾聲時,窩在椅子上喝一到三杯紅酒放鬆發條,那就表示你比誰都更需要改變。生活越忙越累,就更需要這種放鬆的時間,但要多少時間則看你的發條有多緊。我個人認為,早餐能幫助你用最放鬆 的方式展開一天。
為了維持一天的步調而好好地吃
午餐和晚餐也有助於建立健康的生活步調。從這點來看,午餐或許是一天中最重要 的一餐。在英國和北美,午餐多半已經成了草草解決的一餐。英國的標準午餐是三明治和一包洋芋片。三明治用的是切片麵包,通常會塗上人工奶油再夾上滿滿的起司或火腿,或兩者都有。至於洋芋片,英國每人平均每年吃掉相當於一百包的洋芋片。
這種標準午餐一般稱作「午餐盒」(packed lunch)。這是個十足實用主義的用詞,在其他會坐下來花更多時間吃午餐的文化中,沒有足堪對應的用詞。無論是學校的午餐盒或便利商店的「特價組合餐」,這種無所不在的三明治加洋芋片的組合,把英國各地的午餐以史達林式的效率變得千篇一律。
於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午餐跟早餐一樣,簡化成僅僅可供食用者補充能量、追求工 作效率的一餐。在這種文化氣氛下,午餐吃得久只會讓人有負面的聯想。「午餐的女士」(ladies who lunch) 是指閒閒沒事的貴婦,而商業午餐則是報公費喝好酒的上班族專作年代流行的觀念「無能的人才吃午餐」並非奇怪的偏差思想,只是誇大了文化常態。只有在禮拜天,午餐吃得較久、較豐盛才會受到肯定,但那是全家人僅剩的少數聚餐時光。
地中海周圍的天主教和東正教國家就跟我們截然不同,雖然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習俗也是從那裡建立的。法國現在甚至是麥當勞在美國以外的第二大市場,但法國的午餐時 間大致上仍比英國長,比較有餘裕坐下來好好吃頓午餐。平均而言,英國上班族的午休時間不到半小時。
想多點時間吃午餐不是趁機偷懶,也不是貪圖享樂。如韓德森所說,重視午餐是為了維持一天的步調。早上的工作告一段落,午餐剛好是一個間隔,是重新充電、整理思緒、備好戰力迎接下午的機會。換另一種比喻來說,典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一天從直接發動一部疲憊不堪的引擎開始,然後讓它一直運轉到沒油為止。地中海人的方式則是 先把引擎檢查一遍,把油加滿,然後再啟動,到了中午就歇一歇,上個油,下午再重新運轉,回到庫房時也還算狀況良好。
這樣的節奏會自然而然延伸到晚餐。我們從晚餐時刻開始放鬆發條,直到上床睡覺。理想中的晚餐不應該太難消化。在一天的尾聲,你最想消化的應該是這一天發生的事,而不是剛吃下肚的東西。然而,只要想到特別的一餐或外出用餐,通常晚餐還是人 們的首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你想上一流餐廳吃飯,選擇人較少的午餐時間往往 會便宜很多。
我們不該小看三餐對生活步調的影響。人醒著的時間多半都奉獻給工作,一星期有 一大半都是工作天。如果工作天變得單調無趣,只會讓人沮喪疲憊,生活品質不可能會好。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充滿成就感的工作,但如果工作天有從容的節奏和步 調,讓我們的身心都覺得舒服,我們不僅更能好好地面對工作,也有更多精力和熱情面對工作以外的時間,以及對我們最重要的人事物。
– 文字摘自《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關於本書作者朱立安.巴吉尼: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展望》(Prospect)與《新人文主義者》(New Humanist)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
朱立安出版了許多哲普作品,是英國知名的暢銷作家。《衛報》形容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在哲普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出。」《金融時報》讚譽:「每個社會都需要良好思維的守護者:朱立安‧巴吉尼正是我們的守護者。」
(資料來源:商周出版,圖片來源:chrisada,CC Licensed)
christian louboutin store
ray ban aviator
louboutin escarpins
rayban da vista
ray ban wayfarer misure
hermes bags price list
prada uk
timberland scarpe uomo
scarpe pr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