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一篇《25 年前無殼蝸牛上街,政府卻蓋了一堆蚊子國宅作為回應?》談到了 25 年前無殼蝸牛運動發生的背景與過程,這篇當然就要回到現在,檢視一下台灣居住問題的現況,還有未來到底應該怎麼辦。
25 年前的無殼蝸牛,抗議台北市房價從每坪 9 萬漲到每坪 27 萬;但現在,台北市房價已經高達每坪 80 萬,再加上實質薪資已經倒退到 16 年前的水準,一加一減之間,買房子對多數上班族與年輕人而言,已經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本篇的內容,同樣也是整理自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呂秉怡老師的專訪。
- 政府坐視資金湧進房地產
一開頭,呂老師就明確指出台灣居住問題的三個根本原因:房價過高、租屋市場不健全、公有地社會住宅過少。
他認為,近年的房價上漲,則多是來自於在各國家、各產業賺到錢的台灣老闆,轉而投資房地產後所造成的結果。例如去年底爆出在中國經商的頂新集團,買下 9 戶帝寶時,貸款比例竟高達 99%,幾乎是不用本錢的投資;還有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也曾表示,與其繼續待在科技業當茅山道士(即賺取 3%~4% 的毛利率),還不如投資房地產。
另一方面,呂老師也認為,台灣自戰後以來,未曾全面性的規劃住宅政策。他以德國為例,德國境內因為二戰受到極大的破壞與損失,德國政府為了盡快恢復國內經濟,便以棍子與蘿蔔並行的方式,要求建商協助政府大量興建只租不賣的房屋,並建立相關的租屋規範,例如限制租金的漲幅,以保障房客,並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租屋市場。德國政府是把居住政策視為「準社會福利」的。但在台灣,對於租屋市場政府可說是毫無政策可言,幾乎完全交由每個房東與房客的契約決定。
- 居住問題鐵三角:購屋市場、租屋市場、社會住宅
若將台灣與歐美的住宅市場相比,如圖所示,台灣的住宅市場其實是非常不均衡的。呂老師說,若要讓台灣的住宅市場朝歐美住宅市場的方向逐步修正,除了台灣人應該慢慢放棄既有的「有土斯有財」的價值觀,還有其他事情要做。
(圖片來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首先,是政府應該帶頭興建公有的、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而這件事情自 2010 年「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至今,已有初步的成績,今年地方選舉北部四都的八組候選人,都將社會住宅的概念納入政見。但如上圖所顯示,到目前為止社會住宅僅佔整體住宅市場的萬分之八,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再來,要讓市民願意租屋,就得先提升市民對於「租屋」這件事的信心,以及房屋本身的品質。
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對於房東而言,租屋的投資報酬率才 1.57%,過程中還要承擔房屋的折舊、家具的修繕、尋找房客等成本,而且又礙於房客的薪資水準,想漲房租也漲不上去,所以很多房東寧願關起門來,等待房價上漲後再賣出去,既不麻煩,賺得又比較多。
對於房客而言,房東在租屋處提供的多是老家具,壞了要找房東來修,而且還要怕住沒幾年就被房東解約,又得重新找房子,這些瑣碎的麻煩問題若沒從法規上獲得解決,並同時保障房東與房客,市民對於租屋的意願將難以提升。
第三個方法,是最有效但也是最難實踐的路,即稅制改革,尤其是增加「持有稅」與「資本利得稅」的稅率。例如 2010 年帝寶賣出某戶 1.73 億,但只要繳 158 萬元的稅,稅率僅 0.93%,此資本利得稅的稅率遠低於一般受薪階級所繳的 5% 所得稅的稅率。而調高房屋持有稅的好處,除了可以逼退炒房資金、抑制高房價,降低囤屋現象,更重要的,還能補足現已岌岌可危的政府財政困境。呂老師說,地價稅與房屋稅等持有稅佔地方政府收入的 70%,若能提升這筆收入,對於財政紓困必將有所助益。
在居住權的運動上走了 20 多年,卻看到居住問題不斷惡化,使呂秉怡老師等人決定在無殼蝸牛 25 周年之際,再開一槍、發起「巢運」,並預計把運動的戰線從 2014 拉到 2016,藉由在這兩次選舉期間,分別向地方與中央政府施壓,期待政府能盡力改善台灣的居住問題。
(圖片來源:巢運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