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 (2)一九四六年,即台灣光復的隔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舉辦一場考試,錄取了一百名台灣青年,公費派遣到北大、廈大、復旦等校升學。這一百人被稱為「公費生」。一九四八年,教育處又錄取了五十名自費生,再次派遣到中國的大學去。這五十名自費生和一百名公費生統稱為「公派生」。本文不細分公費生與自費生,因撰文方便,一律統稱為公費生。

這是一段被動亂時代抹去的歷史,他們是一群被歷史遺忘的台灣人。

兩岸歷史上,第一批正式到中國念書的台灣人

日治時期,就有台灣人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管道到中國念書。例如透過國民政府駐台北總領事館的窗口,或是繞道日本本島去大陸念書,但那些都不是政府有計劃的安排。

一九四六年這批公費生,是台灣歷史上首次由政府有計劃培養的知識份子,同時也是兩岸關係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官方交流活動。

所謂有計劃培養,是指公費生學成後要返台進入政府服務一定年限。若表現卓越,就可以繼續在政府部門工作,將來成為台灣政府裡本土出身的骨幹。這是公費生的任務之一。

而所謂有組織的交流活動,是指公費生還肩負有學習祖國文化的責任。甲午戰爭後,台灣割日五十年,這五十年間中國發生了天搖地動的大變化: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軍閥割據、北伐一統、對日抗戰種種動亂加以兩岸隔離,使得台灣對祖國非常陌生,方方面面都不瞭解。公費生的任務之二,就是要去學習並瞭解祖國文化,促成兩岸知識份子互相瞭解與交流,然後再傳播到社會其他階層。

所以說,不論在台灣歷史或是兩岸關係史上,這批公費生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形式的兩岸交流,不但在清朝以前沒有,在兩岸改革開放後亦沒有,可說是兩岸關係空前絕後的一段記載。

若一切順利,待公費生返台後投入新台灣的建設中,必然是政府各部門的青年菁英。他們帶回來的祖國文化與思想,又能促成兩岸分裂五十年之後重新融合。橫看豎看,他們在當時都是站在兩岸歷史浪頭上的台灣年輕人,重要性與歷史定位不言可喻。

被遺落的檔案,被抹去的身分

不過,國共內戰全面爆發,最終國民黨被共產黨打敗,倉皇逃到台灣,公費生也就被捲入崎嶇的命運。內戰結束後,有數十位公費生滯留在大陸。

留下來的人後來怎麼樣了呢?部分公費生有始有終完成學業再投入工作,部分肄業直接參加工作。有些公費生甚至在內戰期間就已經加入解放軍,隨部隊一路打敗國民黨的軍隊。其中幾位特別優秀的公費生,在某些專門領域對建設新中國的貢獻很大,因此被記載在相關文獻裡。

但是,隨著新中國爆發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公費生的處境愈來愈尷尬輕者被共黨政府棄用,調任偏遠地區賦予閒差。重者則遭到批鬥、下鄉勞改等衝擊,乃至於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一個人就是一本說不完的故事。

加以兩岸政治對立,公費生完全無法聯繫台灣的親屬。台灣的家人無法得知公費生是否安好,也不知道他們身在何方,更不敢主動探尋他們的下落,只能默默等待他們有一天能從對岸歸來。於是,公費生就成了國共內戰後滯留在中國的台灣孤兒,日夜期盼著有生之年能夠回到台灣故土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共產黨推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重新肯定台灣人的地位,因各種原因滯留在大陸的上萬台灣人全卸下了政治包袱。公費生因學有專精,紛紛受到重用。一時之間,各機關單位、台盟、台聯、政協都任用了不少公費生以及其他台灣人,滯陸台灣人的處境獲得明顯改善。

幾年後,台灣也改革開放,允許兩岸人民來往,公費生終於得以返鄉探親,台灣親人也可以到中國探望他們。但是,國民黨政府已經完全遺落了公費生的檔案,並抹去了他們台灣人的身分與戶籍,使得他們的返鄉路異常艱辛最終只有少數人順利返台定居,大多數只能以返鄉祭祖的名目短暫回台灣停留幾天。

這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永遠無法體會的流亡與漂泊。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是一篇篇可興可頌的故事。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多數公費生都已辭世,尚在世的公費生都是高齡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他們是一群見證了新中國成立數十年變遷的台灣人,而且,他們都是懷著抱負與理想離鄉背井去祖國求學的知識青年,對於那個年代的感觸,想必更加深刻。

unnamed (1)

(文、圖:沐風《一九四六.被遺忘的台籍青年》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