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是趨勢,連傳統媒體也無法忽視。但現在網路媒體經營者最「卡住」的地方,大概就是「如何賺錢」了!

做優質內容養編輯需要錢,公司維運、主機維護需要錢,「現在做內容很難賺」這是多數內容經營者的心聲。沒錯,就算是傳統媒體也一樣。就算擁有電視台、報紙大集團做靠山,三立和聯合報的新媒體部依然得不斷思考、嘗試各種獲利模式 ── 總不能成為那個只花錢的部門吧。

由 TO 舉辦的「新媒體時代崛起,傳統媒體如何不死?」講座,邀請到台灣最賺錢的三立,最資深的聯合報新媒體副總,要和你分享他們的新媒體獲利嘗試!怎麼結合傳統媒體的既有優勢,變出不同花樣,創造更大的影響力?馬上點下圖看精彩分享:

《BO》導言:傳統媒體轉型數位媒體,真的能起死回生嗎?數位媒體的營收,從何而來?訂戶付費看內容的意願不高,網路廣告收益又有限,到底該怎麼辦?最努力回答這個問題的老牌媒體之一,非《紐約時報》莫屬。從發展數位付費訂戶的新模式開始,《紐約時報》一直都很勇於嘗試新的營收模式。今年初,在掙扎許久之後,《紐約時報》終於推出原生廣告服務,寄望這可以成為他們的重要收入來源。結果如何呢?

最近《紐約時報》公布財報,Q2 營收仍然較上季下滑,不過下滑幅度減緩,真正的隱憂是,Q2 的營業利潤比上一季下滑了 21 %。在投入資源實驗新工作流程和方法的同時,《紐約時報》經營成本增加,但廣告營收減少過快,訂戶收入成長又太慢,最終在利潤表現上打了大折扣。文章中,一張從 2006 年到 2013 年《紐約時報》的收入變化趨勢圖來看,應該會令很多傳統媒體工作者背脊發涼:廣告主跑了,訂戶沒增加,再投入做好的內容,明天依然黑暗無比。

這篇報導同時也引述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的研究,當報業老闆不賺錢,新聞記者也開心不起來,與以往相比,更多美國新聞從業者​​看重「分析複雜問題」的價值,而對「快速獲取信息」以及「覆蓋大部分讀者」的價值不太看重,這與過去新聞記者所受的工作訓練與價值觀大相逕庭,對媒體產業來說,挑戰不只在老闆身上,也在底層工作者的手上。

在紙媒收入下滑的大背景下,執著的媒體人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那些聲譽卓著的報刊上——也許它們可以成為扭轉頹勢的中流砥柱。

但現實總是太殘忍。

進入數位化時代後,《紐約時報》同樣陷入收入下滑的困境。2013 年,這家媒體的整體收入僅為六年前的一半。於是它們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一個有追求的媒體不可能看著自己走向窮途卻什麼都不做。

  • 拼命轉型的《紐約時報》,2014 年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

2014 年年初,《紐約時報》網站進行了七年以來的最大改版。隨後他們不斷拋出一系列新的收入提升方案,比如嘗試新的廣告形態,推廣新的數字內容收費產品⋯⋯但努力和努力的效果常常不成正比,從最新季度財報來看,有一部分利好趨勢,但總體成效仍不明顯。

根據近日發布的財報,《紐約時報》第二季度收入為 3.89 億美元,同比下滑 1%,運營利潤 5570 萬美元,同比下滑 21%。究其原因,依舊是老問題:廣告收入下滑速度過快,訂閱收入的增長不能彌補該缺口。該季度,《紐約時報》廣告收入 1.56 億美元,同比下滑 4.1%,訂閱收入 2.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4%。

  • 希望:《紐約時報》寄予厚望的四個增收方案

1. 原生廣告

年初改版後,《紐約時報》首次在網站首頁推出了原生廣告。這些廣告和日常發布的新聞稿件極為相似,但其實是由廣告贊助商提供,因此可以看成是付費文章。

當原生廣告出現在主頁時,會有突出的標識進行說明。比如標題周邊會有藍色的邊框,前面還有一條免責聲明,提示這類文章是由其他公司「付費購買和發布」。

2. Times Premier:高級內容付費服務

這是今年 4 月推出的一項全新的內容付費服務。面向的用戶群是是對《紐約時報》深度內容需求更大的讀者。定價 45 美元/月(4 週)。

服務內容包括:

