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興奮感抑制不住,但同時也感到無比焦慮。這名大學二年級的經濟系學生即將在倫敦某間頂尖銀行的投資部門中,開始為期 10 個星期的實習。在新加坡完成中學學業後,這名 20 歲的年輕人進入英國頂尖大學,並且在大一時,就已經開始申請「春假實習」,在銀行內汲取實際的交易、貿易與風險管理經驗,而他的同學都還在享受上大學的新鮮自由。
這個部門傳說中的辛苦程度並沒有嚇倒他,他不怕整夜工作熬夜爆肝。反而相信長工時才是成就菁英的唯一解,就是這種「動力」鼓舞著他。「我喜歡這種參與市場脈動,並成為其中一員的感覺。」當然金錢也是一大誘因。
- 銀行實習生也享高薪
上百個大學生即將在這個暑假到銀行實習,通常為期 8~10 週,並且可以月領 3750 英鎊。相關科系的大學畢業生則會投入此產業成為銀行分析師,每年有 4 萬 5 千鎊薪水,外加獎金,相比平均大學畢業生 20,500 英鎊的年薪,自然是高出許多。
這是 21 歲的美國 Merrill Lynch 銀行實習生 Moritz Erhardt,因過勞引發癲癇去世後,銀行首波招募新血的動作。這件不幸事故也讓業界開始檢討員工工作情況,上層因此下達指令,要求員工得適時休假。
這項改革對於銀行業至關重要,由於社會與政治的壓力,銀行業者必須開始檢討內部的工作文化。那麼誰是那群在改革後首波進入銀行部門,親身檢視到底自己的部門有無轉型成功的年輕銀行家呢?
瑞士信貸集團的管理總監 Sabine Chappard 會從歐洲、中東、非洲等地招募人才,她也相信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其實非常聰穎。「他們比我當初剛進銀行業時懂得還要多,但是現在的競爭也比以前激烈。這群畢業生必須要非常努力才有辦法得到工作。」
- 名校光環還不夠,你得夠優秀
最傳統的方法自然就是從頂尖大學的相關科系畢業後,順理成章的進入銀行業。根據慈善教育機構 Sutton Trust 的調查,在英國那些進入投資、財富管理部門的畢業生,有 20%的人來自於劍橋或是牛津大學。
不過現在名校光環也不如以往這麼耀眼,年輕的新鮮人們通常得在大一先開始進行春假實習,以獲得更好的在校成績,然後在大二結束前,再度到銀行去實習。此實習機會也相當於銀行觀察新人的好時機,用來確認是否將來要讓其合格錄取。
教育機構 High Fliers 的專員 Martin Birchall 表示,很多學生在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年時,就差不多將往後的職業生涯規畫好。一名目前正在銀行實習的 20 歲劍橋大學生,就詳細列舉了他截至目前為止曾做過的實習工作,包括在英國四大銀行之一中實習一年,並且在某投資銀行進行兩次春假實習計畫。他就如同文章開頭的那位學生一樣,認為自己的個性非常適合銀行業的快節奏。
- 現實考量迫使新鮮人提早準備
這些人這麼早就規劃好往後生涯,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學生貸款。一名中階銀行主管表示,他在這群畢業生中看到一股非常不尋常的積極,是在他那個世代沒有的現象。「大學體制逐漸向金錢靠攏,他們必須要及早確保自己能在畢業後找到一個高薪的工作,這變成一股強大動力。」
再加上國際競爭激烈的影響,現在倫敦銀行內的新血不再只限定純正英國公民,而是來自於上海或是加爾各答的學生更多見。銀行業是英國內少數會贊助國際學生申請工作簽證的行業,國際學生在畢業後能幸運獲得工作簽證的機會,簡直少之又少。
但是對於國際學生來說,這些競爭也不是那麼公平。海外學生得支付的大學學費比一般英國學生還要多上數倍,文章開頭提及的那位新加坡學生提及,他對於必須得找到好工作感到巨大壓力,這股壓力甚至比英國學生還要來的重。
- 大銀行窄門人人搶
儘管工作與金錢的壓力甚鉅,想要進入銀行業的學生仍然很多,一位曾在 Barclays 銀行內擔任畢業生招募專員的 Elizabeth Darlington 就表示,有名氣的銀行仍然是搶破頭。不過曾寫過 《Young Money》 一書,追蹤 8 名在金融風暴後進入華爾街工作的畢業新鮮人,Kevin Roose 認為情況是開始『失去控制』。
對於那些不論如何都要擠進金融界大門的新鮮人,不論傳說中或實際上的工作情況是多麼艱辛,那都不成問題。劍橋大學的實習生說:「我對於外界所傳的銀行業實況感到半信半疑。」大多數的人認為銀行界的高薪是對於能力的肯定,不過他倒是認為高薪是辛勞工作的正當報酬。他沒有想要靠著這個行業變成富豪,只想要能夠安穩過生活就好。
- 銀行界即將被草莓世代佔領?
自業界的角度來看,他們也認為年輕人對於銀行業的期待與現實有落差。《Not everyone Gets A Trophy》 一書作者 Bruce Tulgan 將這群年輕人形容成現實又早熟。他們大多習慣師長給他們即時的正面回饋與鼓勵,而不願意腳踏實地安靜耕耘。
不過這群實習生大約都是在金融風暴前後進入大學,他們看到許多大企業一夕間倒下。所以一名畢業生對於 Tulgan 的言論提出反駁,他不認為那些老鳥就是永遠老大,蘇聯儘管再怎麼強大,也仍是以解散收場,什麼事情都是說不準的。
也有實習生對於工作實況感到失望。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在做重複的事情,到頭來也不知道目的是為何。另外一位來自牛津的實習生則說,自從金融風暴以後,銀行業由於更嚴謹的規定與體制,讓這份工作變得更無聊了。
- 銀行業僵固工作文化被迫改變
的確現在跟以往不一樣,分析師與實習生不用花掉整個早上與剛出爐的財務報表奮鬥,現在的分析部門已經將這份工作給自動化。世代所造成的工作態度轉變,也讓銀行必須要適時的改變工作環境與條件。銀行人力資源部門的經理就得搔著腦袋,思索如何順應新世代浪潮,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得看那些「老一輩的」肯不肯變。
銀行業對於職位的高度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阻礙社會流動。Sutton Trust 發現有過半的資深金融界業者其實並沒有進入大學,接受相關教育,並且只有 7%的人有經過正規的大學金融訓練。
那些沒有良好業界關係的學生們,可能會非常訝異的發現,原來進入銀行實習前,還得先經過春假實習的先決條件。一名匿名的實習生就表示,許多人不知道要先經過春假實習,直到事到臨頭才發現。他自己則是因為申請到 4 年的學程,(英國大學學制為三年)才有機會得以重新申請。
- 沒靠關係,銀行還真不好進
一名分析師則說,私立學校的學生準備的較為周全,因為他們有較健全的環境,教導他們如何申請進入銀行工作,他們得回答從五歲開始就立志要進銀行工作,而那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則沒有這麼多資源來預做準備。
註:所有實習生或是在銀行業者的受訪者,為了工作隱私,皆要求匿名處理。
(資料來源:FT.com;圖片來源:peter castleto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