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貨幣在市場上搶實體貨幣的市場佔有率,同時亦搶奪信用卡的市場
▶「 現金一定不可能被取代,但硬幣則可能很快便沒用了」
在資訊科技之上,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除了八達通,還是八達通。
香港在 1997 年推出全球第一張使用「近場通訊技術」(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以下簡稱 NFC)的電子貨幣八達通,當時是領先全球的智能收費系統。在 2013 年年底,發卡量已達 2480 萬張,即每位香港人平均擁有 3.44 張八達通卡,系統每日處理交易達 1300 萬宗,金額逾 1.4 億元。這套智能系統更曾揚威海外,荷蘭、杜拜及新西蘭亦來港取經。
然而,17 年過去,八達通的發展始終沒有重大突破。隨著 NFC 及雲端技術成熟,發展手機錢包已經成為了全球的趨勢,包括新加坡、台灣及南韓均已著手發展手機錢包,而香港在這方面明顯較市場為慢。在電子貨幣這個範疇上,曾經領先世界一步的香港,將會如何走下去?
- 張耀堂:以小額支付來說,八達通無疑是成功的
「你對香港現在的支付模式有什麼不滿的地方? 」4 月初的午後,香港受前兩天黑色暴雨和冰雹的壞天氣影響,天色還是黑沉沉的。坐在代表香港高科技創新企業的數碼港內咖啡座中,3 月 21 日才正式從八達通行政總裁一職退休的張耀堂看著外面的雨景,一面輕鬆的提出反問。
「八達通一開始的設計便是 micropayment(小額支付),以應付小額交易為主。在這方面無疑已經成功,至於大額支付,從來都不在八達通的職責之內,因為這會涉及 KYC(KnowYour Customer,即『了解你的客戶』,金融機構透過有關措施防止洗錢活動),」張耀堂說,在香港,大額支付都經過信用卡或者扣帳卡(Debit card)進行,八達通一向只集中小額交易,這亦反映在卡的儲值額最高只有 1000 港元。
八達通公司過往推廣策略主要是令更多商舖安裝終端機,至今大部份行業已可以用八達通來付款,若單從小額支付項目角度出發,八達通已佔據了香港零售支付的一個極重要位置。
中六畢業後便出來工作「擔起頭家」,由銀行小職員做起,到今年 60 歲退休,張耀堂一直和不同的電子貨幣打交道。1973 年,19 歲的張耀堂加入美資的萬國寶通銀行(即現時的花旗銀行)持有的遠東銀行做櫃員,開始認識香港首個電子貨幣—信用卡。
先後效力花旗、道亨及星展銀行(香港),信用卡業務同樣是他的主打項目。2009 年張耀堂轉投信用卡系統供應商 Visa 懷抱,出任香港及澳門地區總經理,不足兩年,他再上一層樓,出任八達通公司的行政總裁。40 年時間都在從事電子貨幣相關的工作,他認為在電子貨幣發展上,有一些情況市場可能沒有留意到;並相信硬幣在不久將來便會被電子貨幣取代,反而鈔票很難有替代品。
- 八達通的成功在於與交通工具的結合,而如何老舊的系統是它沉重的包袱
「電子貨幣是支付貨幣的一種,而一個新的支付貨幣能否被市場接受,要看四項重點:可接受性、易用性、可靠程度和安全保障;此外,商戶覆蓋範圍要夠闊夠廣,電子貨幣才能成功普及,」他指出,八達通的產品設計簡單,但當年八達通能夠在香港成功推廣,除了簡單易用的特質外,其作為六大交通工具的支付渠道的身份亦起了重大作用。
