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本文作者是擔任「全美創投協會」主席的 Scott Kupor,他於文中以第一人稱口吻探討創投產業近來發生的結構轉變。
創投產業的結構面臨改變,這不僅關係到創業者的資金募集,也關係到整個金融產業。這是由於企業傾向不立即公開募股 (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較少),加上公共投資 (包括避險基金、共同基金、公眾持股公司) 也紛紛加入創投產業,因此該產業的改變會影響這個市場中的每個人。
創投產業正在改變的結構是本次 Premoney 會議的重要主題,也是我與另一位創投資本家 Mark Suster 之間的討論焦點 (請見 1 、 2 )。我強烈建議讀者看看 Mark 就這個問題寫的一則貼文。以下是我針對創投產業結構改變摘錄的幾個重要觀察:小額募資增加 ( 2014 年新募集的資金中,小額募資就佔了 67 %);資金集中在大型的少數企業 (美國全國創投資本協會 NVCA 統計, 10 家公司囊括 2012 年 48 % 的有限合夥資金);資本額介於 1 億至 5 億美元之間的創投企業數量減少 ( 2014 年這些企業只佔總募資的 18 %);企業傾向不立即公開募股 (我在此提出會如此的原因)。
問題是:為什麼現在會發生創投資本的結構改變?到底背後的成因是甚麼?是因為科技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嗎?我們又要如何理解「成立公司需要的錢越來越少」…但同時又「必須募集越來越多創投資本」這個矛盾?
- 現在成立公司所需要的資本額越來越少
許多文章在探討成立科技公司的成本逐漸減少。倉儲、電腦、頻寬、網絡關係的建立等成本,在過去十五年減少上百倍。
隨著 AWS、 DigitalOcean、 Rackspace 以及其他雲端科技的出現,科技新創公司的創業成本在今日大幅減少。許多創業者仍然無法想像成本比以往少這麼多,但是在 Loudcloud 於 2000 年募資之際,創投產業的 O 錢源源不絕地從創投資本公司大量湧入尖端科技設備公司。那時的新創公司在 A 輪融資中可以募集到 5 百萬美元 (沒錯!那時候的 A 輪融資就可以募集到 5 百萬美元),這筆錢從創投資本銀行帳號直接進入 Akamai、BEA、Cisco、EMC、Exodus、Level 3 、racle 等新創公司的銀行帳號。重要的是,這錢在那時候這是預支的資本支出。
現在的新創公司可以靈活運用資金,在必要時刻或生意越做越好時,再提高營運成本 (相對於資本支出)。開發者生產工具 (如 Guthub) 的精進和程式語言 (如Python) 讓軟體開發的效率倍增,以往需要 100 位開發者的工作現在只需要 10 位。
此外,直接服務消費者的新創公司,利用網路或行動載具應用程式在創業之初獲得免費的客源分布。雖然蘋果藉由 App Store 向新創公司收取收益 30 % 的稅,但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保障成功的基本費用,而不是不可回收的成本。
同時,Google、Facebook、Twitter 這些社群平台為新創公司提供客源的管道,使他們可以用較少的資本測試市場水溫,試驗某產品是否會獲得市場關注。雖然這些測試不會是免費的,但利用社群平台能鎖定目標消費群,這和以往預支資本的方式相比,吸引到首批客群的成本更低。
上面我們談到為什麼小額募資會增加:一家公司的產品從概念、成形、推出市場 (不管受不受顧客青睞),所需的錢都比以往少,甚至是史上最低。那麼,如果創立公司所需的錢比以往少,我們要如何解釋創投產業的錢都集中在大型 ( 1 億到 5 億美元) 的創投募資上?這不是兩相矛盾嗎?
