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彭明輝部落格,版權所有,請勿轉載。圖片來源:coolloud,CC Licensed)
捍衛房價市場化的其中一張牌,就是用經濟學理論捍衛「市場機制」。
但要講經濟學,只要稍微用心一點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除了特別聲明之外,教科書裡的市場指的是「完全競爭市場」。簡單的講,在完全競爭市場裡,每一個人的所得等於他對社會的貢獻,沒有人有不勞而獲的部份。
事實上,真實世界裡的市場機制都跟教科書講的有一大段距離。股神巴菲特體會尤其深,他對市場機制的評價中,有一項是這樣的:「我所工作的經濟體,會頒發勳章獎賞在戰場上拯救他人性命的人,會有家長寫字條感激優秀的老師,但也會拿幾十億去獎賞那些察覺到有價證券的錯誤定價的人。簡單來說,命運的籤變幻莫測。」
但,這還不是最誇張的。台灣的房市距離「完全競爭市場」有多遙遠,絕對遠超乎經濟系學生所能相信或想像的。下面的簡圖才是臺灣房地產市場真正的運作機制,它是由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的書《金權城市》彙整出來的。
一、黑金政治與黑金市場圖解
![]() |
整個房地產炒作集團的運作核心,就是上張圖中央位置的「地方派系」。他們通過選舉控制縣市長候選人(左上方紅色方塊)和縣市議會(左上方紅色方塊),然後再通過縣市政府和議會控制都計委員會(左上角黑色方塊)。
過去的運作過程是這樣:
(1)地方派系去買下一整塊農地,
(2)通過縣市政府和議會要求都計委員會將該地段變更為建地,
(3)通過縣市政府和立法委員要求政院編列重大國家建設預算(高鐵站、高速公路出口、歌劇院、etc),進一步拉抬該地段的地價。
地方派系賺來的錢一部分變成各級選舉獻金(包括立委選舉和總統選舉),一部分用來籌庸樁腳,然後再利用政治現金與選舉控制總統府、立法院、縣市政府和議會。
在這預作過程偶而會碰到不識趣的農民或都計委員,就叫黑道大哥(右上角黑色方塊)去擺平;選舉需要選票,就叫黑道大哥去恐嚇鄰里長:「你這一區的票開出來如果給我難看,我就剁斷你腳筋。」
現在的運作模式是這樣:
(1-3)步驟如前述,
(4)地方派系不願意像過去那樣把建地賣給建商,讓他們賺第二波段的錢,就自己開建設公司(中間下方黑色方塊);需要資金就自己去控制金融公司(右下角黑色方塊),把爆利自己全吞了。
另一個發展方式,是建設公司跨越地方派系合作(或跟地方派系合作),直接控制各層級的政治人物,變更地目和公共投資來大幅提升自己所購農地的價格。此外,升格為院轄市也是炒作地價的手段。所以大陸那麼大,只有四個院轄市;台灣那麼小,卻有六個院轄市,其中新北、台北和桃園還緊鄰在一起。
另一方面黑道大哥不想再當小弟,自己去選議員,以致地方議員超過一半是黑道(大現在都說沒有黑道了,因為他們已經變成議員,自己開建設公司炒地皮,都是「白道」了)。當政治黑金化,房地產市場也跟著黑金化。
政府打房老是打不到要害,一半是因為笨,一半是因為打房的政策都要先通過炒地皮團審查。
二、別愚蠢地用「市場理論」來捍衛黑金市場
表面上房地產市場的價格是由買屋者與售屋者的「供需法則」所決定,實際上這已經是房地產價格塑造過程的最後一關。
事實上供需曲線的實際位置一直受到政府和炒地皮集團的操作(是看不見的黑手,而不是公正無私的手)。它的作法是這樣,看下圖。
如果租屋者的權益不受任何保障,且政府作法強化漲價預期,就會使得需求暴增(有如上圖的紅色虛線)。但是,如果政府在屋主與租屋者間為兩者談判的公平性(保障租屋者權益,控制房價漲幅或讓它緩和下降),購屋的假性需求會消失,需求曲線的位置會往下移(有如上圖的紅色實線),市場的交易價格和數量都會自然下降。
這樣的政府作為不叫「干預市場」,而叫做「維持市場的公平性」,因為最後交易價格還是由表面上的市場機制在決定,也符合供需法則。「維持市場的公平性」而是所有經濟學派都贊成的,包括芝加哥學派。
德國過去的主流經濟學派叫 Ordoliberalism,基本主張就是:真實的世界裡,市場交易過程充滿各種資訊的不對稱,競爭規模的不對稱,檯面下的官商勾結,因而其實際運作迥異於理想上(美國經濟學課本上假設的)市場機制,而其實際效率則非常地低落。因此,必須通過透明可見的政治決策機制,以一人一票的方式訂下各種維持公平交易的規則。這種「有秩序的自由市場」就是 Ordoliberalism 所要追求的。
而美國的放任式資本主義實際上充滿各種資訊的不對稱,競爭規模的不對稱,檯面下的國會遊說,以及看不見的官商勾結。美國尤其裝瞎而不肯面對的,是資方與勞方在人力市場上交易的不公平(當工會被政府打壓,而資方的公會卻有效運作時,市場對團結的資方有利,對一盤散沙的勞方不利)。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則是黑金市場。
所以,你可以用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去勉強地合理化亞當史密那個時代 Glasgow 以手工業者構成的市場機制(競爭者規模一樣大,資訊不足程度大致上一樣,競爭能力大致上一樣,競爭大致上是公平的)。但是,你不可以用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 來合理化台灣的黑金市場。
三、建構接近「完全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
一定要記得:值得被合理化的市場是「完全公平競爭」的市場,只要勞方和資方的人力市場交易是偏袒資方,或者租售屋市場是偏袒賣方,政府就必須要出面,維持交易與競爭的公平性。
如果人力的交易偏袒資方,勞方的競爭將會加劇而導致工資下降,資方的競爭將會緩和而使無效率的資方容易生存,對經濟有害無益。
但是台灣的經濟學界一直以芝加哥學派為最大宗,卻一直不肯認真地全盤面對芝加哥學派所主張的「公平競爭、公平交易」的精神──沒有它,市場機制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美國與台灣的主流經濟學尤其是頂多只談企業與企業間的公平競爭,而不願意談人力市場上資方與勞方的公平交易。但是萊茵模式卻很認真地通過全國工會的設計,以及立法要求企業內的勞資共治,來落實人力市場上資方與勞方的公平交易。
所以,德國與美國,誰更接近經濟學課本所期待的「完全競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