Times Insider 欄目內容閱讀。該欄目僅面向 Times Premier 用戶。裡面會提供《紐約時報》深度報導背後的故事。把一些沒有寫進公開報導的內容在這裡呈現出來。

Times Talk 視頻訪談。《紐約時報》記者採訪各類名人的視頻集。

每月兩本免費電子書。書籍的內容是根據相應主題,蒐集並整理《紐約時報》報導過關於該主題的內容,製成電子書供閱讀。

每月四款填字遊戲。提供特別設計的《紐約時報》填字遊戲。遊戲由填字遊戲主編 Will Shortz 專門設計。

免費分享數字版閱讀權限給兩位家庭成員。將 12 週的紐約時報數字版訂閱作為禮物分享給三個朋友。本人自己可免費獲得所有數字版閱讀權限。

3. NYT Now:移動端重要新聞閱讀

該移動應用和 Times Premier 服務同時推出。定價 7.99 美元/月。

應用上的內容分為兩類:由編輯挑選《紐約時報》當天各個欄目頭條新聞進行推送 ; 另一類新聞即編輯挑選的其他新聞網站的優質新聞內容,點擊標題後跳轉到其它新聞網站。

用戶如果只在應用中瀏覽新聞標題和摘要,並不需要付費。每月可免費看 10 篇全文。若超過該數量,才需要付費成為會員。

4. NYT Opinion:移動端評論和專欄內容閱讀

《紐約時報》在 6  月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應用 NYT Opinion。定價 5.99 美元/月。

該應用提供《紐約時報》各個評論欄目、專家約稿類的內容。和 NYT Now 一樣,每月可免費看 10 篇全文。超過該數量後,需付費成為會員。NYT Opinion 也提​​供編輯挑選的其它網站優質評論內容。用戶點擊後跳轉到其它網站。

三項內容付費訂閱服務促進了第二季度的付費用戶增長。截止到第二季度,《紐約時報》數字內容付費訂閱用戶數為 83.1 萬,增長了 3.2 萬。

  • 失望:數位內容收入為何僅佔總收入五分之一?

即使《紐約時報》今年已經開始不斷豐富內容付費類產品,但對收入和實際付費用戶增長的拉動效果仍不高。

傳統紙質版帶來的收入依舊遠遠超過數字版收入。根據《紐約時報》2014 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來自紙質版的收入佔比 73%,數位版收入佔比僅為 21%。

數字訂閱付費規模難以快速擴大,影響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 收費模式單一

《紐約時報》在數位內容付費訂閱方面的方式,顯得極為單一。除了紙質版訂閱每月約 30 美元的訂閱費,數字版訂閱收費模式分為三個套餐:

網站 + 手機應用:15 美元/月;網站 + 平板應用:20 美元/月;所有數字版閱讀權限:35 美元/月;

收費方案的模式單一化讓讀者並不能很快感知到購買付費服務的優勢。尤其在社交網絡上消費內容時,用戶對於內容來源的重視程度削弱,對於單一媒體的忠實程度也降低。

《紐約時報》今年開始嘗試的內容收費方式發生改變。基本思路就是利用不同層級的內容產品組成不同的收費服務。

2. 創新者的窘境

對於擁有一個成熟傳統業務的企業而言,想要放棄自身熟悉且高利潤的模式,做一個新領域的創新者並不​​容易。《紐約時報》也陷入了這樣的窘境。

《紐約時報》的數位版訂閱定價和紙質版的訂閱價基本相同,甚至更高。這導致部分讀者寧願繼續訂閱紙質版,因為訂閱紙質版後可自動獲取所有數字版的閱讀權限。

當接近 73% 的收入依舊來自傳統紙質業務時,傳統媒體難以割捨過去的業務模式。無論是內容生產者,還是銷售團隊,對經營數字內容的重視程度無法提升。

3. 後廣告時代的消費模式未知

如今《紐約時報》已經進入了「後廣告」時代,訂閱費用以 54% 的收入佔比超過了佔比 40% 的廣告。而在 2000 年,訂閱費用的收入佔​​比只有 26%。

向用戶收費卻並不容易。此前《福布斯》專欄作者 Greg Satell 就表示過,媒體行業的黃金定律是,讓廣告主為自己的用戶掏錢永遠比讓用戶為內容掏錢來得更多。

進入了後廣告時代後,《紐約時報》想要從訂閱收費中挖取更大的利潤變得困難。與此同時,在線廣告的收入又多集中 Google、Facebook、Yahoo 等互聯網公司。

