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言:從《龍貓》到《霍爾的移動城堡》,我們的人生每個階段都少不了宮崎駿動畫陪伴。吉卜力曾是日本動畫的標誌,宮崎駿和高畑勳兩人將吉卜力從誕生推向巔峰,不僅以《神隱少女》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每部電影的推出都是票房保證。

而今年,宮崎駿又以日本第二人奪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吉卜力從崛起到衰敗,光環似乎都在他一個人身上圍繞,在吉卜力工作的導演,似乎只能活在他的陰影下,你們看的每部吉卜力動畫電影,你們都知道導演是誰嗎?或是只知道他們都來自宮崎駿之手?

而去年,宮崎駿再次宣布引退,他是否真的甘心放權了?吉卜力有海量的人才,但近年票房卻維持史無前例的低迷,難道吉卜力連一個接班者都找不到嗎?又或者他們都只是成就宮崎駿光環的工具?

吉卜力將近 30 年的夢想冒險旅程,隨著宮崎駿和高畑勲的老去,也走到了盡頭。

在無限的唏噓之後,給人的啟示或許是這樣:以人為核心的手藝人作坊,雖然小而美,但也在靈魂人物離去之後,難以為繼

除了宮崎駿,撐起吉卜力的另一位神手「高田勳」

宮崎駿在大眾中有著無可比擬的知名度,但在吉卜力,其實還有一位大神級導演:高畑勳。

兩人既是吉卜力的創始人,也是 30 年間無可替代的靈魂人物。1984 年,宮崎駿執導的動畫《風之谷》上映後,原先《風之谷》的製作 Topcraft 卻解散,宮崎駿和高畑勳找到了友人鈴木敏夫,在德間書店的支持下,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

從 1986 年的天空之城開始,到 2014 年《回憶中的瑪妮》為止,一共 20 部作品,拒絕電腦製作,全部手繪完成,以一個小作坊的姿態,變成了世界動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傳奇。2001 年的電影《神隱少女》是宮崎駿和吉卜力的巔峰,拿下了 75 屆奧斯卡的最佳動畫電影獎,也是目前為止該獎項唯一一部非英語動畫。

相比之下,高畑勳就顯得沒有那麼出名,他最為中國觀眾所熟悉的作品是《螢火蟲之墓》,這種熟悉,除了催人淚下的劇情,還有一點爭議:影片中部分內容,有向軍國主義致敬的成分在裡面。

除了這兩人之外,他們還有其它的導演嗎?有的,但不幸的是,在兩人、尤其是宮崎駿的光環下,其它人在吉卜力的歷史長河中,或偶有閃光,終轉瞬即逝。

兩位創始人,宮崎駿和高畑勳不是沒有做過努力,來改變後繼無人的局面,只不過最終都淺嚐輒止。

來了又去的「繼承者們」

宮崎駿的繼承人,幾乎是動畫圈一個月經話題,日本人喜歡談,中國人一樣喜歡談,但談到最後,都沒談出個所以然。據說當年,吉卜力已經把一紙合約放到了押井守面前,但這個老頑童死活不簽,轉頭便弄自己的哲學概念和酷炫動作去了,最後搗鼓出了《攻殼機動隊》這樣的不朽名作,但估計誰都無法想像,這玩意變成吉卜力畫風是什麼感覺。

而細田守則更進一步,已經拿下了《霍爾的移動城堡》的導筒,但最後放棄指導,將監督一職還給宮崎駿。具體原因不知,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吉卜力考慮到票房號召力,放棄了作為新人的細田守,讓宮崎駿親自操刀。

後來《夏日大作戰》上映,他在節目中說:「因為個人能力不足,耽誤了吉卜力各位,還請見諒。」聯想到宮崎駿對於工作人員的要求以嚴苛著稱,若細田守是因幹活不達要求而遭棄用,也不足為奇,畢竟當時,他只是一個指導《數碼寶貝大冒險》的業界新人而已。

而在細田守羽翼豐滿之後,迸發出了驚人的能量,2006 年的《跳躍吧!時空少女》打響第一炮,在口碑上獲得大成功,得到了“日本奧斯卡”的最優秀動畫賞。其後的《夏日大作戰》和《狼的孩子雨和雪》又連續兩次拿到該獎。他的作品不僅口碑拔群,票房也蒸蒸日上,其中《夏日大作戰》拿下了 1835 萬美元的全球票房,雖不能與吉卜力的大作相比,但至少證明了他的商業價值。

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也奠定了他在日本年輕一代動畫人中翹楚的地位。如果讓吉卜力知道後來的細田守有多厲害,那麼他們還會放過這個人才嗎?但話又說回來,如果細田守留在吉卜力發展,是否會像吉卜力二老外的其它導演,如森田宏幸、宮崎吾朗以及近藤喜文一樣,因為各種各樣原因,只能偶爾閃耀,卻終歸活在兩位大佬的陰影中呢?

