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藝術市場,你必須相信人們
代價實在太高了,不管你是否在最初的市場(從藝術家或者的藝廊購買一手商品)或者在二手市場(從其他收藏家或二手商店),這個狀況都成立。
你必須相信你的賣家,開出的價格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真品?貨況是否良好?和其他藝術家售價是否一致?以及相信你的買家,他們是否真的要支持這個藝術家?他們確定會付錢嗎,還是只是在亂槍打鳥?他們是否可能會毀壞這個作品?他們的目的會不會是繼續轉手這個作品以賺得更多的錢,傷及到你在市場上的名聲?
- 相信陌生人是很困難的
信任在這裡是非常必要的,幾年來,買賣藝術品的人們發展一個緊密的人際網路來聯繫他們所信任的人,並且只針對他們進行交易(這在佔全球藝術品銷售額 53% 的民間銷售中完全成立)。
為了降低風險,人們會努力的建構自己的「信任網絡」。這也是為什麼新的廠商在剛開始時很難蒐集到商品,這是我們從格特魯德建築中學到的,而為了保護自己,大部分的交易都是私人且保密的。
藝術世界在外界看來封閉與黑暗的原因,非常的多。
- 調停是必要之惡
多數人都沒有太大的個人信任網絡(這很花時間經營),因此他們會求助較有名氣的仲介商、私人業者、顧問或者拍賣屋。
這些仲介可以選擇透過私人買賣(利用他們自己的交際網路)或公開競標(佔全球藝術市場的 47%)。
不管在甚麼狀況,這或多或少都有緩衝的效果,讓買家與賣家雙方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前提下也給予保障。為了打擊偽造品和估價過高的情況等等。他們也能夠建議收藏家什麼是他們應該買或賣的商品,以及為適當的時機和價錢給予意見。
仲介商的第一種形式是沒有效率的,不過科技的更新將會改變這個模式。而第二種形式(當收藏家的顧問)則非常重要,而且有機會隨著新收藏家的進入而蓬勃發展。
公開競標對藝術家來說非常值錢,因為藉由買家之間的競爭,賣家能夠為他的商品取得最好的售價,而且買家們並不被外力因素區別,任何人都可以喊出高價買到作品。
然而,藝術市場上的仲介階層成本頗高。
- 買賣藝術品太慢、貴且沒有效率
1. 交易成本
平均在 20-50%,來自買賣方之間所支付或提供給不同仲介的傭金。傭金結構通常很不透明,意指買家和賣家無法知道他們到底付了錢給誰。
2. 低流動性
因為買賣間的交易媒合是透過電話、簡訊、電子郵件或著面談(私下交易),以及拍賣會的日程決定也代表一個賣家一年中只會有少許幾個好時機進行公開拍賣。
3. 摩擦
買家與賣家需要處理不同的人開發票、運輸和保險的問題,在你決定好買或賣到實際執行的時程上,行政手續通常需要耗費好一段時日,可能是數週或數月。
- 早期為藝術網路化所做的努力
傳統的拍賣場正在為線上化下賭注(如同 Christie 的 60 網路限定特賣或是 Sotheby 和 Ebay 的合作關係),提供定期舉行線上拍賣的機會,本質上也將他們 250 年來所做的事情完全地線上化。
這將只讓市場稍微地增加流動性(在買方的角度而言),並不改變價錢和其他必要的成本。
至今,我們已經發現市場上沒有「純玩家」,線上平台掌握了藝術市場中重要的一部份(線上銷售佔了 5%)。這是因為網路平台的信任機制(例如 Ebay、Paddle8 或 Amazon、Artsy)不夠具有說服力,使藝術市場能夠打下消費者信任的基礎。
不過,這已經在改變了。
- 現在,人們在網路上以不同的方式建立信任
我們最近看到一些能夠讓人們影響既有社交圈(那些他們認識並且信任的人)的新型科技平台,這些平台更符合藝術市場的需求,也更加有效率。
比方說,使用 Instagram 來活化自己社交圈、尋找新作和進行買賣的收藏家數目正在成長中。他們已經受夠了藝術圈的沒效率,並且認為買賣藝術作品應該要向使用 Uber 招計程車一樣的方便(當然也需要更多的保證)。
除了藝術圈以外,Secret App 讓你能夠匿名地與自己目前的社交圈對話(但主要針對在你電話通訊錄上的朋友),這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也值得觀察的趨勢,因為對藝術市場的一大塊來說,謹慎處理人脈是個關鍵。
除此之外,Airbnb 也顯示使用者能夠利用值得信賴的方式,社會保證和同儕的評分,來延伸自己的社交圈,而你也能夠相信這些你不認識的人(就像是你給他們你家的鑰匙一樣)。
- 將藝術市場結合網路的好時機
這是一個在網路上建立信任的機會,影響社交圈中你認識與信任的人,這可以適用在藝術市場上。舉例來說,有一天你可能會很有自信地透過電話及時找到一個你相信的人,並與他進行藝術品的交易。
我們正在努力中。
我們相信我們會帶給藝術市場足夠份量的信任與效率,達到過去從未有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