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編按: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36 Kr》。本文討論以彭博,這個和路透、道瓊等並列的全球知名金融信息供應商為例,他們是怎麼佔據金融訊息產業的頂端,而新創的金融服務又該怎麼去尋找切入市場的角度?

《36 Kr》編者按:本文來自潘星鍵(@星鍵 V;微信:akavir),他在湯森路透從事資料品質分析工作近 7 年,他翻譯了今年 3 月份的一篇文章《Can the Bloomberg Terminal be Toppled ?》,原文既談及《彭博》地位不可撼動的原因,也談及金融資料領域存在的創業機會。

原文作者 Matt Turck 曾任 Bloomberg Ventures 常務董事,現為 FirstMark Capital 合夥人。

在一些企業家和風投眼裡,彭博的金融終端機多少是一個異類,甚至是屬於上個時代的產物。

當今時代,免費資訊充斥網路,開源的大資料分析工具也不少,然而彭博的終端機業務卻可以通過銷售資料和資料分析工具,每年獲得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且很多資料是彭博從協力廠商獲得的。偶爾,你可能會聽到人們嘲諷它的操作介面讓人回想起 DOS 時代的簡陋。

如今,各個行業都在加速細分和解綁(unbundling),金融服務業也並非例外,然而,彭博的的金融終端卻毫不動搖的繼續推進綁定(bundling)策略:一個產品,一個價格——這就意味著全球 32 萬彭博終端使用者中,所有人都要支付每年 2 萬美元的使用費,即便他們僅僅會用到其 3 萬多個產品功能中的很小一部分。

創業者們,如果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破壞性創新」的完美機會,或者你覺得把彭博的終端產品「解綁」是個易如反掌的事情,那麼,你不是唯一這麼想的。

我在彭博資本(Bloomberg Ventures)工作了四年,工作期間和離開之後聽到過無數次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最近的例子: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 )網站之前的一篇文章宣稱,「推倒彭博金融終端的比賽開始了」,還有另外一篇文章特別提到了 Estimize 和 Kensho 這兩家創業公司,稱他們「在瞄準彭博做事情」。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彭博的金融終端見證了一波波的挑戰者們來了又去。時不時的,一波新的金融資料創業公司冒出來,用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嘗試搶奪彭博金融終端的業務。但過不多久,這些公司或是失敗,或是轉行,亦或是被收購,總之都慢慢消失了。

這說明什麼?金融資料創業公司的機會在哪裡?

  • 正面進攻彭博,我只能說「祝好運!」

首先,彭博並不是一個平凡、遲鈍的行業巨頭。也許我在那工作的時候喝了太多的酷愛飲料,但總體上我對那印象深刻。

彭博,不久之前也只是一個創業公司,但是現在,它有著強有力的品牌、雄厚的資本、崇尚競爭的企業文化,數年間數十億研發投入所產生的產品,基本上從不當機甚至減慢的技術平臺,以及優秀的客戶服務。

其實,現實中也曾有行業巨頭被新進者打垮的例子,而彭博社的金融終端機業務能夠頑強的抵禦住創新者的挑戰,這背後或許隱藏著一些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因素:

1、彭博金融終端被極強的網路效應所保護。 令人驚訝的是,很多人都沒能正確理解這點:彭博的終端機,撇開資料和分析工具,其本質上是一個社交網路。事實上,它可能是最早的社交網路,甚至早於「社交網路」這個詞的出現。

雖然有人認為,彭博終端機作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已經開始退化,但是過去數十年間,「彭博」是金融專業人士溝通的主要途徑(不管是因為合法的還是不那麼合法的目的)。

在一些特別相關的市場,所有人都在終端上,通過它與同事,客戶和合作夥伴們進行溝通。基於互聯網的溝通工具(如 Facebook、Dropbox、Gmail)在金融服務公司往往被禁止使用,所以遠未達到普及,至少對用戶端通訊而然是這樣的。

2、它本質上是一系列小眾產品(niche products)的集合 在金融資料領域,每個資產(或次級資產)都有眾多的細分專業領域,而針對每個領域都需要很深的專業技能,投入大筆的精力和金錢,才能打造一款能夠滿足這一小群客戶(有時候,全世界只有幾萬人)需求的產品。

彭博從固定收益類產品起家,歷經數年,運用其可觀的現金流逐漸的征服其他資產類別(到目前為止,這一過程還在繼續)。所以挑戰彭博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發明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產品。這需要用大筆的風險資本去建立能夠在各個小眾產品線上與彭博進行直接競爭的公司。

3、它並不僅僅是關於技術 大規模的提供金融資料並不是簡單的比拼技術,所以也不是可以單純的靠提供更好的技術來整合和顯示資料就能獲勝。

起碼就目前而言,這其中還有大量的流程需要人工處理(題外話:譯者就職某透資料團隊,深知其苦),也包括與眾多協力廠商資料提供商經營多年的合作關係。

4、它對於用戶來言是關乎決策勝敗的產品這點也是關鍵。在金融領域,人們依賴資料去下很大的賭注,所以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必不可少的 —— 這就意味著,人們對於使用新的金融交易終端產品(尤其是創業公司的產品)心存戒備。