弟子們不是不合宮崎駿胃口,就是英年早逝

若說吉卜力不信任外來的和尚,那自己師門下的弟子,總可以一試吧?這還真不一定。吉卜力出身的動畫人中,後來最成氣候者,非庵野秀明莫屬。時至今日,EVA 擺明了騙錢的重製劇場版放出,依然有無數粉絲揮舞著支票捧場。EVA 的新劇場版,序、破、Q 加起來,100 億日元,輕輕鬆鬆。

在吉卜力時期,庵野秀明就非等閒之輩。《風之谷》裡巨神兵出場的重要場面,宮崎駿就交給他做。在《螢火蟲之墓》中,時任原畫的庵野秀明秉承著自己熱愛機械的風格,將巡洋艦摩耶號上的架構仔細描繪了一番,最終卻遭到了高田勳的刪除,讓他百忙活了一場。

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拍動畫,也成為庵野秀明出走的主因。後來庵野秀明成為了新的動畫 GAINAX 的首席動畫監督,憑藉 EVA,開啟了另一段傳奇。庵野秀明和細田守是相像的,他們都無法在吉卜力的體系下施展拳腳,而單飛後,終成一派大師。

吉卜力定義下的動畫,終究是宮崎駿和高田勳式的:自然質樸,帶一些理想成分,卻又適應普世的美好。

而細田守對現代問題的思考,庵野的偏執與殘酷,都與吉卜力格格不入。吉卜力也有過真正合適的繼承人,如果他至今健在,那麼吉卜力的困局,或許會稍稍緩解一些,這個人,就是近藤喜文。

圈內的同學討論吉卜力繼承人這樣日經話題,喜歡這樣的句式:「除了近藤喜文,XXXX 最適合接班宮老⋯⋯」近藤喜文一直是吉卜力的核心成員,在 2000 年以前,宮崎駿和高田勳精力尚且旺盛的年代,唯一一位打破而二人執導權壟斷,擔任了一部劇場作品(即在電影院上映作品)監督的,便是近藤喜文(1995,側耳傾聽)。

只可惜,1998 年 1 月 21 日,近藤喜文因主動脈夾層逝世,時年 48 歲。而《心之谷》之後,下一次,讓吉卜力再去相信二老之外的另一個導演,已經是 7 年後的 2002 年了。

近藤喜文有多受吉卜力二老重用呢?《龍貓》和《螢火蟲之墓》兩部作品當時在同時製作,導演分別是宮崎駿和高田勳,兩人都想讓近藤喜文進組,最終他進了《螢火蟲之墓》組,而宮崎駿說,他想因此打近藤一頓。近藤喜文的死因,普遍認為,是工作過量,操勞過度。

他用超人的努力達到了宮崎駿及高田勳的要求,但是也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價。值得玩味的一點是,他去世的當年(1998),在《魔法公主》上映之後,宮崎駿心灰意冷,第一次宣布退休。或許當時宮崎駿就已經琢磨開了:可以接班的後生,要麻自己單幹,要麻英年早逝,自己退休之後,只怕吉卜力是難以為繼。

後來我們知道,宮崎駿復出了,創造了《神隱少女》這樣的不朽佳作,同時進入 21 世紀以後,吉卜力也不斷的試圖給新人機會:森田宏幸、宮崎吾朗、米林宏昌。這其中宮崎吾朗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是宮崎駿的長子。

家族傳承的挫敗,就連宮崎吾朗也沒通過測試

既然外人不頂用,那何不用自家人接班呢?手藝人原本就講究家族傳承,既然找不到好的外來學徒,傳給自己的子嗣不就成了嗎?

這還用你說,宮崎駿確實動了這個心思。

宮崎吾朗在大學專業上,也算是繼承父志,學習了美術相關的景觀設計,並且參與了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的設計,而後又出任該美術館的館長。2003 年,宮崎吾朗加入了《地海傳說》的籌劃組,不久之後確認,他成為導演,據說建議者是吉卜力的製片人鈴木敏夫,他的想法我們不得而知,但宮崎駿本人對於其兒子吾朗的態度,卻可以由其在《地海傳說》過程中對製作的態度略窺一二 ​​。

宮崎駿在拜訪《地海》的作者娥蘇拉勒梅恩的時候曾承諾,地海戰記將在自己嚴密的監控下,由自己的兒子吾朗監督。可實際情況是怎樣呢?後來勒梅恩抱怨道:宮崎駿將精力放在了另外一部作品上面,而地海戰記則由吾朗獨立完成。聯想到宮崎駿一貫嚴格,很難想像他會任由別人對吉卜力出品的電影胡作非為。

但如果是自己的兒子呢?他內心也許難免會動個念頭:給個機會,讓他去證明自己。而這個機會,當年的細田守,絕對沒有。

宮崎吾朗獲得了兩次機會,都是成名作品的動畫改編,第一個部是《地海戰記》,第二部是《來自紅花坂》,事實證明,吾朗並沒有其父的動畫才華,作品口碑平平,只是憑藉吉卜力不錯的號召力,獲得了看得過去的票房。

作為動畫監督,宮崎吾朗未來或許還有新作問世,他是否能成為一個好動畫監督尚未可知,但在目前,在吉卜力,他並不是。

  • 絕無僅有的吉卜力終究會謝幕嗎?

種種原因,尋找接班人、延續吉卜力的動畫部門的努力失敗之後,至少一段時間內,在《回憶中的瑪妮》之後,我們看不到他們的新動畫了。

雖然宮崎駿自己一向說話不算話,數次食言於退休宣言,但我們都知道,他一定會有離開的一天。而高田勳,亦是如此。如果說「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尚能有傳人,是因其技巧單一,反覆練習終能有所成的話,文化產品對創意和推陳出新的要求無疑更高,每一個產品都要是全新的,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

對於一個小作坊來說,堅持了 30 年並且影響全世界的吉卜力無異於一個奇蹟,這得益於兩個核心創始人的堅持與勤奮。他們的商業模式如此簡單:高成本的做出高質量的影片,然後等待​​票房和 DVD 的收入,他們從沒有票房失敗的作品,一路殺到了退休。

但也到此為止,他們是不可複製的,也是不可持續的。沒有了宮崎駿和高田勳,吉卜力這塊牌子存在,也無意義。這也是所有手藝人與小作坊,難以避免的宿命。

(文章轉載自合作媒體《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