八達通在 1997 年啟用, 啟用後 3 個月已發行 300 萬張,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地下鐵路及九廣鐵路(2007 年 12 月兩鐵合併為港鐵公司)規定所有儲值車票須更換成八達通,否則儲值票就會變成廢票,此舉令經常乘搭兩鐵合共約每天 300 萬人次乘客轉用八達通。相對於八達通佔了交通運輸這個「地利」,同時期由萬事達卡推出的 Mondex 及 Visa 推出的 VisaCash 便沒有這項優勢,並被逐漸淘汰。
「而且,要興建一個支付平台價值不菲,當中牽涉研發、設計、測試、安裝、維修、保養及保安,除了發卡機構要發行新卡外,還要商戶願意配合安裝終端機,市民才有機會使用這個貨幣,」他認為,已經發展一套支付系統的經濟體,若要重新訂立一套新系統,除了所費不菲,市民及商戶會否接納也是一個問題。「就以信用卡為例,即使被指保安有漏洞,甚至出現多次資料失竊事件,美國現在大部份信用卡仍然是磁帶卡,而不是保安性能更高的晶片卡,因為換卡所涉及的費用真的很昂貴,」張耀堂說。
張耀堂認為,現有的系統相當於沉重的包袱,令到發達經濟體在轉換新的支付系統上相當艱難,反而沒有任何包
袱的新興經濟,一開始便可以套用最新的系統,發展亦會更快。
- 全球最新、最有效率的流動支付在肯亞!
「現在全球最新及最有效率的流動支付系統,是肯亞的 M-Pesa。這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
他說,肯亞在 2007 年推出 M-Pesa,原本是為參與「小額金融」貸款項目的家庭而設,方便他們以手機的流動支付服務作還款。由於這套系統為偏遠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銀行服務,所以大受歡迎。現時,使用手機作日常付款的肯亞人高達 1700 萬,佔成年人口三分之二。其成功之處不只是參與的人眾多,更重要是帶來的經濟效益。當理財變得方便,國民便有更多時間專注生產工作。
有研究顯示,流動支付系統的出現,令肯亞農民的家庭收入增加 5%至 30%不等。而流動支付的廣泛使用,亦催生了不少創新科技公司,利用 M-Pesa 的平台,提供周邊的增值服務。
隨著 NFC 技術發展, 在 2011 年,Google 將此項技術服務連結到智能手機上,透過手機和 NFC 技術的結合就能提供包括電子錢包、信用卡刷卡、小額支付等現金流服務,不僅增加了手機應用範圍的多元性,亦將為消費者帶來十足的便利性。目前,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及韓國等地已陸續研究或推出 NFC 流動支付服務,並進行試行或測試。
- 信用卡的優勢正在減退,流動支付會是未來的趨勢
香港方面,金管局在 2012 年第 3 季提出 NFC 流動支付這個課題,銀行公會在去年 11 月推出「NFC 流動支付的實務守則」,訂立共同的保安規格,技術和操作流程的標準及指引,推動電子貨幣的發展。手機錢包的出現及網絡購物普及,掀起了新的貨幣革命。
而香港又完全具備了發行手機錢包的條件。根據金管局 2012 中提出「香港近場通訊(NFC)流動支付基建的顧問研究報告」,香港在 2002 至 2012 年間,非現金支付佔總支付金額由 45%升至 70%,當中 85%為非接觸式付款,即是由持卡人將卡在支付終端前揮動來完成交易,而不需要物理刷卡或將卡插入一個銷售點設備,例如利用八達通或 VISA payWave 等支付工具便是採用非接觸式付款,反映香港市場對使用非接觸方式付款有信心,而手提電話滲透率高達 229%,即每人擁有多於 2.29 部手提電話。