事實上,雖然開公司、打進市場的花費比以往來得少,但這些突破重圍打入市場的公司,卻需要花更多錢來贏得市場。
- 市場變化讓創業者需要花費更多的錢贏得市場
直接服務消費者的市場已經成長到比過去幾十年的規模都大。網路使用人口 (目前已經超過 25 億人) 是 1999 年的數十倍,而且仍在快速成長。平板電腦取代了 PC,但真正的關鍵轉變是智慧型手機的產生。現今使用的手機中雖然只有 30 %是智慧型手機,但我們相信剩下的 70 % 也會轉換成智慧型手機。屆時人們會隨時攜帶具有寬頻的超級電腦移動,而成功的公司要面對的會是史無前例的市場規模。
這不僅是客戶端的趨勢,就連企業也選擇使用行動載具的相關科技以及「軟體就是服務 (SaaS)」的方式。這意味著企業和政府必須使用更多應用程式,而網路安全、身分識別管理、和核心基礎建設也將隨之改變,以支援這些應用程式。
但最大的改變是被觸及的對象。未來預計將有 59 億的網路使用者,其中多數來自開發中國家。也就是說我們會觸及一個規模龐大到前所未見的市場。事實上在這些國家,擁有手機的人已經比擁有廁所的人比例更高。
以往國際市場的數量受限於地理政治以及高昂的入場成本,如今行動載具和其應用程式的普及,已經為企業消弭這些障礙。舉例來說,Twitter 有 80 % 的用戶是國際人士;Facebook 如果把 WhatsApp 也納入考量的話,它的國際使用者比國內使用者多。此外,創新的方向也改變了:Spotify 不在美國創立,卻已成功打入美國市場;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預計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進入美國。
另外,由於創業者想更了解完整客戶經驗,因此除了科技專業外,也開始建立客戶服務的專業知識,這就是我的夥伴 Chris Dixon 稱之為「擁有全端能力 (full-stack)」的新創模式。先前 AirBnB 在非全端的環境裡就像一個軟體公司,為客戶開發出進行配對和預訂功能的引擎,再將這個引擎開放給提供旅遊服務的人使用,使其擁有與顧客的交易關係。但在全端的環境,擁有與顧客交易關係的是 AirBnB,由前端到後端的服務都由 AirBnB 一手包辦。為此,AirBnB 必須在顧客服務、全球營運、法規事務等等層面累積專業知識。更重要地,擁有全端能力的軟體公司能夠與實體軟體公司競爭,並且建置出嶄新、令人意想不到的平台,讓其他人能夠以此為基礎。(更多關於全端新創公司的介紹請見 1 、 2 、 3 )
現今市場上的贏家有機會大展身手,但他們需要更多錢來擴展地域、擴展產品、以及充實各種新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培養全端能力。除此之外,這些成功的公司也傾向不立即公開募股;在首次公開募股前,新創公司募得資金的中位數在過去五年成長一倍,加上這些公司需要投資者在公司營運成長時,隨之增加投資資本並挹注資源,因此保持私有化對新創公司來說更有效率。
- 產業將走向兩極化,而創投業也要跟著改變
以上概述了Suster和其他創投資本家觀察到的創投產業結構改變。
但這些結構改變並不只發生在創投產業。過去 50 年,只要是服務相關產業都會經歷這樣的自然演化。也就是隨著時間推移,服務業會走向大型與小型的分野,中型規模的公司會漸漸消失。大型公司經過整合後,在市場上留下少數幾家提供更完整的服務;為數眾多的小型公司則提供最適合自己的各類特色服務。
這個演變在投資銀行、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廣告公司、資產收購公司、演藝人員經紀公司、人才招聘公司都發生過,它是服務業邁向成熟的過程。有趣的是,這個現象也在非服務業發生:美國零售市場就是一個例子。大型零售業者方面,J.C. Penney 和 Sears 這些長期霸占百貨市場的龍頭,讓出空間給大型倉儲百貨零售業者和網路零售業者(Amazon、Best Buy、Target);小型零售業者方面則有大量的產品專賣店和精品店填補剩下的市場空間。(因為零售業者透過網路得以做好產品區隔,並打入以往不甚重視的市場,所以他們也能用” 小眾”賺大錢。)
不管創投資本公司投資多少錢在最具革命性的企業上,從結構面來看,創投本身就是比較固化的產業。歷史和現在的趨勢告訴我們,這個產業未來十年會和先前的五十年大相逕庭。
所以這些改變代表甚麼?他們代表創投公司和有限合夥人都認為創投產業非常活躍,私人投資者也預計回收相當豐厚的獲利,創業者則是除了獲得不同來源的資本外,也能為創業擘劃藍圖、打一場持久戰。
(資料來源:a16z;圖片來源:Heisenberg Media CC Licen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