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接受冰桶挑戰了嗎?

近期,這項為漸凍人發聲的活動風靡了全世界,把桶桶冰水淋在自己身上的創意發想,已從美國延燒至中港台,估計捐款金額在上個月已達到一億美元。不過,儘管這項「冰桶挑戰」成功地喚起大眾對疾病的關懷,其實不少人真正的目的,也僅止於享受冰塊灑下的瞬間刺激感而已。

接連上傳的影片想必不斷出現在大家的臉書頁面上,在眼看自己出現在點名名單上的同時,其實我們可以思考,這項挑戰的意義是不是些微偏離了最終的目的。捐款是項極為私人的決定,我們當然樂見每個人都能伸出援手,進己所能。但是,除了讓自己的名字被標記在別人最新上傳的挑戰貼文,我們能如何把關自己的捐款?

讓我們來看看這張出自 Visual Magnetic 的統計圖表(最初由 Vox.com 貼出):

從這張圖來看,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死亡率第一不代表募款金額也第一。

譬如說,心臟疾病的死亡率僅管比乳癌的死亡率還要高出十倍,後者得到的捐款卻比前者高了五倍之多。這些錯綜複雜的線條顯示出我們認知的失衡,有些機構和團體其實需要更多的善款和幫助,相較起來,我們甚至可以說,有不少基金會其實收到過多捐款,最後導致資源和設備上的差異。

由死亡率和捐款數字的排名關係來看,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和自殺等相關慈善團體收到的捐款都大大不足,儘管死亡率各在第二、三、和第五名,得到的募款數字排名卻在第六、七,甚至更後。相較之下,乳癌及漸凍人症等相關團體得到的捐款金額卻遠高過前述疾病的善款總額,甚至多過所需金額。

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是要你拒絕冰桶挑戰,那你就錯了。

體驗冷冽的興奮感沒有錯,捐助愛心更是讓社會更美好的善舉,但我們可要記得:

在潑灑下與熱浪抗衡的透心涼水時,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能做得更多,而非趕搭潮流?我們是不是能將幫助的意義用更全面的方式來展現,讓善舉能不侷限在單一活動,讓愛心沒有界限?

也許,我們可以開始列張清單了!

(資料來源:FC;圖片來源:FC、AFGE,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