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更新】
臉書馬克又帶來了一個震撼彈,馬克認為 Facebook 使用者應該多與朋友、家人互動,這也是 Facebook 的初衷「連結」。而現在 Facebook 上充斥著品牌、媒體、商業貼文,淹沒了朋友與家人的訊息。
對粉絲團來說,完蛋了。未來觸及一定掉,想要接觸到目標群眾的成本一定會更高。但對讀者來說呢?網路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模式,負責視覺、觸覺以及下判斷的區域變大了,深入思考的區域卻越來越小。
對臉書與 Google 而言,使用者只是他們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的「閱讀」可以帶來可觀的金錢。
我很喜歡吃各式各樣的美食,最近去到迪化街「江記華隆商行」買牛肉乾,覺得十分滿足。出社會已經進入第四年了,我發現大多數上班族吃的東西都很重複:公司餐廳、便利商店、麥當勞、或固定幾家賣雞腿飯的便當店...。下班後除非聚餐,否則也很少人會真的「為了美食」,特別繞去其他地方,體驗不一樣的小確幸。
這其實是一個警訊啊!我發現。當你過度依賴某個餵食來源,人生就會失去許多樂趣,從多彩多姿變得一成不變;就像許多人現在看新聞只靠臉書一樣,塗鴉牆上出現什麼訊息,就看什麼訊息,點進去留言酸個兩句,就渡過了這麼一天。
身為前 ETtoday、現任三立新聞與逗比叔叔的粉絲團小編,我還是忍不住想廢話兩句:「靠臉書餵你新聞,實在太危險了。」
如果你的臉書塗鴉牆上,出現以下這類標題的文章,請特別注意:
我不是說這類文章不好,而是它的「雷同性」會讓讀者失去閱讀其他消息的機會!臉書的演算機制很聰明,會藉由你的停留時間、點擊選擇,來「學習」你對於哪一類新聞比較「有反應」,進而推送更多相關的類似消息給你。
一、回顧台灣近期社會大事,你只記得連勝文、柯文哲、頂新、統一,還有九把刀。二、承上,卻不知道為什麼,光這幾個報導就耗掉了你一整天的時間。三、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時間跑哪裡去了,明明覺得一直都很忙,都在看螢幕。四、每當捷運經過忠孝復興、台北車站、明德芝山站的時候,你總是對著手機螢幕上的轉圈圈發呆。五、覺得自己好像對什麼都沒興趣了,接觸太少,好像離世界越來越遙遠。六、生活中僅存的驚喜,大概就是看某些網路畫家做的搞怪圖。七、很大一部份心情會受到臉書影響,包括等別人回應、跟網友吵架等等。八、朋友生日變得不再重要,幾乎都是通過臉書提醒才記得,然後丟個「生日快樂」就算慶祝了。
如果以上現象超過三個發生在你身上,就得多多注意了;人類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帕斯科.里昂」(Alvaro Pascual-Leone) 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越常用的部分,特定神經迴路區域會增大,突觸變多,神經遞質也更多更濃稠。相反的,長久不用的部分會萎縮,被「當前重要的事物」給取代。
網路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模式,負責視覺、觸覺以及下判斷的區域變大了,深入思考的區域卻越來越小。無論是臉書、還是 Google,他們都致力於將使用者「分門別類」;為什麼要這樣做?分別推送不一樣的廣告給你啊。對臉書與 Google 而言,使用者才是他們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的「閱讀」可以帶來可觀的金錢。
prada vestiti
jordan 3
prada handbag
occhiali da sole gucci
mulberry bags sale uk
prada shoes for women
prada handbags uk
womens toms on sale
mcm wall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