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士忌。圖片來源:Ash,CC Licensed。
因黑死病而誕生的歐洲蒸餾酒
經由地中海,蒸餾器傳入了歐洲,也拓展嶄新的酒文化。所謂的「蒸餾」,是透過加熱含有酒精的液體以蒸發、氧化酒精等的揮發性成分,然後再以冷卻器冷卻,即能變成液體並回收。依此步驟所製造的酒精飲料就是蒸餾酒。
來自伊斯蘭圈的「蒸餾器」傳至埃及、北非,再經由伊斯蘭教徒統治下的伊比利亞半島去到歐洲。西班牙語的「alambiqué_」、法語的「alambic」、英語的「alembic」都是源於阿拉伯語的「al-anbiq」,也為蒸餾器從伊斯蘭圈傳至歐洲各地的歷史脈絡留下證據。
蒸餾器促使歐洲發展出嶄新的蒸餾酒,全是因為西元十四世紀後期引發大恐慌令人足以致死的傳染病黑死病。經由中亞傳至歐洲的黑死病,讓歐洲人深感恐懼因而尋求「生命之水」。所謂的黑死病,其實是雲南一帶的地域性傳染病,是透過寄生於老鼠身上的跳蚤所散布傳染,隨著蒙古帝國版圖的擴展才逐漸傳至歐洲。自西元一三四七年的七十年期間是黑死病的大流行,歐洲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也就是兩千五百萬人至三千萬人為之喪命。埃及或北非也是同樣的情況。黑死病的駭人情況,令當時的人們驚恐地以為世界末日到來。為此,人們紛紛流傳毫無根據的療法,認為喝了「不死靈酒」的「生命之水」就能杜絕黑死病。在那般絕望的氛圍中,只要是能試的人們無不想盡辦法得手,於是「生命之水」大為流行。
西元十四世紀中期,百年戰爭〈西元一三三九∼一四五三年〉之際正值黑死病肆虐,法國以蒸餾器蒸餾出嶄新的酒,那就是白蘭地,不過當時稱之為「Eaude Vie〈生命之水的意思〉」。蒸餾酒的酒精成分高,碰到火即會燃燒,因而被認為酒中帶有「火之精靈」,可以賦予身體活力與精力。也因為如此,蒸餾酒也稱為「Spirits〈靈魂〉」。
守護生命的「魔法之水」的製造法,隨著當時異常的社會狀況逐漸傳遞至歐洲各地。像是威士忌的語源是蓋爾語的「生命之水〈usquebaugh〉」,而後才變成「Whisky」。北歐的蒸餾酒「Aquavit」,也是源自拉丁語的「aqua vitae 生命之水」。由於威猛的黑死病,也為蒸餾酒拓展出嶄新的飲酒文化。
那般的社會現況下,修道院也開始熱衷於各種添加藥草的「生命之水」的製造,以求在傳染病中保命。這就是利口酒的由來。法國的大沙特勒斯山修道院〈La_Grande Chartreuse〉採用的是以白葡萄酒蒸餾後的白蘭地,再添加上一百三十種藥草所製成的「Chartreuse 蕁麻酒」,有「利口酒的女王」之稱號,而且直至今日仍秉持由三位修道士守護藥草秘方的傳統,持續製造生產,再委託民間販售。據說此利口酒,是因西元十八世紀某貴族信徒將此不老不死藥方贈予修道院的神父,修道士們再基於此配方製造完成。
誕生於愛爾蘭的威士忌
擁有「綠寶石之島」之稱的愛爾蘭,在黑死病大流行以前的西元十四世紀已有了蒸餾器,並開啟「aqua vitae 生命之水」的釀造。西元一一七二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西元一一五四∼一一八九年在位〉率領大軍進攻愛爾蘭時,愛爾蘭人已喝著蒸餾過的大麥釀造啤酒。愛爾蘭人認為威士忌的由來,是西元五世紀致力佈道的愛爾蘭守護聖人聖派翠克,積極推廣蒸餾法,因而製造了「usquebaugh」。就時間的推演看來,聖派翠克與蒸餾法的連結是有些牽強,不過,擁有煉金術知識的修道士著手於威士忌的釀造卻是合理的推論。
「usquebaugh」是蓋爾語,源自拉丁語的「aqua vitae 生命之水」。
「usquebaugh」的特色,不似蘇格蘭威士忌是以泥煤炭乾燥麥芽,而是僅採用石炭。因為愛爾蘭擁有豐富的石炭。基於此,愛爾蘭威士忌不帶有菸臭味,風味清爽。愛爾蘭威士忌還有個特色,因是採用改良單式蒸餾器,再經過三次反覆的蒸餾,風味更加輕淡且溫醇。蘇格蘭威士忌,則是採兩次蒸餾。現今的愛爾蘭威士忌與蘇格蘭威士忌都有了極大的變革,兩者皆使用波旁〈Bourbon〉、蘭姆〈Rum〉、雪利〈Sherry〉等的酒樽或白橡木樽桶存放,並經過三年以上的熟成。
憧憬荷蘭與英國文化、積極建設聖彼得堡以促進俄國西歐化的彼得大帝〈西元一六八二∼一七二五年在位〉,曾說過「最棒的威士忌就在愛爾蘭」。愛爾蘭的「usquebaugh」,不久傳至蘇格蘭,蘇格蘭稱為「uisgebaugh」,之後再簡化為「uaqua」、「uskey」,最後再變成我們現在稱呼的「Whisky」。
威士忌的英語分為以 ky 結尾、以及以 key 結尾,美國的法律為區別兩者,規定蘇格蘭威士忌寫為 Whisky、愛爾蘭威士忌寫為 Whiskey。美國擁有眾多愛爾蘭移民,因而也是愛爾蘭威士忌的最大消費國。
因私釀酒而衍生的蘇格蘭威士忌
面積同等於北海道的蘇格蘭,其威士忌的製造法是源自鄰島的愛爾蘭。傳播的時期未明,有一說認為是起始於西元十一世紀後期英格蘭亨利二世遠征愛爾蘭之際。
蘇格蘭的清澈水質,加上使用泥煤炭〈草炭、乾燥泥炭〉乾燥麥芽,因而得以釀造出帶有濃郁且芳香的威士忌。西元一四九四年的蘇格蘭公文記載,「八箱〈約一千兩百公斤〉的麥芽〈發芽的穀物〉發予修道士約翰.柯爾,以釀造生命之水。」
西元一七○七年,蘇格蘭遭英格蘭合併,當時英格蘭徵收的高額麥芽稅,也轉而對向蘇格蘭。因此,蘇格蘭所課的酒稅一舉調漲到十五倍之多。為了逃稅,蘇格蘭的釀造業者開始著手私釀酒。他們混入深山裡,以日曬乾燥麥芽,或為掩人耳目在山中燃燒草炭以乾燥麥芽,並使用名為「pot still」的金屬罐子。那種罐子的前端扭絞成天鵝脖子般的細長狀,是造型蜿蜒獨特的小型蒸餾器,專門用來秘密釀造威士忌。又為逃避稅務官員的追查,這些私釀生產的威士忌被放在雪利酒等的空酒樽裡。沒想到卻因而變成帶有琥珀色的熟成威士忌,而且還多了雪利酒與木樽的芳香,風味更好。原本為逃避查稅的種種行徑,最後卻無心插柳釀造
出獨特風味。偶然巧合,有時真是造就美好的神來一筆啊。直至今日,私釀酒仍稱為「moonshine〈月光〉」或「mountain dew〈山之露〉」,不難理解蘇格蘭威士忌誕生當時的情況。
(本文:遠足文化《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授權,圖片來源:Ash,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