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馬英九又幫台灣爭取國際新聞版面。
英國雜誌《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 2012 年第一次說馬英九是〈Bumbler 笨蛋〉後,2014 年對馬英九的關注一波接一波,毫不停歇。3 月先以〈困境中的鹿茸〉嘲諷馬英九的「耳朵裡的毛」,5 月又一篇名為〈When the wind blows 風起〉的評論,批評馬英九的一意孤行逼迫台灣民主走向街頭運動自決的危險中。短短一個月後,這兩天因為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事件,又一篇文章〈 Taiwan and China: Say Cheese:台灣與中國:笑一個〉,探討台海情勢,把馬英九形容為跛鴨。
這篇報導稱馬英九執政以來,一直都在倡導兩岸和平,與中國簽署多項協定,貿易、投資、旅遊等等。不過台灣人民不太買單。今年三月初掀起的太陽花學運,就是因為馬英九黑箱通過與中國的服貿協定,而引發的立院佔領學運;許多台灣人擔心,台灣與中國若提倡經濟整合,台灣的主權、民主會面臨嚴重威脅。
張志軍接在學運後訪台,大家都在看台灣政治人物會如何接招。《經濟學人說》報導說,令人驚訝的是,張志軍與被視為擁護台獨的高雄市長陳菊會面時,竟然展現無比親和力,不僅用台語與陳菊溝通,還宣稱會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
陳菊這次也展現好客之舉,熱烈歡迎張志軍的探訪;這看來也是為了說服選民,民進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
那《經濟學人》對馬英九在這此會面中的評價呢?
跛鴨一隻(Lame Duck)。「隨著馬英九慢慢成為『跛鴨』,中國必須在 2016 年做好面對民進黨執政的準備。」
呱!呱呱!
《經濟學人》的政治與經濟政策立場鮮明,偏向市場自由競爭,堅持政府不該干涉市場,關注個體的自由權利維護,國際輿論影響力高。從這個背景來看,《經濟學人》如此關愛、高度批判馬英九在台灣民主社會發展上的無能表現,也就不難理解。
拜馬英九之賜,台灣獲得國際媒體少有的高密度持續關注。其力道比起政府每年花大把外交費用的傳播效用還要高得多。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