據 Google Our Mobile Planet 的 2013 年的報告,智能手提電話在香港的滲透率高達 63%,在亞洲僅僅落後於韓國的 73%,較中國(47%)及台灣(51%)為高。
利用智能手機 NFC 晶片作為手機錢包的交易渠道,2013 年全球金額已達 2354 億美元( 約 1.84 萬億港元),較 2012 年增長 44 %, 趨勢分析機構 Gartner 估計,預期 NFC 交易量每年增長率為 35%,2017 年金額可望高達 7210 億美元(約 5.62 萬億港元),用戶數目超過 4.5 億。近一年多以來,香港多家銀行相繼推出手機錢包服務,用戶只需擁有 NFC 的手機,並下載相關應用程式和輸入信用卡數據,便能在配有相關感應器的商戶直接以手機付款購物。
而各金融機構現時在電子付款或者電子錢包採用的制式五花八門,如滙豐銀行推出特製 NFC 手機外殼,中銀香港採用微型 SD 記憶卡,恒生銀行以及八達通則在 SIM 卡上「動手腳」。銀行如此嚴陣以待不是沒有原因,張耀堂指出,過去信用卡佔據了絕大部份非現金交易市場的優勢逐步減退。
- 網路時代之中,手機網購消費成了不能忽視的區塊
截至 2013 年年底,香港的信用卡應收帳款金額只較上一年度增長了 6.1%,為 1180 億港元。張耀堂解釋,「信用卡簽帳的增長率放慢,不是指市民的消費減少了,而是當消費從現金轉向電子貨幣的同時,人們可能會採用其他的電子支付服務商,電子貨幣在市場上搶實體貨幣的市場佔有率,同時亦搶奪信用卡的市場。」
「因為科技改進和互聯網的普及,網上購物的盛行,近幾年來市場的發展比過去迅速得多,」張耀堂指出,信用卡這個實體電子貨幣花了二、三十年時間才建立起龐大的客戶群, 而互聯網的出現及普及,以及雲端技術廣泛應用令成本降低,促成虛擬電子貨幣能在極短時間建立起客戶基礎。PayPal 和 eBay 的合作就是其中一個為人熟識的例子。
PayPal 的面世令 eBay 的拍賣用戶更喜愛網絡,兩者相輔相成,PayPal 的用戶數量因此在 2000 年的 1 年內, 由 10 萬戶大幅上升至超過 300 萬戶, 而 eBay 亦在 2002 年收購 PayPal,將合作平台完全融合。至今,PayPal 全球用戶已達 1.43 億個。以去年第四季為例,每天處理的交易達 900 萬宗。
PayPal 畢竟是美國的系統,真正令香港熟悉「網購」熱潮所帶動的電子貨幣發展,他認為應該是中國的淘寶。
「八達通要與淘寶合作,我當然要試試它的服務,買過 T 恤還有其他小東西,除了有很多可以選擇之外,送貨亦很快,」張耀堂說,良好的購物體驗令到越來越多人到網上購物。事實上,網上交易的迅速增長在 2012 年,電子商貿公司阿里巴巴的網上交易額,已超越 eBay 及 Amazon 合計的交易額。以去年 11 月 11 日的「網購節」為例,當天所有網絡購物網站的交易總額,據報超過 400 億元人民幣,超過全國單日零售消費總額的一半。
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在「網購節」當日,完成約 1.9 億宗交易,創出新高。其中,手機支付超過 4500 萬宗,是 2012 年同期的 5 倍。
- 從現在看未來:硬幣可能會消失,但現金仍會留存
一直被香港視為競爭對手的新加坡, 已經定下目標要在 2015 年成為 Cashless City( 無現金城市),在政府主導下,新加坡 2012 年 8 月全面推出 NFC 服務,國民可在全國超過 3 萬個零售點,包括公共交通、超市及便利店等以手機錢包消費。至於香港距離實現「現金消失的城市」,還有多遠的路?
