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描述過去的商業世界,有兩個截然分立的層級:1、飄在天上的網際網路層面 2、落在地下的企業業務層——這曾經割裂的兩者,現在正在被我們打通,而推動這一進程的,除 O2O 之外還有網際網路的金融。

不久之前,我們看到中國平安銀行對外稱其依靠在線供應鏈金融技術,使得與長城汽車合作的經銷商貸款額超過了每年 200 億,戶均開票量 5 年內經歷了十倍增長。眾所周知,平安集團在所有金融巨頭中算是走得是最激進的一家,但它所謂的在線供應鏈金融又是什麼意思?

其實比起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平安銀行只多走了兩步:

一、促成產業鏈上所有環節(銀行、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物流公司)互相開放接口,實現數據互通。通過這一步拿到了企業間業務數據。

二、依靠免費企業管理軟體(不久前上線的生意管家)滲透到企業內部,在授權之下,拿到了企業內部運營數據。

透過這兩步,平安完成了產業鏈透明化的過程。在 徵信上,平安銀行掌握了更高質量、更充足的決策訊息,使得金融服務可以通過純線上交付,不用再到線下去履行繁瑣的程序。在業務形態上,則部分實現了金融自動化。數據自動採集、模型自動決策,人為審核時間降到最低,直接帶來的就是前端體驗的提升,在面對大量中小企業的小額、即時、高頻借款需求時,擁有了莫大優勢。事實上,阿里小貸也是這麼一套玩法,只不過一切都圍繞著它的電商體系打轉。

在之前某篇文章曾經寫過:O2O 的概念很簡單,就是把整個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和資源拉到線上,並最終形成閉環。把產業鏈上所有環節和資源拉到線上的任務,就需要企業軟件來承接。

  • 企業間的訊息孤島狀態被打破

過去一直以來,企業軟體市場都被各種定制化需求所主宰,產品之間的數據和接口缺乏統一標準。但隨著公共互聯網和各種面向中小企業的標準化產品開始流行,企業間的訊息孤島狀態被打破。在我所接觸的企業軟體公司中,不少都在嘗試與金融服務相打通,比如做財務軟體的賬貸通,做訂單管理的易訂貨,做進銷存的智慧商貿 甚至連老牌的企業軟體提供商用友,也成立了金融集團,從事相關企業級產品研發。

企業軟體的標準化整合也在巨頭的佈局中。前段時間,京東和一號店也步上淘寶後塵,將所有 ISV 廠商整合進了自​​身雲平台中。規範 ISV 市場固然是一部分考慮,更長遠意義在於,大平台有了進一步接觸到企業後台數據的可能。從底層打到更底層,巨頭的目標是讓整個世界都對自己透明。

  • 說了半天數據,置隱私保護於何地?

假設巨頭都是良心滿滿的,絕對不碰你託管在他們雲平台的私有數據,他們也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滿足業務上對數據的需求。比如,可以在提供某次具體服務時,取得你的數據授權。又比如,即使不拿到你的內部數據,也可以通過各種外部數據的交叉驗證逼近實情,阿里小貸早已這麼做了。其實,免費經濟的邏輯往往就是:我向你提供免費產品和服務,你則以自身注意力資源和數據作為回報——這才是後向收費的基礎。

企業軟體 + 金融,你的目標是什麼?

1、更深度的數據獲取 2、金融自動化

企業軟體發揮了什麼價值?

1、觸及中小企業的渠道 2、持續數據採集的入口 3、金融服務的出口

必須是企業軟體嗎?

當然不是,一切的企業數據化、聯網化工具都會被金融所用。從 Pos 機,到支付工具,到企業內的社交協作,甚至包括線下的物流、人流監控,未來數據的採集範圍會無限擴大化。整個金融產業為了對抗數據孤島,可能形成若干大的數據聯盟或數據市場。目前的央行徵信就是雛形,BAT 更加具有潛力。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36 氪;圖片來源:Campus de Gandia UPV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