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清楚,這不是一篇厚重的論證文。整篇內容會以蘇格拉底問答的式樣呈現。之所以選擇這個話題,是因為許多人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
文章分為四個部分:
- 這裡說的第三世界是?
基礎環境:亞非拉等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諸如銀行等基礎設施不發達甚至匱乏的國家或地區。我們將用到的例子包括肯尼亞、巴基斯坦、孟加拉。
有趣之處:技術快速貶值,像手機這樣的產品在這些地區的售價很快變得可以負擔。因此你會發現:一個人住的地方沒有銀行,但是很多人有手機——這就為接觸和使用比特幣奠定了環境基礎。
- 比特幣的特質?
去中心化:無需傳統金融監管機構認證、審核你的信用記錄、支付能力;無需它們審批你的金融交易需求,比如小額借貸;無需它們執行你的交易,比如花費數天、抽手續費的網路銀行轉帳。
高度流動性:無論是透過智慧行手機上的比特幣錢包,還是與傳統簡訊捆綁的簡訊比特幣錢包,只要技術上支持,而且你能執行簡單的操作:輸入文字、告訴別人密碼、會點螢幕或按按鈕(這些地區還有很多人在用功能機),就能在瞬間完成比特幣這一資產的轉移及交易。
- 它會怎樣改變第三世界?
答案已經在第一、二點中顯露了。
我們就多舉個例子:你叫金坷垃,家住肯亞,世代種土豆,從沒出過村,恰逢天氣熱,半年不下雨,莊稼要枯死,急需藥來救,無奈家裡窮,三塊二毛六,藥價十塊三,得借七塊錢,全村無土豪,只能求外援,本地無銀行,只能靠手機,打開小軟體,點擊要借錢,中國土豪哥,秒轉三十塊,上秒還沒法,這刻立得救。
不需要實體金融機構,不需要專職銀行人員,不需要忍受冗長複雜的審批,不需要準備一大堆只用一次的資料,不需要有過往信用記錄(在美國這種發達的經濟體系裡,還有 6500 萬人沒有信用記錄,請參見最後推薦的《比特幣在美國》)。
所有操作就是兩個字:點擊。
- 一些移動支付的案例
之所以舉出這些例子,不是因為它們已經在交易比特幣了,而是這些移動支付的系統能滿足比特幣交易機制,因此具備重要的參考意義。
肯亞(例一):M-KOPA Solar 有望再造資產基礎融資。只要付一點點錢,當地家庭就可以獲得一些太陽能燈、一個收音機、一個內置有 SIM 卡的手機充電器——這樣你就能用移動支付平台了。當你完成全額償付,上述物品就永遠歸你所有,而且支付服務也會永遠對你開放。上線首年,M-KOPA Solar 發展了 5 萬戶家庭,目前月增 1000 戶。說點茶米油鹽的事吧,調查顯示:這些用戶每月省下的油料支出(別笑,沒錯,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用煤油燈)相當於當地日均工資,孩子們的學習能力也間接增強——畢竟,房間裡的煤油味少一點,鼻子也會舒服一些吧。
肯亞(例二):M-PESA 主打轉帳業務——在這個領域,它是當之無愧的一方獨秀。目前,75% 的人口在使用這項服務,流轉的資金相當於 GDP 的三分之一——這些人用 M-PESA 收款、付錢,買日用、燃油、醫保、交學費。
巴基斯坦:Easypaisa 於 2009 年上線,每月服務用戶超 500 萬人。目前巴基斯坦總人口 1 億 8000 萬,但只有 15% 的人能夠方便地接觸到銀行系統。 Easypasia 與當地銀行展開合作,借助互聯網的高滲透性、低擴張成本,通過旗下移動支付平台為所有國民帶去基礎金融服務。
孟加拉:bKash 創立不過 2 年,目前已發展客戶 1200 萬——當地手機用戶中的 89%。只要你有 bKash 的虛擬錢包,哪怕沒帶實體銀行卡,也可以去 ATM 機取現,甚至做海外轉帳。 bKash 的長遠目標是發展存款、信用卡、以及保險業務。
順帶一提,還沒讀盡興的朋友不妨移步閱讀 Joyce Kim 《比特幣在美國》以及 Forbes 上的《電子貨幣如何改變生活》。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36 氪;圖片來源:BTC Keychain CC Licensed)
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uzzOrange》吧!
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生活,《BO》給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視野與觀點,加入我們的粉絲團,一起 BUZZ!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