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ANLEY CHEN。陳昱璋,就讀台大國企系,現為台大學生電視台社長。

為了突破台灣經濟發展困境,政府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在國際人流、物流、金流三方面,以法規鬆綁為主,租稅優惠為輔,重點發展智慧物流、農業加值、國際健康、教育創新、金融服務五大示範事業,期望能吸引外資與國際專才投入,為台灣經濟開出一條活路。

政府以資訊科技為基礎,推動自經區發展智慧物流,鬆綁物流法規,擴大工業生產範圍,提高生產規模,擴張出口,並希望藉此發展出全新的企業經營模式;在智慧物流的邏輯之上,自經區也推動農業加值,擴大進口台灣缺乏或不足的農產品原料,再用台灣優質的加工技術提供農業附加價值,搶佔全球農產加工品市場。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自經區企圖推動的高產值的服務業出口模式,了解未來台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與產業前景。

我們都很熟悉貨品出口,台灣是 IT 王國,出口筆電、手機、半導體、面板、IC 晶片等高科技產品;除此之外,台灣也有高品質且多元的中小企業,出口機能衣、光學鏡片、腳踏車、法藍瓷、輪胎等眾多商品,使台灣長期為貿易出超國──但是,在貨品貿易之外,「服務業貿易」也逐漸成為世界潮流。

  • 服務業貿易的四種模式

國際服務業貿易有四種模式,跨境提供服務(cross-border supply)、境外消費(consumption abroad)、設立商業據點(commercial presence)與自然人呈現(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跨境提供服務」指服務提供者在本國境內提供服務給位於外國的外國人,例如國高中課本常提到的印度服務業外包模式,印度服務人員在印度提供客服給在其他國家的服務需求者;或者是近年來很夯的電子商務,PCHome 可在台北總部提供服務給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也是跨境提供服務的代表。

●「境外消費」則指外國人到本國接受本國的服務,例如日客來台觀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到新加坡接受教育等。

●「設立商業據點」是整個服務企業投資國外,在國外設置服務據點,例如麥當勞到台灣投資,設立實體店面,就是美國對台灣的服務業出口。

●「自然人呈現」則是單一個人到他國提供服務,例如我國教授被挖腳到大陸大學,或是美國醫生來台從業,前者是我國對大陸出口,後者是美國對我國出口。

對一國經濟發展而言,跨境提供服務、境外消費能吸引資金、人才進入國內,其發展對國家經濟具較高正面效益。設立商業據點帶來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服務品質,有助於改善國內既有服務,並刺激大眾消費,有時對國家也是有利的。自然人呈現則常被認為是人才流失,因而為人詬病。

  • 台灣服務業貿易發展落後

隨著交通與通訊科技的發展,服務業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大增,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視出口服務,而不在像過去只著眼於貨品貿易。WTO 報告指出,在 2000 年到 2007 年間,全球服務業出口總值從 1.5 兆美元竄升至 3.5 兆美元,短短八年服務業出口成長一倍有餘。

然而,從 WTO 報告也發現,台灣在 2007 年服務業出口 329.94 億美元,僅佔全球比 0.9%,排名第 26 名,遠低於韓國 1.96%、香港 2.52% 與新加坡 2.02%,台灣服務業出口動能明顯不足。2010 年,台灣服務業出口 406.44 億美元,世界排名第 24 名,稍有進步,但仍嫌不足。

究其原因,台灣市場過小,服務業規模難以擴展;雖有超過 60% 人口投入服務業,人力資源充沛,但資金投入不足,尤其是用於研發創新的投資嚴重缺乏,導致我國服務業缺乏成長動能;另外,台灣雖不缺服務業人才,但卻缺乏具國際性專才,使服務業難以對外擴展,多數只在國內發展,在國外發展的也常因無法掌握國際通路、國際行銷、整合國際資源而困難重重。

為了突破現有發展困境,擴展國際市場,並吸引國際資金投入,以迎上世界潮流,發展服務業貿易,自經區納入國際健康、教育創新、金融服務三項產值高的服務業,鎖定境內消費與跨國提供服務兩模式,力拚服務業出口。

