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剛拿到中央大學經濟學碩士的林辰,他另一個比較有名的身分是網路節目臺灣吧的主持人,也是觀看次數已超過 150 萬的《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影片作者。去 (2013) 年蘋果日報曾公布【2013 時事話題影片排行】,林辰以《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先別管立場了啦~ 你聽過核廢料嗎?》兩支影片登上該排行榜的第三名與第八名。
- 滿足他人 v.s. 滿足自己
身為阿美族人的林辰,從小在花蓮的部落長大,開始讀幼稚園後就搬到桃園。他自認是個不愛讀書的人,「但家裡就是會想要你讀書」。林辰在高中以前的學生生涯,就是在「應付家人的期待 v.s. 盡全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他們想要我上武陵,我就加分上武陵。上高中我就是只要別被退學,剩下時間就拿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從國中就開始畫畫、做影片,高中參加康輔社,本來想考政大廣告系的他,收到東華大學經濟系的錄取通知時,非常難過。
我從高中就很喜歡表演。我就一直覺得我不應該在東華、這裡沒有人懂我,不像高中時跟大家嘻嘻哈哈很開心,這裡的人就是「喔~~~」。
林辰在大學入學兩個月後,就向系上一名老師表達想休學的念頭。那位老師並沒有直接告訴林辰方向:
你現在還不確定你現在的能力與未來的方向是什麼,如果你想要表演,而且你現在就休學的話,你準備好了嗎?如果你現在的各種能力能撐起自己的夢想,那就休學。不然,就先「既來之則安之」。
- 網路節目主持人的前身:「助教」名師
思考過後,林辰決定留在東華大學,「停下來好好看看這個地方」,並認真讀書,這讓他的大學生活跟高中生活完全不一樣。他大三之前沒翹過課,大三唯一一次翹課是因為比賽失利、心情鬱悶而去環島。林辰從大二就開始當個體經濟學與統計學的課程助教,教學弟妹,也教同學。
他認為,老師的學識當然專業,但這些硬生生的詞彙與知識,若沒有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同學不會想聽。因此他在備課時,除了內容正確,就是要求自己要「講得很好笑」。
這種上課模式,後來就變成作影片的方式。影片開頭的「哈囉大家好」就是當時每次上課的開場白。
關於做影片這件事,林辰說,當時周圍同學在討論核能議題時,他只覺得核能很恐怖。他花了兩週查資料,再花半天剪接、錄音,做出了《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因而成為「網路名人」。另外一支觀看次數也破百萬、在討論服貿協議的《一場服貿熱雨下的太陽花》,也是花了他兩週的時間查資料、半天後製。
影片其實很粗糙,就是背景用黑畫面、找些圖片。那些梗跟過去的經驗有關啦,可以說是在高中康輔社、當電視兒童看周星馳電影、還有當網路兒童時累積的,我閒下來的時候就會看這些。
- 物質上、精神上,烏干達比台灣更貧窮?
林辰在去 (2013) 年夏天和今年二月去了烏干達。他回憶,當時他在中央大學圖書館找到《烏干達的天空下》這部影片,內容在講 2000 年,烏干達反抗軍想推翻政府,還有後來發生的掠奪、殺人、戰爭、甚至是小孩被逼著拿槍殺害自己父母的事情。
很多失去父母的小孩子說,「即使我們遇到這麼不好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為這世界做些美好的事」,他差不多 10 歲吧,如果是我 10 歲把爸媽幹掉,我講得出這種話嗎?
後來林辰參與了 AIESEC 的計劃,得到去烏干達的機會。
一下飛機,我原本以為一定會熱爆,我就穿背心,結果超冷,第一天我就感冒。晚上都是蚊子,我又沒帶蚊帳,好險沒得瘧疾。
我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刻板印象。非洲應該很落魄、很貧困,但去了才發現跟台灣一樣,市區也有咖啡廳,一餐 300、500 台幣。但離市中心兩公里就是貧民窟,這不叫做貧窮,而是貧富差距大。
烏干達市區有 4G 網路,地上有 google 鋪的線路,台灣現在還在那邊台灣之星,台灣兩個字還是簡體字。
林辰說,當地居民沒有什麼時間概念,「你跟他約三點,他可能隔天三點才會來。然後見面的時候跟你說『why so serious?』」。他也曾被反問,為何這些「不是黑人的人」看起來都這麼緊張。
他問我,『為什麼要這麼急著做這些事情?』
我說,「我們要讀書、找工作、賺錢。」
『然後呢』
「娶老婆啊、結婚生子啊」
『然後呢』
「這樣你就有錢可以養小孩」
『養大要幹嘛』
「就可以退休啦,回去種田抓魚啊」
『可是我現在就在種田抓魚啊』
我們一生急著要做的事情,他們現在就在做!
林辰說,當地村民的一種工作,是拿石頭敲石頭,把大石頭敲成小石頭,再運到市中心,一天薪水台幣 10 元。而且當地村莊沒水、沒電,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抬水。當地小朋友最大的夢想,是「去市區看看」。對於文明、進步、現代化這些問題,林辰用經濟學做回答:
人經常無法分清楚,到底是自己想要的,還是需要的。
鑽石為什麼有價值?不是因為他稀有,是因為大家說需要他。
- 從中國來的原住民?
林辰今年二月從烏干達回台灣後,被朋友問到,「你怎麼向當地人解釋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林辰當下的回答是:
我就說,因為當時共產黨跟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說要一致對抗日本,結果後來共產黨壯大,就把我們趕到台灣來啦。
結果,林辰又被朋友追問:
你剛那句的主詞是誰?你不是原住民嗎?
他說,「我高中歷史學超差的,但我還是講出這種奇怪的答案。我當下就覺得也太慘了。」
但林辰也說,即使是今年三月在做服貿協議的影片時,他對「台灣、台灣人、大陸、中國、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這些事情也沒有多想。是後來臺灣吧製作人Hauer找上他,加上另外兩名台大歷史系畢業的成員,才開始做臺灣史動畫的系列短片。臺灣吧在 9 月 1 日推出的「第 0 集」,觀看次數也已超過 30 萬。
- 人生是很難先規劃好的
小時候就想學藝術,但因為家庭壓力而一路讀完大學,然後為了多享受兩年的自由,選擇繼續念了經濟碩士,林辰現在的工作「卻是」網路節目主持人。林辰認為,很多事情的選擇理由或結果,是當下看不到的。「很少人是因為,覺得這個未來用得到所以就做、未來用不到所以就不做,很多事情你根本沒辦法提早掌握。」
他說,他製作那支核能影片,一開始就只是想用較輕鬆的方式,讓大家看看裡面的資訊。
我當然不是在做之前,就預知這會成功,然後就會有人來找我合作,這些都是偶然。你可以有計畫,但你怎麼知道你等一下會不會死?
但很多人或像《今周刊》、《天下雜誌》那些媒體,都會說一個人的成功,好像是先規劃好的,然後大家就開始學那樣的步驟。但你走別人走過的路可能失敗,你走自己的路也可能失敗,那還不如就自己去走一趟。
他回想,要不是那位老師跟他說「既來之則安之」,讓他繼續把經濟系念完,他現在才能坐得住、看完這麼多資料。
如果我從以前就開始學畫畫,有可能做出一樣的影片嗎?
圖片來源:林辰
延伸閱讀:【後太陽花的運動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