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偏好「螢幕人生」更勝「現實人生」
有意無意地,我們漸漸習慣,透過無有形體的機器與工具,來體驗世界。
最近有一次我要登機,在我前面的年輕女士對著鏡子打扮自己-弄直頭髮、塗口紅、臉頰拍上腮紅-重複數千年的女性儀式。不過,該女士的「鏡子」是錄影模式下的 iPhone。她將 iPhone 對著自己,回應自己的數位影像。
我在麻州住家附近,受聯邦政府保護的野生動物保留區散步。泥土小徑蜿蜒一英里,環繞一座湖,湖中滿是海狸、魚、野鴨、鵝、水棲青蛙。池的周圍佈有蘆葦與香蒲,池中到處是睡蓮,魚游過就會盪起漣漪。在冬天,空氣乾冷,在夏天則柔和芬芳。整座公園悄然無聲,唯有鵝聲、蛙鳴打破寂靜。在這裡,宜嗅聞,宜觀看,宜感受,宜安靜地讓腦子隨意想東想西。
我越來越常看到,人們邊走在泥土小徑上,邊講手機。他們關注的,不是眼前景致,而是小盒子發出的沒有形體的聲音。而他們自身也脫離形體。他們的心智和肉身在何處?無疑不在公園裡。穿越網路空間的電磁波和數位訊號中也找不到他們。只有在相與對話之人的辦公室、會議室、住家,才找得到他們的聲音。
邊行於自然保留區邊講電話,代表和周遭某種程度的脫節,然而傳簡訊更是心不在焉。而簡訊正在成為一大部分人偏愛的溝通方式。根據二零零八年九月的尼爾森手機調查,從二零零六中期到二零零八中期,美國人打電話的次數幾乎不變,但簡訊數目成長百分之四百五十。促成簡訊數大幅成長的,大多是隨手機與網路長大的青少年。至二零零八年年底,平均美國青少年每月打兩百三十一通手機,而每月傳了多達一千七百四十二封簡訊。每三位青少年有一位,一天內動作很快地傳了一百多封簡訊。當年輕人到公園去,他們常太忙著用 iPhone 拍照,再傳到臉書頁面,而忘了要停一下,看看眼前的景色。這種新行為最讓人遺憾的一面是,越來越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將這樣的中介體驗看作是「自然而然」,是常態。
在一九九五年出版的《螢幕人生》(Life on the Screen)裡,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家暨社會學家雪莉.特蔻(Sherry Turkle)描述了,虛擬現實怎麼樣以網路上「多重宇宙領域」和「聊天室」的形式,取代了真實、面對面的人際關係。很多年輕世代將現實人生(real life)稱作 RL,而他們常常偏好螢幕人生,更勝於 RL。
特蔻的新書《一眾孤獨》(Alone Together)則更進一步。書中她記錄了,電子郵件和手機如何導致情感錯位,以及提供膚淺但方便的方法來應對二十世紀步調奇快的世界。特蔻的研究裡,一位受訪的五十七歲化學教授李歐娜拉(Leonara)說:
「我用電子郵件和朋友約見面,但我太忙了,經常得一兩個月前就約好。用電子郵件敲定事情後,我們不會通電話,我不打電話。對方不打電話。我覺得怎樣?我覺得我『把那人搞定了』。」十六歲的高中生奧黛麗(Audrey)告訴特蔻:「製造(線上)化身和傳簡訊。兩件事差不多一樣……妳在創造一個小小的理想的自己,然後傳送出去……妳怎麼寫自己都成;這些人不會知道的。妳可以當自己想當的人……或許現實生活這行不通,妳做不來。但在網路上妳做得來。」
人類已忘記如何「活在當下」,直接將感官經驗「邊緣化」
現在這些都成了熟悉的例子。但仍然讓人擔憂。我們用科技重新定義自我,使得我們與切身環境、切身關係、對世界的切身感官覺知的關聯性大減。我們訓練自己別活在當下。我們擴展肉身,創造出強化的自我,後者或可叫作「科技自我」(“techno-selves”)。科技自我比先前的自我更大也更小。更大,是因為我們擁有宏大力量,能與不可見的世界溝通。更小,是因為犧牲了和可見、切身的世界的某些接觸和體驗。我們將直接的感官經驗邊緣化。
二十世紀的數位科技誠然助長了我們的科技自我。但更具穿透力的發展是,我們的心理漸漸適應了脫離形體的世界體驗。當與他人及環境的互動,好多都出自不可見之物的中介,可見之物似乎更不值得我們關注。
不出門用 Skype 就能聯絡朋友,又何必開上一小時的車去拜訪呢?或者,甚至更為方便的是,傳簡訊?能拍攝高解析度數位相片,還能將圖像放大十倍,又何必緊盯著蛇的斑點皮膚。事實上,可見之物可能誤導我們,呈現我們所認定的次等現實。我們甚至會給引領著去質疑身體的覺知,如同飛行員給教導著有時要忽視身體的知覺,而倚賴儀器。
我最近和二十五歲的女兒及她的朋友出外吃晚餐。這些年輕女性大多將 iPhone 擺在桌上餐盤旁邊,好比肺氣腫患者隨身攜帶的氧氣罐。每隔一兩分鐘,其中一位就瞄了一眼她的裝置,看看來了什麼新訊息,並寄出別的訊息。有位年輕女性秀出她養的狗的數位照片。另一位用 iPod 播音樂。偶爾,她們在談話中提及實際的問題。當某人上網找答案,對話就停了。
這一脫離形體的存有是她們的現實。這種與世界的關係,對她們而言是事物的自然秩序。我自己覺得、這不像和女兒和她的朋友坐同一桌,不像十年前或十五年前那樣。我感到自己像給數位化了,我們全成了網路上串流的百萬位元資料。言談與臉部表情僅只是眾多頻道裡的兩個。
文字出處
《偶然的宇宙》
─ 文章摘自本書第七章「無形的宇宙」
關於作者
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士,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博士。曾替美國《哈潑》、《紐約客》、《紐約書評》等雜誌、報刊寫詩與書評。擁有物理學博士學位艾倫.萊特曼既是理論物理學家,也是小說家,著有六部小說。過去曾在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天文學與物理學,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人文學科的助理教授,是該學院第一位榮獲雙教職合約的人。
(資料來源:商周出版,圖片來源:商周出版、Jens Schott Knudsen, CC Licensed)
hermes handbags
hermes bangle bracelet
hermes garden party bag
prada purse
prada tote bag
prada bags uk
cheap jordan shoes
ray ban clubmaster
hermes belt repl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