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的作者 Mike Isaac 星期日(10 日)時,在自己的 Twitter 上發文:BuzzFeed 日前剛獲得矽谷知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5000 萬美元融資,市場估值也已達到 8.5 億美元。

拿到這麼多錢,BuzzFeed 不外乎想做的更大。他們想要讓讀者有更明確的概念:BuzzFeed 提供的內容到底有什麼?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合夥人 Chris Dixon 聲明,他也會加入 BuzzFeed 的董事團隊。接下來,BuzzFeed 宣布,拿到 5000 萬美金他們即將如何來運用:他們會僱用更多人才,並加速拓展國際市場,他們計畫在日本、德國,以及印度等國家創立辦事處,往大型媒體的方向發展,另外,他們也要重金增強影片部門 BuzzFeed Motion Pictures 的實力、並推出更多新功能。

  • 網站內容被切分為主要三大項目

BuzzFeed 要把網站歸類成三大項目:1. BuzzTeam 的社會、創新、實驗性內容;2. BuzzFeed News;和 3. BuzzFeed Life。

Buzzfeed Life 內容主要為生活相關,像是親子教育、食譜、How-To Guides(生活事指南)。其實,會有 Life 這個新分類是因為 BuzzFeed 在 Pinterest 經營的生活相關主題非常成功。

關於 BuzzFeed News,BuzzFeed 主編 Ben Smith 說:「這三項歸類的編輯模式也會變得比以往自由許多,其實我們原本就很注重不同團隊的自主性,每個團隊的領導者都有很大的空間做自己要做的事,這部分是不會因為人數擴展而改變的。我覺得我們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成長』,怎麼樣在新聞的內容上往好的方向成長?我們要很確定我們的新聞內容成長的方式是有營養的。」(BuzzFeed 現在已經在設計一款 App,內容主要 Focus 在「新聞」,而非其他種類的文章。)

至於 BuzzFeed Life 會由 Peggy Wang 和 Emily Fleischaker 領導;而 BuzzTeam 由 Jack Shepherd 領導,他們主要工作是要找創新題材,而不是新聞。BuzzFeed News 才需要負責新聞的「最新消息」。

BuzzFeed News 的領導者有多位, Doree Shafrir 負責娛樂和文化版,Lisa Tozzi 負責 Breaking News,Shani O. Hilton 負責為公司發展一套新聞準則。而有些技術團隊則會在 Buzz、News、Life 三大項目中工作。

  • 成長重點主要是為了服務讀者,不是為了強化公司內部結構

這些新分類的目的不是要讓公司自己方便,而是要讓讀者更清楚 BuzzFeed 提供的內容分類。網站首頁上新的分類:News、Life、Quizzes、Lists、Videos 是為了讓讀者方便找到他們想要看的內容。

Smith 說:「這個網站導航條列的目的,不是要彰顯我們公司內部的編輯部狀況,而是希望借由這樣的分類能讓讀者更輕易上手,而愛用我們的網站。簡單來說,我們是為了讀者設計,而不是要把我們公司內部的架構炫耀給大家知道。」

  • 拓展國際 BuzzFeed 的方法有兩大走向

其實,我們也都還無法知道 BuzzFeed 內部結構大改革要怎麼併入國際的 BuzzFeed?

BuzzFeed 國際策略大致上來說,有兩走向:一方面他們會培育要設辦事處的國家的當地團隊,另一方面他們會顧好他們主要的美國觀眾。現在來說,BuzzFeed 最大的國際辦事處在倫敦,倫敦辦事處裡的員工有一部分負責當地的新聞,以及 BuzzTeam 的英國相關有趣內容;而另一部份的員工則負責紐約總部的一切。

而內容決策性的問題,主要還是要由倫敦那邊自己決定,但 Smith 說,以那邊現在只有 30 位員工看來,要執行還是有點難。

Smith 說:「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就算我們在不同國家都有辦事處,所以的內容或文章還是會在官方的 BuzzFeed.com 裡,我們相信讀者會比較喜歡一個大網站裡有各式各樣他們想看的東西,而不是還要分門別類去各個國家的網站看。」

  •  增強影片部門 BuzzFeed Motion Pictures 的實力

影片部門會由網路影片先驅 Ze Frank 領導,《紐約時報》指出:Frank 有意要製作新聞影片,但 Smith 說:「我們其實都不確定要用什麼題材來製作影片。但如果有些有趣的新聞必須用影片呈現會比較活潑的話,我們一定會用影片呈現。但相反的,不是每種新聞都有必要製作成影片。」另外,影片部門也會開始製作電影,因為電影《黑色追緝令》的製作人 Michael Shamberg 已加入團隊中。

另一個 BuzzFeed 要加的新東西是由  Summer Anne Burton 領導的 Buzzfeed Distributed,它的內容不見得都是最新、最有話題性的,但它的功能跟 BuzzTeam 有些類似。

他們會在 Tumblr、Snapchat、Instagram 等網站搜集資料、照片後,輾轉製作成屬於 BuzzFeed 自己的有趣內容,雖然 Distributed 不是完全自製一篇創新文章,但 Distributed 絕對可以為 BuzzFeed 帶來流量。

Smith 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取悅我們的觀眾。成功的計算方式有很多種,大家通常會看『流量』,因為那是最好數據化的方式。但成功的計算方式真的不止那樣。讓更多人發現我們、讓他們成為我們的忠實粉絲、讓大家看完我們的東西感到開心,這些對我們來說才是最有價值的。」

給予 Life、News、Team 更多自主空間,讓他們個別像是在經營屬於自己的新創一樣,目的就是讓他們可以用屬於自己的方法測量他們自己的成功程度,他們領域不同,題材也不同,對於 Life 可行的議題,對於 News 可能無法使用。

現在對 BuzzFeed 來說,他們很常以數據、數字來定義一切,而那些數字都有可能很令人挫折,或是不夠準確。Smith 說:「但現在我們有創投在背後支持我們,好處就是我們可以好好推出新功能,也能快速成長,而不需要顧慮到上述的問題。但至於我們要怎麼測量個別團隊的成功,我們還在努力找尋最適切的方式。」

(資料與圖片來源:Nieman Journalism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