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不像強尼(蘋果電腦設計部資深副總裁,主管產品設計和人機界面設計)曾接受正規設計訓練,但他從小就對設計很敏銳,也發現好設計不只是外型而已。強尼從小受父親薰陶,賈伯斯的設計觀也來自父親的影響。「我爸喜歡把事情做到好,對看不到的地方也很細心。」賈伯斯回憶說。如果他的父親要築一個圍欄,背面要蓋得跟正面一樣好。「圍欄的正反兩面都要做到好看又堅固,晚上才能睡得著。」
賈伯斯的童年老家有知名建築商約瑟夫.艾克勒(Joseph Eichler)的風格。艾克勒是一位戰後的建築商,50、60 年代將現代建築美學引進加州,蓋了許多風格獨特的房子。賈伯斯當時的住家雖然只是模仿艾克勒建築的風格,卻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他曾如此描述童年的家:「它設計很出色,功能簡便,同時價格又平民化,這正是蘋果的初衷。」
賈伯斯眼中的設計,不能只是虛有其表。他有句經典名言:「大多數人誤以為外觀做得好就是設計,一切都看表面,設計師拿到產品只要把它做得漂漂亮亮就好。我們心目中的設計並不是這樣。設計不只是外觀跟觸感而已,也要講究使用經驗。」
研發麥金塔電腦時,賈伯斯開始認真考慮人性化的工業設計,希望使蘋果更貼近消費者,開箱立即可用,與早期競爭者(如 IBM)那種華而不實的電腦做出區隔。
1981 年,個人電腦革命未滿五年,美國只有 3% 的家庭擁有個人電腦(包括 Commodore 與 Atari 等以遊戲為主的電腦),只有 6% 的美國民眾在家裡或工作場合碰過電腦。這看在賈伯斯眼中,無疑是家用電腦的龐大商機。他說:「IBM 大錯特錯。他們把電腦當成資料處理機銷售,電腦應該定位成個人工具才對。」
賈伯斯和旗下首席設計師傑瑞.馬諾克(Jerry Manock)投入麥金塔電腦的研發工作,限定必須遵守三條設計原則。為了降低售價與生產容易,賈伯斯向偶像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 T 型車(Model T)取經,堅持麥金塔只能有單一構造,要成為一款「沒有曲柄的電腦」。照理說,使用者應該把電腦插上電源、按鈕一按,電腦就能運作。他心目中的麥金塔是全球第一台一體化電腦,螢幕、磁碟機和電路系統
磁碟機和電路系統全部裝在同一個機殼,還配備有可插拔的鍵盤和滑鼠,插在機器後頭即能使用。此外,電腦不能太佔桌面空間,故賈伯斯與設計團隊認為麥金塔應該垂直延伸,把磁碟機裝在顯示器下方,跟當時其他電腦習慣裝在側邊的做法不同。
設計過程長達好幾個月,原型機做了一個又一個,討論也似乎無止無盡。評估機殼材質之後,決定採取用於樂高積木的 ABS 塑料,不僅堅固,亦能呈現細緻、防刮的觸感。考量之前的 Apple II 日曬太久會變成橘黃色,馬諾克把麥金塔做成米白色,為日後二十年的蘋果產品色系揭開序幕。
跟日後的強尼一樣,賈伯斯對每個設計細節非常要求,甚至連滑鼠形狀也做得跟電腦本身相似,不但比例一致,上面的方形按鈕也與顯示器的形狀與配置互相呼應。電源開關設在機身後方,避免不小心被關掉,尤其小孩子好奇心旺盛,特別喜歡按來按去。體貼如馬諾克,還在開關附近留下一片光滑區域,方便使用者摸一摸就能找到位置。「如何把普通的產品做成工藝品,就是要靠這樣的細節。」馬諾克說。
麥金塔正面看似一張臉,磁碟槽開口彷彿嘴巴,鍵盤剛好可以卡進螢幕下方,有如下巴,賈伯斯看了愛不釋手。麥金塔就像掛了一張笑臉,看起來更「親民」。「賈伯斯雖然沒在這個設計裡動筆畫過一條線,他的構想與靈感卻是最大功臣。」設計師泰瑞.歐亞瑪(Terry Oyama)日後說:「老實說,一直到賈伯斯跟我們提點後,我們才知道電腦為什麼要『親民』」。
麥金塔的概念從 1979 年萌芽,直到 1984 年 1 月才上市,設計過程耗時五年,卻是賈伯斯展現設計理念的處女作,無奈竟成了他的告別作。
1985 年 9 月,麥金塔推出大約一年半後,賈伯斯在董事會鬥爭失利,繼任執行長是原為百事可樂行銷總裁、被賈伯斯延攬到蘋果的史卡利。但即使人不在蘋果,賈伯斯的設計理念依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 本文摘自《蘋果設計的靈魂:強尼.艾夫傳》
- 關於作者
利安德.凱尼 Leander Kahney
報導蘋果逾十年,當今書寫蘋果首屈一指的作者。已有三本介紹蘋果與蘋果迷現象的暢銷書:《紐約時報》暢銷書《賈伯斯在想什麼?》(Inside Steve’s Brain)、《Mac 教派》(The Cult of Mac)及《iPod 教派》(The Cult of iPod)。曾任「連線」網站(Wired.com)新聞編輯,現為 CultofMac.com 網站編輯與負責人。
(資料來源:時報出版,圖片來源:時報出版、raneko,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