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輕羅小扇抓書蟲~閱讀就是張著眼睛做夢。一起分享一個句子、一本書、一個作者、一段書蟲評論。我們要抓到很多書蟲坐在一塊啃書,啃食文字裡的經典不朽和新鮮知識~啪(一個抓到書蟲的狀聲詞概念 lol)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無岸的旅途》

13539933544_16a438f3b5_z

1. 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

2008 年陳雲林的第一次訪台,和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有何關係?台灣為何要關心香港的佔中運動?這兩塊處於大陸邊緣的土地,為何會漸漸喪失政治的自主性?

這些疑問,都被寫進了走訪政治和兩岸新聞十餘年的資深記者李志德著作《無岸的旅途》。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是這樣介紹它的:「這本書是一位資深記者的『尋岸記事』。」作者藉由文字帶領讀者進入一般人(甚至大部份台灣記者)甚少深入的事件現場,在本書中,你可以深入兩岸內幕,並閱讀無數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故事。

想要了解台海交流的困境,包括經貿往來、政治角力的熱潮和暗流,這本書非看不可!

2.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每個關心台灣的你。(當然,如果你計畫要舉家移民他國或出國深造不再回來,兩岸關係也不在你關心的範疇內,世間情的播映進度還比較重要的話,這本書是可以略過的喔~)

3. 推薦指數:★★★★☆

lee.chihte

  • 本書書摘:〈台港:抗議共同體〉

正午十二點不到,香港地鐵銅鑼灣站 E 出口已經掛起了「不准進入」的牌子。跟著人潮走上路面,正對面的人行道欄杆上掛著一塊藍色塑膠布,明晃晃的一枚黃色箭頭指向左邊:「往維園」。

這是二零一四年七月一日,香港一年一度的「七一遊行」,遊行群眾照例在維多利亞公園集合出發。「七一遊行」誕生於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之後,從來沒有中斷過,而隨著香港政治情勢的不斷惡化,參加七一遊行的人數直線上升,它最終變成了香港人「爭民主」祭典般的盛大儀式。

下午兩點半,七一遊行現場的軒尼詩道上突然出現一些看似奇怪的、原本應該出現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標語:「服貿我不服」、「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原來這是一小隊來自台灣的社運人士,包括台灣人權促進會、守護民主平台、台灣農村陣線、華人民主書院、島國前進、勞工陣線等團體。此時距離七一遊行預計出發的時間只剩半個小時,他們在一面「港台民主、風雨同行」橫幅的帶領下,從香港圖書館門口走過對街,匯入維園足球場黑壓壓的人群裡。

來自台灣的這個梯隊,幾乎每一位成員都深度參與了兩個半月前結束的「太陽花佔領運動」,也為今年的香港七一遊行獲得了以往不曾得到的另外一層意義的關注。而領導太陽花運動的陳為廷、林飛帆以及華人民主書院研究員林啟驊入境香港遭到拒絕時,就已經替台灣梯隊的出場預熱加溫了。

在遊行隊伍出發前,勞陣秘書長孫友聯被請到維園的舞台上演講,他穿著黑色 T 恤、脖子上圍著一條紅色毛巾,當他用發音生硬的廣東話喊出「自己的香港自己救」時,台下群眾發出了熱情的回應。三點半,遊行隊伍緩緩出發了,明亮的太陽照在一幅由十多位遊行者拉開的巨大標語上:「自己的政府自己揀」。這個標語正是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成員孔令瑜發想出來的,源頭就是太陽花運動的「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這句口號的創意,正折射出台灣和香港在政治、社會的反對運動領域,近年來相互取經、彼此參照的程度。

然而在早期,這兩塊同樣處於中國本土邊緣的土地,其各自的歷史、國際地位和法理狀態完全不同。反對運動更是各有各的歷史脈絡,非但互不相關,所抱持的價值甚至彼此衝突。這種彼此格格不入的程度,可以從下頭這兩段歷史場景看出來。

台灣,一九八七年十月,一場立法院院會,民進黨籍立委朱高正在發言台上聲嘶力竭地批評國民黨政府提出《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草案》是「警察國家的法案」,而大陸來的「老立委」沒有資格參與審查……朱高正說到一半,國民黨立委李宗仁上台想把朱高正拉下台,朱揮開他的手,「你幹什麼?不要碰我!」兩人遂扭成一團,一路從議場台階跌下去。十多名立委上前,或者勸架或助陣,主持會議的院長倪文亞脫口說出一句:「不休息(意指會議不停止),要打就打好了。」

就在同一年的香港,當朱高正和李宗仁打成一團時,香港民主派兩位元老司徒華和李柱銘可能正坐在一張會議桌前,桌上攤著書本、法例、各色各樣的研究報告或諮詢意見。這兩位北京中央政府委任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正在為了基本法的某一個條文如何體現「一國兩制」的精神而遍查文獻、殫精竭慮。

對比上述兩個場景可以發現,雖然台港兩地的反對運動都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逐步興起,但彼此之間少有往來,甚至可以說根本互不認同。一部分香港民主派人士對於台灣推進民主時引發的混亂,例如在議場跳上桌子、潑水、砸書、推擠、群毆這些亂象,根本不屑一顧。司徒華在二零一一年一月二日逝世,當時的香港特首曾蔭權發表的悼詞是:「一生熱愛中華、熱愛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司徒華那個世代的政治工作者在推動香港民主時所抱持的價值取向。

「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好」,這句聽起來像童謠的十二個字,就能說明老一輩香港民主派的夢想:他們是香港人,但更是中華民族主義者。他們樂見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回歸中國,但中國不等於中共,他們希望透過香港民主化的實踐,帶動全中國的民主化。而只有中國民主化後,香港的繁榮才能確保、未來才有發展。這樣的思想,被稱為「民主回歸派」。

如果勉強要拿台灣的歷史經驗來相比,香港民主派的理念成份比較接近國民黨政府遷台之初的「自由中國」運動反對派。然而,在雷震籌組「中國民主黨」遭到蔣中正政府強力鎮壓後,後起的「黨外運動」就完全放棄「中國人身份」,改以本土化做為民主化論述的基礎。這個「民主化」與「本土化」互為表裡的格局裡,從此不再有「中華民族主義」落腳的空間,遑論「統一中國」。因此,做為反對主力的台灣泛綠陣營政黨,則和今日香港的泛民主派直到今天都缺少共同的關注和情懷。

然而,時代在發生變化,台港兩地間的「反對陣營」(特別是以年輕族群和非政府組織)在這五、六年間快速拉近,甚至形成某種相互支持的結盟關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開始面對相同的敵人:崛起的中國和依附在中共「黨國資本主義」體制下的一批政治人物和資本家。

– 文字摘自《無岸的旅途

  • 關於本書作者李志德:

資深媒體人,民國五十八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聯合報》地方版編輯、政治組記者、《蘋果日報》大陸中心記者,現任美國自由亞洲電台駐台記者。同時也是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中國新聞小組成員。他從事採訪工作 13 年,幾乎全部在台灣政治和兩岸新聞領域,著有《海風泱泱》一書。

追蹤李志德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lee.chihte

(資料來源:八旗文化;圖片來源:八旗文化、Max Chu,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