香港電子交易普遍,令到市民的錢包出現「咭(卡)太多」的不便局面。以 2013 年年底計算,八達通卡的發行量是 2480 萬張,市場流通的信用卡總數則達 1810 萬張,小小一個香港有多達 4290 萬張卡,平均每個人便有近 6 張「膠咭」(卡),這還未計算網上虛擬支付戶口的數字。
對於香港電子貨幣的未來發展,張耀堂認為,即使是電子錢包出現,現金仍會是主要的支付工具。
「現金一定不可能被取代,但硬幣則可能很快便沒用了。」電子錢包作為貨幣的一種,能否被廣泛接受仍需觀察,然而,在電子貨幣的發展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O2O」(Online to Oine)將會是未來大趨勢。隨著 NFC 進一步發展及雲端計算的普及,互聯網交易發展迅速,八達通找到新的市場空間,由線下走到線上,八達通早前推出八達通淘寶購物便是一例。稍後更將進軍 P2P 支付市場,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額交易,如吃飯時夾錢、父母給予子女零用錢、支付學校雜費及致送結婚賀金等。
至於為何堅持現金不會消失? 張耀堂坦言:「相對電子貨幣,現金的實用性始終較高,在實體系經濟中,任何商戶、機構或個人都會接受,不會因為沒有『硬件』配合而失靈,也不會像信用卡一樣分級制,更重要是不記名,所以也不會被人追踪到踪跡。」
事實上,香港的鈔票發行量亦未見因電子貨幣盛行而減少。根據香港金融管理的資料,香港的流通紙幣發行量持續上升,截至 2013 年底,流通銀行紙幣總值 3293 億元,較上年增加 12.9%。政府發行的流通紙幣及硬幣總值 104 億元,較上年增加 6.6%。
- 電子貨幣的主要挑戰:資安議題
即使屬於電子貨幣的「業內人士」,但對於電子錢包,張耀堂笑言自己會否使用仍需要「考慮一下」,主要是在安全性上的考慮。「試想一下,你進行了交易,商店中保留的資料,將會是你的名字,卡號碼,還有卡的到期日(若屬普通交易,此三項資料已足夠騙徒盜用市民的信用卡)。假使商戶真的洩漏信用卡資料,由於信用卡都是獨立戶口,不會與你的存款戶口掛鈎,而且即使被盜用,有關損失責任亦會是由銀行負責,在客戶層面上,信用卡的安全性非常之高。」
相對之下,電子錢包的安全性將會因其功能,在私隱問題上面對更多挑戰。「電子錢包會與銀行戶口掛鈎,除了擔心銀行戶口資料外洩外,一旦商戶的簽帳資料被盜,除了姓名及卡號外,網上交易的數據資料如電話及郵寄地址等亦會涉漏,甚至在網上的 footprint(搜索記錄)亦可能被盜取或利用,」張耀堂表示,目前已有不少公司收集網絡用戶的搜索記錄,研究其消費取向。此外,在使用電子錢包時,用戶需要將個人資訊、郵寄地址,以及信用卡、簽帳卡等資料登錄並儲存在雲端中。雲端技術的安全性如何,會否有被盜用風險,由於這個科技仍然太新,需要時間進一步觀察。
雖然網絡購物及電子錢包仍然隱含風險,但無可否認,電子支付的廣泛應用,對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可以發揮巨大的推動力量。在發展中國家方面,世界銀行的「全球金融發展報告」指出,引入流動支付、理財等創新服務,使金融服務在發展中國家變得更方便和普及,這個情況便利了資金融通,促進國民儲蓄、企業借貸,有助促進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電子支付對發達國家來說也同樣重要,評級機構穆迪在 56 個國家進行研究後發表的報告指出,在 2008 至 2012 年間,隨著更多消費者以付款卡的電子方式付款,全球經濟因此獲得約一萬億美元的額外增長,效果相當於製造 190 萬個就業職位。
張耀堂認為,各個經濟體會因應本身需求,發展電子貨幣系統,「互聯網的出現,流動通訊的發展都推動了電子貨幣的發展,這是大勢所趨,但每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你很難要求他們的發展一致,我真的不覺得香港落後太多。」
總之電子錢包作為貨幣的一種,能否被廣泛接受仍需觀察,然而,在電子貨幣的發展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O2O」將會是未來大趨勢。
- 延伸閱讀
(本文章為轉載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