  • 國際健康 ── 台灣成為世界醫院

服務業比起製造業更難圈定在區域內,因此醫療、教育、金融三大示範事業改以「點」推動。所謂點,就是透過申請,選定團體組織從事三項示範事業,其營運範圍不限制在區內。

「國際健康」示範事業開放國內醫療社團法人申請,在示範區內設立國際醫療機構及生技研發機構,帶動醫療、生技、藥品、復健、養生等健康產業發展。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簡化外籍人士來台接受醫療服務手續,並規定外國醫生聘雇比例和國內醫生工作時數,機構獨立於健保之外,且需繳納「特許費」,目標客群為國外金字塔頂端客戶。

< 國際健康圖>

 國際健康流程 - 國發會圖片來源:國發會

< 台灣國際健康與各國比較>

 亞洲各國國際醫療狀況 - 經濟日報  兩岸國際醫療比較 - 經濟日報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2013 年底,配合國際健康示範事業在松山、桃園、清泉崗、小港等四處國際機場設置的「國際醫療服務中心」揭牌,負責國際醫療的行銷、規劃、接待等事務。

< 國際健康服務流程>

 國際醫療 - 國發會

簡單來說,國際健康示範事業是要打造商業化的醫療模式,讓全世界的人都到台灣接受高品質醫療服務,包括重大手術與醫美等等。如此一來可提高台灣醫生薪資,避免醫生流失國外,二來又能吸引國外頂尖醫療團隊前來台灣,進一步提高台灣醫療品質。

不過,會坐飛機遠到台灣接受醫療的客人主要是尋求高端醫療服務,因此短期內,台灣的高端醫療服務強項就只有醫美能吸引人,而且主要客戶來源應該會是同文同種的大陸有錢人(尤其是大陸貴婦)。為什麼呢?給和自己一樣說中文的醫生開刀比較放心嘛!

  • 台灣人會沒有好醫生?

對於國際健康的最大質疑在於,一些人認為國家花費相當多的資源在培育一位醫生,這些醫生應該是國家的寶貴資產,應當服務於本國國民。一旦自經區讓醫療自由化,許多醫生為了高薪跑到自經區試點的醫療機構工作,服務外國人士,造成本國人缺乏醫生可看,本國人民醫療品質將下滑。

反對者更進一步指出,試點機構因排除在健保之外,自由化程度高,醫護人員薪資高,因此吸引較好的醫護人員,但費用也隨之提高,這將導致只有錢人能接受較好的醫療服務,一般人只能找非試點機構看品質較差的醫生,讓醫療變成一種特權,惡化貧富差距。

這些狀況確實都有可能發生,然而台灣現況是,國家培育的醫生由於薪資不高(相對於國際)又過於操勞,不斷外流至他國從業,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藉由國際健康讓醫療在限制內自由化,解放健保束縛,提高醫護人員收入,就能留住醫療人才,讓好醫生繼續在台灣行醫。雖然國際健康確實可能使的好醫生服務外國人或富人,但其仍在國內,受限於國家法令,若醫療品質惡化可隨時調整。但若沒有國際健康,醫護人員將大量流失,到時台灣一樣沒有醫生可看病。

與其讓國家花許多資源培養的醫護人才流失國外,不如藉由法規鬆綁把醫生留在國內,日後可能造成的問題,我們再來一步步解決。畢竟醫護人員留住,我們就還有籌碼調整,一旦出走,台灣醫療品質惡化就是條不歸路了!

  • 教育創新──紐約大學台北分校?

想像一下,在不久的將來,想讀國外知名大學,不論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還是哈佛大學,不用出國留學,在台灣就讀的到!而且我們的同學,將不只是台灣學生和少數國外學生,而是充斥來自美國、德國、日本、印度等世界各地優秀學子,和他們做朋友,一同學習、思考、競爭、進步。

自經區納入「教育創新」,允許國內評鑑績效優良的公私立大學,與國外頂尖大學合作,設立「實驗性大學」,包括大學(分校、分部)、獨立學院、學位專班、專業學程四類。實驗性大學以招收境外生為主,但具國際優勢或國內發展極需之學門領域,亦可培育國內優秀學生。

