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亡作家袁紅冰作品《殺佛 十世班禪大師蒙難真相》,去年 11 月就在誠品被下架了。

當時出版社向誠品書店詢問,得到的答案是:「內容太敏感」。而誠品書店公關對媒體的正式回應,則說是由於經銷退存的關係,導致部分書籍未能上架。

事件持續低溫延燒,最終於誠品人自己引爆。2014 年 7 月 2 日,新聞報導誠品書店員工因為不滿公司擅自下架《殺佛》,群起發抗議信給董事長吳清友;不過,誠品並未不接受員工建言,反而全面下令限定員工的言論自由

1511406_1524256467803074_1704280370270783410_n

誠品書店是營利事業,自然有權利選擇要賣什麼商品、要怎麼管理員工。但是,誠品在台灣下架袁紅冰的書,對台灣社會來說,情感斷裂的意義卻高於一切。特別是,在誠品集團積極計畫在中國展店,以及正在中國蘇州創「誠品居所」開始賣房的時間點上,這個情感斷裂的傷口,更顯殷紅、更顯赤辣。

上個月,誠品集團創辦人吳清友在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演講,演講速記稿中有這麼一段,談他如何看待財富與生命:

「我要感謝上天讓我賠了 15 年的錢,使得我有機會第二次看清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的財富超過生活的所需之後,我覺得錢對自己已不再那麼重要。經歷了誠品的連續 15 年虧損後,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是誠懇的。

中歐學院是中國市場改革開放後,由中共中央主導與歐洲合作,投入資源扶植成立的現代化高階商管教育場域之一,也是很多台灣企業高階經理人到大陸建立政商關係的絕佳據點。在這個名為《資本零距離》的講座上,吳清友回顧他在台灣誠品建立的知識份子想像,他說:

對我而言,我在誠品書店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因為每一本書,每一個人都有他不同的價值,不同的思考,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對生命的體驗。他們都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存在和生命個體。」

就在他這麼對中國說話的同時,台灣誠品書店同時正在為誠品進軍中國市場而主動思想戒嚴。

台灣的誠品決定,袁紅冰《殺佛》裡記錄的關於殺戮與集權統治的中國,那樣的閱歷與觀點,將無法再被尊重。台灣的誠品決定,員工要求誠品應該廣納不同生命個體經驗的抗議與建言,也無法再被尊重。

兩相比較,有如在傷口上拌鹽止血,有《BO》的讀者看誠品這半年來的變化說,這就像是赫然發現「你愛的人其實愛的不是你一樣,不是滋味。」

帶著在台灣虧損 15 年的記憶,吳清友領著誠品集團積極往中國開立新頁,捧著知識份子的斯文外衣與品味,一路從商店街裝飾到房地產開發基地裡。

站在上海,面向中國,吳清友選擇了與資本零距離。

站在台灣,我們也只會說一聲:尊重吳清友,尊重誠品,因為這是所有的個體,天生賦有的、自主選擇的自由。台灣堅持要給、而中國永遠也不敢給的,也就是這表裡一致的自由而已。

就像所有的情感裂口一樣,終有癒合的一天。

對愛過誠品的人來說,傷口再疼痛、心裡再不是滋味,終究也只能收納記憶,包含在那個台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裡,仁愛圓環上那四個大大的「誠」「品」「書」「店」四字招牌,還有進門有時候會不小心被一大簇厚厚原文藝術畫冊絆倒的記憶,一一收納,偶爾翻出泛黃印象,笑笑說說。

對更多台灣人來說,當誠品不再是誠品,當誠品向資本低頭的同時也跟著對統治威權低頭,更令人警覺,面對資本與政治交纏緊縛的中國,我們不需要一紙服務貿易協定,就足以失去一個社會曾引以為傲的文化靈魂。而我們接下來,還將會如何失去?我們要如何,才能不失去?

可以確定的是,不管台灣要在歷史的洪流裡如何學習屬於我們的自由、體驗我們的自由、保護我們的自由、讓更多人體驗這樣的自由美好,這一切,都與那個還存續著的誠品無關了。

我們只會在泛黃的記憶裡跟吳清友說,謝謝你。

我們只能跟已成過往的誠品說,再見。接下來的路不陪了,一路保重。

「喔!那是高中的時候吧,第一次到誠品,就愛上它了。 當時的誠品,還座落在敦化仁愛的圓環二樓, 我還記得是跟著同學去當劉姥姥的呢…^-^ 一上樓,靜謐的開架空間,溫柔的燈光, 把整個書店像灑上了一層平和,讓我們幾個高中小蘿蔔頭立刻安靜下來…… 沒有重慶南路傳統書店的擁塞,寬敞得讓我的隨心所欲地留連每個角落; 沒有商業鬧區帶來的掏擾,讓我第一次可以這麼盡情徜徉在這個新大陸。」–〈記憶中已不復存在的誠品〉

1995 年 9 月底,臺北誠品敦南店從仁愛路圓環,搬到隔壁的新光大樓。今夜無宵禁,仁愛路上誠品夜未眠。1995 年 9 月 23 日上午 11 點至 9 月 24 日 9 點,瘋狂湧進誠品敦南舊館的上萬人潮、小劇場表演、跳蚤市場趕集、陳明章露天演唱會,及一整夜的舞會和啤酒。」–〈喜新‧念舊‧移館別戀〉

「一九九九年敦南誠品轉型為台灣第一家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書店,記憶中的它,是那麼地寬闊舒適,而我總在假日的午後和朋友坐在設計書區的階梯上,大腿上放著厚厚的一本平面設計精選的書籍,然後偷偷的將喜歡的設計圖快速的模擬在筆記本上。 」–〈別了,記憶中的敦南誠品。〉

「誠品首開先例,在書店內設置藝文表演和展覽空間,第一檔節目就把女性主義請進門,由策展人陸蓉之邀請 18 位女性藝術家,暢談女性意識和創作、社會的關係。自此,紀錄片、現代詩、攝影、劇場、舞蹈、電影、性別、反核、工傷、社運…… 無論社會議題或藝術創作,不分主流邊緣,都曾進入誠品藝文空間發聲,和民眾面對面直接交流。」–〈從雲端傳奇到人間故事──台灣誠品 23 年〉

 

getImage

在誠品買不到《殺佛》沒關係,去別的地方吧!

(圖片來源: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 Facebookwaz C., CC Licensed)

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uzzOrange》吧!
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生活,《BO》給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視野與觀點,加入我們的粉絲團,一起 BUZZ!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g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