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knownknown

如期完稿,又看了兩部好好看的紀錄片,無憾~

紀錄片高手 Errol Morris 的《非真實告白》Unknown known 簡直是門採訪課來著。

小布希時期的國防部長倫斯斐 Donald Rumsfeld 果然很適合作為紀錄片的要角,除去他強烈鷹派作風,主導 911 後入侵伊拉克外,對於語言的高度敏感,也讓他成為一個難度高卻又深具戲劇魅力的受訪角色。畢竟數十年前跨入政壇就開始每天口述記錄當日事件,再聘人將之逐字記錄累積了數百萬筆備忘錄,要說此人對「歷史」、「語言」、「定義」不嫻熟把玩,鬼才相信。

導演當然有他的立場,若非反戰也絕對質疑出兵伊拉克的決定。片中他的提問雖不多,卻每每一箭中的,偏偏倫斯斐也不是省油的燈,四兩撥千斤到導演拍攝完後感嘆,沒說出口的往往才是真實所在。

倫斯斐多能言善道?在回答記者提問「海珊多次宣稱伊拉克沒有大量毀滅性武器」時,他想也不想的應說,「是喔,林肯很矮。」四兩撥千斤的第一招,就是用善巧機智的語言遊戲引開注意力。

再有記者問,「美國政府是否有能夠證明伊拉克存在毀滅性武器的證據」,他則搬出「不存在證據的證據」不能等於「沒有證據」這樣的邏輯詭辯;接著是著名的「Unknown known」(未知的已知)這句絕對會傳於歷史的名言:

「據我們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我們也知道,有 『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說,有些事,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同樣存在『不知的不知』——有些事,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引自維基百科)

不過有趣的是,在紀錄片中他搬來弄去這幾組字詞,到最後連自己都搞混了說⋯

導演呢?看似沒使勁用問題打擊要害,但我好喜歡他故作天真到很有戲劇感的問話方式。我最喜歡的問題,發生在兩人回顧 70 年代福特就任總統、任倫斯斐為美國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一段。由於當時福特大舉替換內閣,被媒體形容為「萬聖節大屠殺」,權力鬥爭的腥風血雨可見一斑。

倫斯斐對媒體將權力爭鬥歸因於「嫉妒」、「人格特質」不以為然(他不以為然的例子不勝枚舉),認為這「只是各部門觀點不同必然造成的後果」,導演問他,

「可是莎士比亞寫了這麼多歷史劇,裡頭的鬥爭和悲劇不都和個人性格有關?」
「喔,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他關注的議題也不一樣。」
「你的意思是莎士比亞錯了?」
「那是歷史。你知道的,現在時代不同了。」

時代不同,人性倒是沒啥不同啊。這真是我最愛的時刻。這種摧枯拉朽的答案,枉為出現在對歷史定位想必極重視的政治人物口中⋯⋯

不過他才不承認自己對歷史定位的重視度吧。片子最後,導演用誇張的語氣問他,「我的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接受這件事,接受我的採訪?」

「你的問題很陰險」,倫斯斐笑了(我真覺得他的笑臉像老鼠),「我不知道。我要知道答案才奇怪咧!」

最好是,倫斯斐先生。

不過無論如何,看這個政治人物的訪談錄,精采度應該樂勝本國任何一個執政者,光是人家這麼注重口語表達和文字,本國執政者只會跳針「依法行政」或何不食肉糜一類的表述,紀錄片應該會無聊到爆炸吧⋯⋯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即將在 10/19(日)結束,各影片場次與票務請見://www.tidf.org.tw/zh-hant

(圖片來源:Daily B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