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法國人,也不必去法國才能體會那種浪漫生活情調。其實台灣人早就在不知不覺中,活出自己的台式優雅。我們做了什麼,竟然能跟蹦啾蹦啾的法國人扯上關係?擷取每個文化中美好的部份,會發現彼此其實沒想像中的不同,不過我們缺少的是,把重視生活的喜悅貫徹到底的決心。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精準的閒晃》
一、法式優雅的精髓,其實就是台灣人口中的小確幸
在聊法式優雅之前,我們先來檢視一下近年流行的小確幸概念。在台灣講小確幸好像常常被罵不切實際,但讓我們回到這個字眼最初的意義,不要因為被政府官員或是歪掉的選舉廣告而轉移焦點。「微小卻確切的幸福」鼓勵大家擁抱眼前的人生風景,其實不就是法國人享受當下的生活哲理嗎?
享樂無罪,樂活有理。法國人不僅享受當下,還要把愉悅調到最大值,這是身為一位從美國嫁到法國的人妻 Harriet Welty Rochefort,40 年來所做的觀察。從甜點、佈置、造型打扮,到工作、感情、價值觀,法國人專心經營生活中的每個面向,從小細節開始發光發熱,然後擁抱成果,不論是否完美。
法式生活的魅力就由此而生,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那股不可抗拒的魅力,不只存在於我們想像中的法國中,現實生活的法國人也真的是這樣。
喜歡曖昧不明的氛圍;在餐桌上各持己見爭論過後,仍然能一同享受微醺的歡樂;唾棄前總統薩柯奇提出的「工作越多賺越多」概念,他們誓死捍衛生活品質;尋找搭配衣服顏色的鞋子而大費周章,但所花掉的時間不認為是無謂或浪費;感覺對了,隨時都可以是法式熱吻的時機,怎麼親?
「翻動鏟子」(rouler une pelle,其實就是兩片舌頭翻來翻去囉),是唯一正解。
二、想重新調整生活腳步的台灣人,更應該看這本書
從生活中找喜悅絕對是一門藝術,或者你每天已經被通勤上班、面對老闆、回家還得洗碗這些瑣事給折磨到沒有生活品質。先別急著為自己的生活寫個「慘」字,法國人也要處理這些日常瑣事,但是這不能成為他們不快樂的原因。
書中有一句話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寫道:
「沒有其他種族像法國人一樣,如此精準的找到喜悅的自然源頭。」
而這份喜悅,其實就來自於你我口中的小確幸,來看看他們如何將這份簡單的小幸福,發揚光大成為一門藝術。
三、不負責書評推薦指數:★★★☆☆
法式優雅這四個字在台灣被無限上綱商品化,本書以文化觀察角度,加上網羅各式書籍經點詮釋法式生活。對於新世代青年,我們不盲目崇洋媚外,但是也不放棄任何其他文化值得學習的長處。台灣人不是不浪漫,我們只需要貫徹浪漫的最後一個步驟。
- 本書書摘:〈認真工作,優雅閒晃是最高準則,享樂之餘競爭力不輸人〉
「愛迪生先生,您對巴黎有什麼印象呢?」
「哦,我感到目眩神迷。我的腦袋還一片混亂,我認為大概要至少一年才能重新找回我的知覺……目前讓我感到最震驚的就是這裡所有人都懶惰至極。這些人都什麼時候工作?他們都做些什麼工作?這裡的人好像建立了一套精準的閒晃制度。我完全不了解。」
── 一八八九年美國發明家湯瑪士.愛迪生的專訪
愛迪生可能發明了電燈泡,但他對於法國人看待工作和玩樂的態度仍是暗自迷惘。在他觀察到「這裡所有人都懶惰至極」的時候,法國人還沒有如今的支薪假和各種補貼。但那並不妨害他們享受生命。
哦,那些快樂至上、享樂第一的法國人,總是在想辦法享受!
法國人的確很主動追求享樂,但故事還沒講完。
法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仍是一個嚴肅的國家,居民勤奮工作,而且過著有品質的生活。「只工作不玩樂,會讓人變呆瓜」應該是他們的國家座右銘。
法國人要如何維持工作與玩樂之間的平衡?他們要如何閒晃才不會有罪惡感?
這不是我們都想解的謎嗎?
