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我們推薦這本書?
你知道嗎?全球經濟正在崩壞!你或許懷疑,為什麼企業生產數量有增無減,卻沒新的人力需求?為什麼經濟復甦了,我們卻感受不到,而且還更憂鬱?日幣貶值、美國印鈔、歐洲背債,有可能影響到我的日常生活嗎?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之一,其實就是你以前在《經濟學》課本上學到的那隻「看不見的手」,現在發揮不了力量了,供給和需求不再自然而然達到均衡,然後你來到了這個「過度供給」的世界。
如果你關心全球經濟、如果你是身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那這本書你一定要好好拜讀。如何生存在這個「全球化失控」的世界,本書有解!
二、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不要只知道日幣貶值趕快搶換、排假去旅遊,這後面的種種影響你也應該要知道;想過台灣海峽往對岸奮鬥的有為青年,書內提到的全球化與中國崛起後的駭人經濟流動圖你一定要看看!
三、推薦指數:★★★★★
本書書摘:〈過度供給興起〉
1995 年。歷經了 1980 年代以及 1990 年初期的嚴重信用及金融危機後,美國的經濟已經穩定,開始重新成長並降下了預算赤字。由於網路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力節約的生產力大幅進步,也帶來非常多的投資機會。美國的第一競爭對手,日本,已不再是「東方神起」的國家,而日本投資人再也不搶購美國如「洛克斐勒中心」這種地標。相反的,日本正陷於無止境的困境與通縮中。
東京,這個曾經令人陶醉的城市,如今卻充斥著一群沮喪、市値低於貸款餘額的資產擁有者與開發商,同時,這個城市也因為一個狂熱份子在捷運系統裡釋放沙林毒氣,造成十三人死亡的案件而喧鬧不休。歐洲的情況好一些,但它也有自己的經濟問題,這些問題被泛稱為「歐洲硬化症」。整個歐洲大陸的失業率在 10%以上,創下戰後的新高紀錄。
經濟學家萊斯特.梭羅(Lester Thurow)曾在 1993 年出版了一本名為《世紀之爭:競逐全球新霸主》(Head to Head)的書,內容提到美國將與日本及歐洲,因經濟主導權而有一場激烈的戰爭;然而,現在看來這似乎是個可笑的錯誤。美國,毫無疑問,是千禧年最後一個十年的霸權。
的確,從 1995 年的時間點看未來,美國經濟確實很樂觀,當時在總統辦公室裡的年輕總統,了解投資於教育與科技的重要性。成長已經恢復,聯邦預算赤字不只下滑,整個國家甚至已經在邁向過剩的軌道上。
但是,潛伏在地平線的是一大群國家,它們整體人口數量是已開發世界的五倍,才短短幾年前,它們才擺脫掉社會主義的最後遺跡—至少中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幾十年前,這些國家非常不重
要,至少在經濟的辭彙當中。世界最大的國家,仍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隔離著。
如今,這股在 1990 年代前半段,被依然關注於傳統工業中心的經濟學家如梭羅等人,所大大忽略的趨勢,已經以復仇之姿,重新加入全球經濟中。
在極短的時間裡,全球半數的人口已經被解放、或自我解放,這結果,若未對維持數百年的經濟造成衝擊,也已對維持數十年的國際商業現狀帶來挑戰。諷刺的是,當總是縈繞在核災恐懼的冷戰,讓西方國家身心俱疲之時,而長期孤立的這些共產國家,也遮蔽了已發展國家與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間之競爭。
冷戰的結束,廣泛的被大眾視為是自由市場民主的成功,甚至被認為是「歷史的終結」。但事實上,反諷的是,社會主義實驗的退位,反而成為美國強權以及其它先進民主國家最大威脅的基礎。
全球勞動力的擴張,以及真正新出現的勞工們,他們才特別的令人驚訝,並已準備真正終結美國人與歐洲人的歷史。三十年以前,多數全球最貧窮的人們居住在邊緣社會裡,與全球經濟隔了一道牆;他們大部分是農民,而且與他們的祖先一樣,多數住在窮鄉僻壤中。
而今,所有一切皆已改變。拜跨國企業、網際網路與其他扁平化世界特質所賜,這世界大約有三十億的勞動人口,其中多數人已能夠直接競爭原本由已開發國家勞工手中所擁有的多元工作機會。
– 文字摘自《大過剩時代》
關於本書作者丹尼爾•艾爾伯特(Daniel Alpert):
維斯伍德資本公司(Westwood Capital,LLC)的創辦合夥人。
美國財經媒體經常引用艾爾伯特的評論,他也曾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黑金風暴》(Inside Job)中現身,是該片中的重要評論者角色。艾爾伯特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政策智庫「世紀基金會」(the Century Foundation)會士,同時他也參與了由著名紐約大學經濟學家魯比尼主持的「全球經濟計畫/經濟瞭望(Economonitor)」共筆部落格,他在該部落格中執筆的網路專欄是《我的經濟淺見》(Dan Alpert’s TWO CENTS)。
(資料來源:大寫文化,圖片來源:Tiffany Baile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