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884104_714507a1a4_o

一、為什麼我們推薦這本書?

你知道嗎,全球的長期失業問題尚無法解決、歐洲與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漩渦、金磚五國只能蹣跚前進,上述狀況的根本原因,其實都是源自於「資本主義」── 因為資本內流動的矛盾,而衍生出近年的這些危機。

資本主義就像我們所呼吸的空氣,無論是好是壞,大多數人很少質疑。但,台灣多數雇主只願以 22K 聘僱員工,信義區一坪破百萬的房子供不應求,大企業、大品牌一間間的出了狀況……,想減少甚至杜絕這類事件再次發生,你一定得先了解資本主義的成敗根源。

二、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覺得這個社會的所得和財富分配極度不均(有人一出生戶頭就有三千萬,這個數字在大多數人月領 22K 的狀態下要存多久咧?)、覺得整個國家的資源分配根本不公平(請看天龍國以外的「南部」區域),壟斷或獨佔的狀態使你極度厭煩者,務 必 閱 讀!(私心認為所有的大學教授都應該把它列為必讀課外讀物之一。)

三、推薦指數:★★★★★ 

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

  • 本書書摘:〈所得與財富的不均〉

二○一二年,美國國稅局對紐約市的所得稅資料分析顯示,當年一%最高所得的平均值為三百五十七萬美元,但是在紐約這個高租金與高生活水準的城市,一半人口的平均年所得約為三萬美元。超級有錢人只要花三天的時間,賺到的錢就比大多數紐約人一年所得還要多。

不論是依據什麼標準,這種所得不均的情況都令人歎為觀止,讓紐約成為全世界最貧富不均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這些數據應該不會讓人驚訝,因為這個城市有賺到天文數字的頂尖對沖基金經理人〈其中有五個人在金融海嘯後的二○○九年各賺到三十億美元以上〉,大型銀行也通常會配發天價紅利。就整個國家來說,所得不均的現象不曾如此明顯,即使這是一九七○年代以來的明確趨勢。

這裡沒有必要說太多,只要簡單敘述一下財富與所得不均的全球大趨勢。自有資本主義以來,分配社會財富的努力一直沒有斷過。國家、區域或城市不一樣,結果也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不同團體努力尋找勝過其他團體與主流族群的優勢,以獲得他們認為是他們應得的社會勞動產物。由於國家有權收稅及重新分配財富與所得,因此這就取決於哪一派別或政治同盟掌握國家權力,取決於用這個權力來做什麼事。

分配財富的鬥爭通常很激烈,結果難以預測。在政變之後,例如一九七三年時的智利,大家會預期財富分配會更不平均,因為支持政變的菁英會要求享有好處。在俄羅斯,一九八九年前蘇聯解體後,一小群寡頭政治人物大肆掠奪走大多數的天然資源財富。前蘇聯現在有全球最密集的億萬富豪,這些人都是貨真價實的寡頭政治人物。然而,在一九四五年之後的英國,工黨政府打造出福利國家,讓一整個世代享有最低層次的富裕生活,很像之前北歐國家的作為一樣。

在冷戰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政策受到共產主義的強烈影響,加上強勁的社會民主浪潮〈來自於工人階級組織歷史與強化的階級意識〉,代表資本主義國家必須保障所有人民的最低生活水準。這樣產生的福利國絕對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是具備強烈的性別偏見元素,父權主義色彩濃厚,甚至還傾向資本主義,對客戶的政策變得低下苛刻,而且官僚主義氣息沉重。要捍衛福利國家,經常是不愉快且非人性的,即使有些國家的福利〈如社會安全與老年年金〉讓人人都有安全感。這就是先進左派人士攻擊的那種福利國家,在一九八○年代柴契爾政府進行新自由反革命時,被強制廢除了。一九八九年共產主義瓦解,國家也去除了外在壓力,不必面臨二選一的難題〈關照人民福祉或是面對強烈的政治反對勢力〉。

即使缺乏這種戲劇化的重新組合,階級與種族族群之間也會不停出現社會鬥爭,加上經濟興衰的起伏波動,都會影響到財富的分配措施,也造成全世界各地的狀況差異極大。例如,一直到最近,北歐國家的所得與財富分配都比美國公平許多。即使在雷根政府革命之前都是如此,雷根時代開始將關切的重心從勞工與窮人轉向補貼與獎勵資本,貧富不均就更嚴重了。不過,美國與瑞士都是不折不扣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各式各樣不同的分配情境下,資本似乎都運作地不錯。

資本具備這種多樣性與順應性,能融入複雜的分配情境之中,在嵌入社會群組不可思議的複雜與多元化之後,還能發揮雙重作用,畢竟這在資本主義歷史上處處可見。性別、性向、種族、族裔、宗教、文化、國家與地域的分別處處都很明顯,地位、技術、才能,對於成就與價值的尊崇也造就不同的機會,不論是對於個人,或是對於資本主義中不同族裔、種族、性別與宗教的社會族群來說。這些特性造成人們進入勞動市場的方式不同,酬勞也不同,全是因為經濟與政治條件的差異極大。

– 文字摘自《資本社會的 17 個矛盾

  • 關於本書作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所人類學教授,全球最常被引用的人文學者之一。他開設的馬克思《資本論》課程,是累積四十多年經驗與學生發展出來的成果,自 2008 年出現在 CUNY 網站後,已被兩百多萬人下載。

(資料來源:聯經出版,圖片來源:Frits Ahlefeldt-Laurvig,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