正如機構投資者網站上的文章所言(即,已經出現了一種趨勢:華爾街上與終端相關的職位正在減少,以及全球範圍內桌面資料(desktop data)開始向資料流程(data feed)形式發生轉變),彭博的金融終端業務也許會面臨宏觀上的發展阻礙。

但是基於上面提到的 4 點原因,短期之內,我不認為彭博的終端機業務會被任何創業公司全面推倒。同時我認為,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即便它背後有 VC 的大筆資金支持,它想要同彭博終端機業務中的任何一個核心功能進行直接競爭(解綁),也是十分困難的。

我不是說創業公司不可能在此類競爭中勝出,我只是覺得,這樣做對創業公司來說內耗太大,避開與彭博業務直接競爭或許更明智。

  • 金融資料服務的機會在哪裡?

雖然我不認為有太多的機會留給創業公司去建立一個彭博金融終端的替代品(其實也包括湯森路透、Factset 的替代品),但我認為在金融終端的「週邊」和「下方」依然有肥沃的土壤 —— 即,這些大公司不太可能涉足的區域。

確切的說,我認為創業公司在金融資料領域裡的機會包括,運用社交網路、眾包等網路時代典型的操作方式,發揮大資料在支援決策方面的影響力。具體來說就是:

1、搭建面向金融圈的社交網路和社區 像彭博終端做的那樣,把資料、分析工具和社區聯繫在一起。歷史上,資本市場並不多見以分享文化為主的公司,部分原因在於投資本身的特性;但是,隨著土生土長的數字一代逐漸進入管理層,分享文化如果能在某些領域生根發芽,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先行者比如投資人、操盤手社交平臺 Stockwits 以及投資管理公司 Covestor,雖然它們針對的主要還是普通大眾。更加面向專業人士的社區則有 SumZero,最初是面向買方分析師,而現在則更加寬泛。

更近的一個例子是 Quantopian,一個演算法交易社區,面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和投資策略偏量化和演算法交易的人群。處於早起創業階段的 ThinkNum 認為金融模型應當共用給所有人,希望成為金融模型圈的「GitHub」。

2、採取應用商店模式 應用商店這種模式能夠利用大批有一技之長的協力廠商開發者(彭博幾年前也發佈了自己的應用商店)。

比如,OpenFin 提供的技術基礎框架能夠支援企業部署內部應用商店,解決了合法性、安全性、資料互通性(也就是讓資料從一個工具遷移到另一個工具)的問題。

以內部應用商店為基礎,結合優秀的應用(如 ChartIQ,提供 HTML5 金融圖表和技術分析工具),將會是一種不錯的針對「低端」市場的商業模式。一些難以承受購買整個終端和相關基礎設施的的公司,可以挑選他們所需的應用部署在自己的環境內。

3、眾包數據 一種全新的收集金融資料的方式已經產生了。

Estimize 通過眾包收集公司預估資訊(estimates)。Premise 通過全球手機使用者眾包收集宏觀資料資訊。Quandl,一個金融資料搜尋引擎,通過網路爬蟲、眾包和社區的貢獻,已經積累了超過 8 百萬條金融和宏觀經濟資料。

一旦建成這樣的資料平臺,是否可以預測,將來協力廠商開發者會在這個資料平臺上開發出各種分析工具和視覺化工具,產生一個足夠可靠的、由眾包支援的「金融終端機」?起碼,在處理非核心業務和非即時資料時,這樣的終端是足夠靠譜的?

4、利用大資料「洞察力」顯然,收集資料是為了從中獲取可以做決策的信號,一些有趣的創業公司正在挖掘其中的機會,比如 Dataminr(針對華爾街的社交資料分析)和 Kensho(正在努力「把智慧助手革命帶到金融領域」)。

就市場定位而言,尚不清楚這些技術公司在多大程度上與彭博金融終端存在競爭(比如,彭博也在積極的投入社交資料的研發),也不清楚它們有多大的潛力能打敗彭博。

在目前的情況下,現有的金融平臺已經形成堅固的堡壘,同時佔領著利潤最豐厚的那部分市場,所以對於創業者和 VC 而言,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將自己專攻的業務擴大(scale)成為值十億美元的公司。

總體而言,我認為會有越來越多針對金融資料的創業公司出現,其中有一些可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我很期待能夠看到這個市場的進化式發展。

  • 延伸閱讀

科技改變了世界,現在它也正在顛覆銀行這個老舊產業
阿里巴巴投資中國知名財經媒體,目標成為東方的彭博?

(轉載自合作夥伴《36Kr》;圖片來源: Mike Licht, NotionsCapital.com,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