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il
房價與住宅問題對於台北都會區的中產階級與上班族而言,無疑是場夢魘。為了瞭解台灣從過去到現在的住宅問題,《BO》就訪問了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同時也是 2014 巢運的發起人,呂秉怡老師。

  • 經濟發展也會帶來的惡果?

先把鏡頭拉回 1989 年,那是個台灣經濟發展的高原期,也是政治環境逐漸鬆綁的時代。但當年促使無殼蝸牛運動發生的遠因,其實也正是「經濟發展」。台灣的經濟發展長期建立在出口導向的模式,並在此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外匯,賺了許多美金;但在 1986 年左右,台灣政府在美方的壓力下,解除外匯管制,放任台幣升值,對美金的匯率從 38 元升到 25 元,此消息一出,國際熱錢便湧進台灣,打算在此升值的過程中大撈一筆;而且這些熱錢在等待台幣升值的同時,也不忘在台灣的股市與房市到處流竄,使得當時台北市的地價從 1986 年的每坪 9 萬元,快速升高到 1989 年的每坪 27 萬元,漲幅高達三倍。

正是在這樣社會背景下,當年的無殼蝸牛運動僅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動員出了 4 萬人到忠孝東路夜宿。

當時提出的訴求,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住者有其屋」。生活在都市的中產階級,一方面遵循「有土斯有財」的價值觀,二方面認為租屋品質較差、且沒有長期保障,所以主張人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房子。

  • 一場以理性和平幽默召喚中產階級的運動

那是一個剛解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尚未廢止的年代,雖然對許多人而言,經濟上已獲得一些成就,但在政治上,例如對於集會與結社,依然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面對當時這樣的社會處境,當時也參與其中的呂秉怡老師,在訪談過程中拿出了 25 年前的《無殼蝸牛運動手冊》,說明當時的運動路線就是「針對中產階級,為了消除大家對於上街的恐懼,我們必須強調運動的理性、和平與幽默」,而且還與劇團合作,甚至還會在現場放煙火。

呂老師也提到,雖然那時候還沒有第四台,但對於一些報紙或老三台的基層年輕記者來說,這件事對他們來說也是很有感的,而且運動調性較溫和,所以他們願意報導。在夜宿行動的前兩周,每天都有一場或幽默或諷刺的小行動。在沒有網路與 facebook 的年代,當年的民間團體就靠著這樣的路線與方式,號召出了 4 萬人。

  • 嘉年華式的運動,政府的回應是……

面對民間「住者有其屋」的訴求,由於當時的政府手上還握有許多公有土地,政府便以興建可買賣的國宅作為回應。從現在的結果檢驗,政府當時的回應,並不能真正解決都會區的居住問題。甚至,有些國宅因為選址不佳、品質不好、價錢過高,甚至沒有特別設置「賣房」的單位與人力,造成國宅蓋了卻還是沒人住的窘境。後來,這些養蚊子的國宅則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被大舉出清。

從 90 年代至今,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其解決居住問題的方式,就只有蓋國宅與提供購屋與租屋補貼。呂秉怡老師整理的資料顯示,從 1999 年到 2009 年,一共 10 次的補貼方案,花了國庫 2 兆 3500 億。台灣 2008 年 GDP 總額約 12 兆,換言之,在這十年間,政府每年提供購屋與租屋補助,約佔每年 GDP 總額將近 2%。

對於長期從事居住運動的呂秉怡老師而言,他也承認在高房價的議題上,在這 20 年間其實是毫無進展,甚至還是倒退的。面臨這樣的困境,呂秉怡老師與其他長期關注居住問題的民間團體,在 2010 年發起了「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提倡政府應興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呂老師認為,雖然房地產的改革,核心的問題還是要從稅制的調整做起,但這條路其實是很直接的在擋人財路,所以很難在短期內看見成果,於是他們才在 2010 年轉而提倡以興建社會住宅的方式來解決都會區的居住問題。

在戰略的調整下,他們也的確看到了一些成果,從 2010 年地方選舉僅有雙北的四組市長候選人將社會住宅納入政見,到了 2014 年,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四個直轄市的八組候選人,通通都承諾上任後要興建社會住宅。呂老師也期待在 15~20 年後,社會住宅的落實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成果。

(圖片來源:* 嘟嘟嘟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