教育創新,目的就是擴大招收境外學生,拓展國內學生視野,提升台灣人才國際競爭力。

教育服務牽扯到人流,示範區自然進行鬆綁,<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規定,取得博士學位者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申請來台居留。另外,碩士班可以修得學分取代碩士論文。

物流上,教育研究或實驗之必需品,免徵關稅及營業稅,其所有供學校使用之不動產,經所在地方政府同意者,免徵房屋稅及地價稅,但教務部目前打算利用現有校舍創造空間,不另外徵地。

也就是說,未來,台灣可能會誕生一個紐約大學台北分校,全世界的學生都到台北讀書,我們的同學來自美國、德國甚至印度。

目前教育創新的法規鬆綁已吸引台大、政大等學府興趣,積極探討與國外大學合作可能。

  • 金融服務 ── 國際金融版圖大擴張

自經區的五大示範事業中,「金融服務」唯一沒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送交立院審查,僅透過金管會修改行政命令,鬆綁對金融業務的相關規範。

自經區的目標之一是要出口服務業,既然要出口服務業,就不能不做服務業中產值最高的金融業。且鬆綁之金融業務要以擴張國外服務為目標,以國外人士為目標客群,才能真正出口服務業。

為此,金管會原則上以「負面表列」的方式,幾乎「全面鬆綁」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服務「境外非居住民」的業務限制,藉此擴張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版圖。

除此之外,國內的外匯指定銀行(DBU)和境內證券商(DSU)若服務對象為「本國專業機構投資人」,原則上「大幅鬆綁」業務限制,若為「國內一般投資人」,則採循序漸進的方式,穩健開放。

所謂負面表列,是相對於正面表列,指法律規範上僅規定哪些事不能做,沒規定到的事情都可以做。而 OBU 和 OSU 分別為國外的銀行和國外的證券商到國內設立的營運單位,或者投資國內金融業,將相關業務交由國內金融業者負責。至於 DBU 和 DSU 則分別為國內的銀行和國內的證券商,服務對象為本國專業投資機構與一般投資人。

< 金融服務圖>

 金融服務圖 - 國發會

圖片來源:國發會

也就是說,自經區納入金融服務後,服務外國的金融業務全面鬆綁,幾乎不受國內法律規範,將可大量吸引國外投資,並擴展我國的外國金融版圖。而為穩定國內金融秩序,避免鬆綁對國內金融造成太大衝擊,服務國內的金融業務不會全面鬆綁,若服務對象為國內專業投資機構,原則上大幅鬆綁,若服務對象為國內一般投資人,則循序漸進逐步開放,因此短期內對一般市井小民的影響不大。

 自經區金融鬆綁方案 - 中國時報

圖片來源:中國時報

服務業出口是世界趨勢,國際健康、教育創新和金融服務都是高產值與高潛力的產業,有助於台灣吸引外資、外國人才進入,進一步推升服務業發展動能,有效提高服務業產值。

  • 挑戰,無所不在!

當台灣自經區還在立院審查,大陸國務院早已批准上海自貿區,於 2013 年 9 月 29 日揭牌,大幅度開放外資進入上海投資,細部規範雖尚未擬定,但外資爭相搶進上海自貿區卡位。

雖然上海自貿區開放程度在很多方面不如台灣,但跟以往大陸官方有諸多限制的環境相比已有很大改善,加上挾帶廣大市場與未來發展潛力優勢,開放項目上如教育、醫療、金融、物流等又與台灣自經區相撞,對台灣吸引外資相當不利。

 上海自貿區 vs 台灣自經區 - 中國時報

 圖片來源:中國時報

TPP、RCEP 完成談判在即,亞洲區域經貿體系逐步成形,各國又紛紛設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投入,這場全世界的自由經貿賽局對台灣十分不利。自經區是否能化危機為轉機,帶領台灣加入區域經貿談判,成功吸引外資,徹底扭轉劣勢,讓台灣起死回生,將是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役!

  • 延伸閱讀

【Viking Bar 專欄】自由經濟示範區(1):台灣突破困境的王牌?
【Viking Bar 專欄】自由經濟示範區(2):為什麼主打智慧物流、農業加值?

(本篇轉載自合作夥伴《維京人酒吧》;圖片來源:USDAgov,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