只有在一九三六年法國政治家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領軍社會黨政府時,法國工人才獲得了兩週的有薪假。這也是如今法國人津津樂道的「社會模式」,總結複雜的系統來說,這就是一張巨大的社會安全網,保證在所有假期時,仍提供健康照護。
法國人現在得以享有(也視為理所當然)六十歲就退休(在幾個月的罷工後又拉回到六十二歲),一週工作三十五個小時,還有一年至少有五週的有薪假,還有一些其他人會願意拿牙齒交換的補助津貼。
所以說法國人很懶惰嗎?
「什麼法國人很懶惰!這是我聽過最愚蠢的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在接受二○一一年《觀點》(Le Point)雜誌專訪時表示:「你們國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已開發國家,有頂尖的公司,創造了價值……當然,那都是歷史的成果,但也是你們國家人民世世代代的勤奮工作和創意……和許多已開發國家不同的是,我誠心認為法國成功地打造出一個慷慨的社會模式,照顧到幾乎街上的每一個人。」
法國人有時會把那「慷慨的社會模式」視為理所當然,然後看到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時感到震驚不已。
當我兒子搬到加拿大蒙特婁時,他找到了原本在巴黎服務的那間公司的分公司,結果一進去後才大吃一驚。過去身為法國大型公司員工享有的所有好處都沒了,而他以前還都視為理所當然:一整個月的年終獎金(年終的時候,全公司的人都能多拿一整個月的薪水)、午餐餐券補助、交通費補助、公司內部的醫師提供內部人員醫療服務、利潤分紅、一定數目的「休假日」、假期支票(給你在放假和旅遊時自由花用的點券),還有員工福利委員會,專門負責發放聖誕節禮物和替員工爭取假期、演唱會及子女夏令營等福利。他也損失了一些員工權利。舉例來說,如果法國公司雇主要開除員工,有法律義務要提前通知,我兒子發現在加拿大,你有可能在星期五下午五點接到電話,告訴你星期一不用來了。
這在法國是不可能發生的情形,被解雇的員工會告老闆,而且會告贏。
- 法國人其實樂於工作,也很愛錢
有三大強而有力的原因,可以解釋法國人為何看起來和行為上,可以這麼輕鬆面對生活(特別是和美國人比起來)。
首先,他們可以享有國家的健保系統,這確保他們即使失去工作,也不會失去健保照護。這系統就是存在,沒人可以剝奪的。就這麼簡單。
再來,和美國大學教育費用比起來,在法國念大學簡直是免錢的,雖然法國人也在抱怨學費調漲,他們真的無法想像美國的教育系統,從孩子出生那天就要開始存學費,而且許多人大學畢業後,還要負債多年來償還學生貸款。
最後,退休金和養老金會由政府支付,而且和股票市場無關,這表示不會有上下震盪或不確定性。
由於以上所有原因,儘管法國工作者可能不喜歡這樣的安排,但在這樣的系統下,就算失業也有所保障,他們不需要終其一生擔憂天會塌下來。
就我觀察了法國人四十年來的經驗來說:法國人喜歡工作,也和所有人一樣愛錢,但是,在他們心中,工作和錢與真正重要的事物是密不可分的:家庭生活和個人幸福。舉例來說:我第一次遇到菲利普時,他告訴我他永遠不會把工作帶回家或在週末工作,一開始還很容易做到,但後來他慢慢升遷之後就比較難了。最後,他的確有時候會需要週末工作,但他還是會安排休息時間去參觀博物館或從事一些家庭活動。身為一位好法國人,他把工作和「生活」區隔開來,而且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
你不可能白白享受這樣的系統又絲毫不付出代價。法國人支付較高的稅金和賺取較低的薪資;他們選擇要安全保障而不要風險。為了要保護勞工,雇用和開除都有嚴格的規定,雇主必須支付的社會成本也較高。法國工作者賺的錢相對較少(你只要比較一下法國和美國律師或醫師的收入就知道了),但他們有比較多時間和比較多他們所謂的「生活品質」。一般外國人會熱愛法國輕鬆的生活步調,但對高稅率、國家干預和其他限制感到惱火。一般法國人會喜歡美式生活的活力,但不見得喜歡其中的風險和不安定感。人各有志。
- 作者簡介 Harriet Welty Rochefort:
來自美國愛荷華州的自由新聞記者,同時也是一名” 資歷” 超過 40 年以上的法國人妻。深深為法國人做事、打發時間的優雅方式著迷。從有趣的美國人角度,針對法國商業業與生活方式撰寫許多文章,刊登在《時代》、《亞特蘭大憲法報》等媒體平台上。
– 文字摘自《精準的閒晃》
(資料來源:大是文化,圖片來源:大是文化、Moyan Bren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