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鼎泰豐,米其林一顆星的台灣傳奇,國外旅客抵台的指定品嘗美食之一。
每每經過位於信義路上的鼎泰豐總店,總可見幾近溢出的人潮。鼎泰豐目前的全球總店數已超過百家、海內外員工逾千人,而油行小吃店之子楊紀華,正是這間傳奇小籠包店的背後掌舵者 。
到底楊紀華是怎麼帶領鼎泰豐,將它創造成全球連鎖品牌?天下文化今年七月出版的新書《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將帶你看見不一樣的楊紀華與他的鼎泰豐王國。
他的名字似乎注定了人生的藍圖──用「紀」律,創造一場讓世界愛看的「華」麗演出!他讓鼎泰豐成為當代餐飲品牌典範,象徵著在全球重新崛起的東方飲食文化。而,真實後台的楊紀華是怎樣的人?他怎麼問問題?如何想事情?怎麼找答案?為什麼他可以四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不斷帶領品牌進化?
楊紀華的人生可以拍成一部正面勵志電影,集平凡、努力、機運、成功、貴人、好伙伴、吃虧、挫折、困難、眼淚、感動⋯⋯等勵志故事元素於一身。
他很努力,一位油行小吃店之子,沒有顯赫家世,四十年來,憑著熱情與堅持,打造小籠包文化的全球連鎖品牌。他很平凡,卻憑著一顆勇於嘗試、不斷學習的心,當機運來臨時,創造外界讚賞連連的傳奇人生。
- 夢想不是熱情的唯一理由
在大談夢想的年代,各式各樣夢想就像自動販賣機的瓶罐,多種選擇,而且垂手可得,造就了許多短暫、片刻的夢想家,卻少有持續下去的實踐家,甚至,最後才發現,在一個又一個的夢想罐上頭,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一個人的人生,不只活在個人的生活裡,同時活在他的時代裡,是掠過個人眼前的人事物,引發一個人追求夢想與成就的動機。這是我們能夠從楊紀華的人生故事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楊紀華並不是一開始就立下志向,要做好小籠包,少年時的他對「夢想」懵懵懂懂,只知道自己想去看世界,他曾經想過開遊覽車,因為可以到不同的地方。現在的他也像是「鼎泰豐」的列車長,串起全球各地鼎泰豐分店的一節節車廂,穩穩地持續前行。
他也不是主動要做「鼎泰豐」的列車長。楊紀華接下鼎泰豐,不是因為他特別會經營,據他自己形容,讀淡水工商時成績並不好,五專差點讀成醫學院,六年半才畢業。
「謝謝父親把鼎泰豐交給我,弟弟比我會念書,父親可能擔心我找不到好工作,」楊紀華幽自己一默,同時道盡對父親的感恩。他在內部會議上會拿自己開玩笑,有時是經驗,有時是糗事,逗得員工大笑,是一位真性情之人。
1972 年,十六歲的楊紀華第一次碰到家裡油行要轉行賣小籠包,老師傅想出去打牌,需要代班人選,便傳授他簡單技法,那時學得的技術離後來享譽世界的「黃金 18 摺」手藝有一大段距離。但小籠包與鼎泰豐伴隨著楊紀華的成長過程,也引發他想追求更好品質的夢想與成就的動機。
如果人生是一個時鐘,那麼,楊紀華的人生就是機械鐘,每日不倦怠地轉上發條。在他身上可見到那股義無反顧的責任感,像個幹勁十足的戰士那樣認真、務實。
他一開始就對餐飲服務業有興趣嗎?他坦白說:「當初沒想這麼多!」談不上有興趣,也不排斥,只是覺得既然要做,就專注做好這件事,「做著、做著,你會從中找到興趣,產生熱情。」
這十年,楊紀華也隨著愈來愈多的聚光燈,曝光度日增,不時還有熱情的外國遊客認出他,想找他合照,人氣指數不輸門口的小籠包公仔。雖然是成功的企業家,楊紀華身上卻沒有咄咄逼人之感。他的身型適中,長年穿著剪裁合身、材質細緻的襯衫與西裝背心,不過走路極快,腳步幾乎跟腦袋同步,第一次跟他巡店、出差的員工得要小跑步才跟得上。
熟識他的好友們,大概都會講上這麼一句:「我很難如楊紀華這樣,幾乎都在工作,出國巡店回來的第一站,還是到店裡。」他大概是最沒神祕感的董事長,員工時常可見到他來巡店,尤其是信義店與 101 店的員工。
為什麼楊紀華可以樂此不疲全球巡迴「看店」?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希望每位客人來到鼎泰豐都能感覺像回到家一樣,所以工作對他來說不是負擔,而是樂趣,透過服務,感受到喜悅的循環。
夢想能夠引爆熱情,但,有更多時候,持續的熱情是從全心全意的實踐裡發現自己存在目的與成就感。
楊紀華聚焦在自己能做與會做的事情上,一輩子只做鼎泰豐,並且用心做好,更因此找到人生的獨特使命──把食物變成食藝,讓服務進化為表演,就像紐約中央公園那座動物機械音樂鐘(Delacorte Music Clock),每日準確報時之外,還有手舞足蹈、彈樂器的動物們在機械鐘上隨著音樂起舞,帶給人們一連串的驚喜。
── 全文摘自《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 楊紀華的鼎泰豐商學院 第一堂課
(資料、圖片來源: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