《紐約時報》需要解決的的問題就集中在,如何發現更多觸達用戶的渠道,並以符合互聯網內容消費習慣的策略把內容聰明地賣出去。

  • 做個好媒體,同時做個聰明的生意人

即使面臨長期的營收難題,​​《紐約時報》依舊是這個時代貢獻優質內容的重要媒體。對於它的忠實讀者而言,《紐約時報》似乎應該堅持繼續提供優質的內容而不是花更多心思去賺錢 ; 而對於其他媒體機構來說,《紐約時報》的轉型某種意義上被賦予了「帶頭大哥」的色彩光環——你成功了,大家才能找到出路。

但對於《紐約時報》自身來說,它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自己在數位化時代,更好的活下去。

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的過程中,《紐約時報》已經借助四個營收新方案證明了自己改變的決心和速度——但這些還遠遠不夠。當閱讀流量已有超過一半轉向移動端時,如何借助產品層面的變革,來找到更具效率和可持續性的營收模式,是《紐約時報》需要繼續思考的主題。

好媒體的準則在各個時代都不會變。但好生意是什麼樣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答案。

社交媒體改變新聞報導方式

  • 新聞媒體不賺錢,新聞記者的明天在哪裡?

新聞媒體老闆不賺錢,所雇用的工作者也開心不到哪去。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新聞學院進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在美國,負責每日新聞製作的記者、編輯和製作人對當前的工作感到不滿。他們認為工作缺乏自主權,而新聞行業正在向錯誤的方向發展。

這一調查名為「數字時代的美國新聞工作者」。與 2002 年時的調查相比,此次調查顯示,美國新聞從業者​​的平均年齡有所增長,更多人擁有了大學學歷,同時對美國兩黨的傾向性有所下降。不過,在所有新聞從業者​​中,男性人數仍遠遠超過女性,而少數族裔的比例也低於社會平均水平。

調查同時發現,目前在每日工作中,美國新聞從業者​​更加依賴社交網絡。許多人使用社交網絡去關注突發新聞,並了解其他新聞機構正在進行什麼報導。在新聞從業者​​中,社交媒體較少被用於檢驗信息真實性,以及對消息來源進行採訪。大部分人都認為,社交媒體幫助了他們的工作,使他們更好地與讀者互動,並使報導速度更快。不過,只有很少人認為,社交媒體減少了他們的工作量,提升了效率,幫助他們報導更多新聞,或提升了他們的可信度。

以下是此次調查結果的要點:

1. 59.7% 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新聞行業正在走向錯誤的方向。

2. 62.6% 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中,新聞編輯室的規模正在減小。

3. 新聞從業者​​的年齡正在增長。2013 年,美國全職新聞工作者的年齡中位數達到 47 歲,比 2002 年時增加 6 歲。

4. 從事新聞工作的女性比例增長了 4.5%,但在美國新聞工作者中所佔比例僅略高於 1/3。

5. 美國少數族裔的新聞工作者比例從 2002 年的 9.5% 下降至 2013 年的 8.5%。

6. 約 92% 的美國全職新聞工作者目前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但只有 37.4% 來自新聞專業。

7. 薪酬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

8. 大部分新聞從業者​​聲稱自己保持獨立。

9. 對工作的滿意度進一步下降。對工作「非常滿意」的新聞從業者​​比例從 2002 年的 33.3% 下降至 23.3%。

10. 對工作自主權的感受也在下降。

11. 認為政府「監管」正在加強。

12. 與以往相比,更多美國新聞從業者​​看重「分析複雜問題」的價值,而對「快速獲取信息」以及「覆蓋大部分讀者」的價值不太看重。

13. 與以往相比,美國新聞從業者​​不太支持使用有爭議的技術來進行報導,例如利用政府和企業的保密文件。

14. 社交媒體改變了新聞採集方式。美國新聞從業者​​對社交媒體的使用主要是用於獲取信息,以及跟踪競爭對手的情況。新聞從業者​​認可社交媒體帶來的影響。

(文章轉載自合作媒體《i 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