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香港,每次就吃吃喝喝, 跟朋友聚一聚,然後買一點日用品跟化妝品回去,每次消費不會超過 1000。」 王昭說。

26 歲、祖籍湖南的王昭,現居深圳,在一家大型 IT 企業做翻譯,由於她持有深圳戶口,每月通過「一簽多行」(即憑一次簽證,多次來往香港)來香港兩到三次。她第一次來香港是 14 年前的 2000 年,那時家住湖南長沙、還是初中生的她跟團來港,去了海洋公園和銅鑼灣,跟團購物花了幾千塊錢,這對一個初中生來說是大開支。

考上大學後的 2006 年,長沙剛開始實施「自由行」—即無需通過旅行團,可憑個人旅客身份到香港旅遊。她一個人又跑來香港,但沒有再去旅遊景點,追求時尚的她買了相機、手錶和名牌袋,花費近萬港元。「現在不再去那些所謂的經典路線和奢侈品店了,現在都跟朋友去島上玩。」

  • 中國大陸來港旅客消費模式轉變

常常往返深港兩地的王昭儼然已是 「香港通」。 王昭來港活動的變化,正反映了中國大陸來港旅客消費模式的典型轉變︰ 從跟團旅遊,到買奢侈品,再到吃飯看電影買日用品。那個向旅客銷售奢侈品的香港,正在變成銷售日用品的香港。

  • 珠寶首飾、鐘錶等高單價品銷售下跌

香港統計處公佈香港 3 月份的零售業總額為 396 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 1.3%。統計處指出,銷售額下跌的最主要原因是貴價品銷售下滑。數字亦顯示,與去年同期比較,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售額下跌 8.9%,電器及攝影器材下跌 15.3%,雜項耐用消費品下跌 23%。而中國大陸旅客,歷來被看做是這些貴價品的主要消費者。 「我們已經預料到 3 月數字不會好看,但還是沒想到原來這麼差,」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說。

「造成這樣局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自由行』旅客中出現越來越多非優質的客源,在自由行的旅客中,非一線城市和非過夜的旅客所佔比重越來越高。」 麥瑞琼說,這樣的旅客一來不會住高價酒店,二來不會消費高檔產品。目前香港的零售業中,較多自由行旅客搶購的普通貨品如藥物及奶粉,銷量都比較穩定,但是高檔產品,如鐘錶及珠寶等的銷量跌幅較大,麥瑞琼舉例說。

  • 大陸客自由行的消費模式屬於高消費低增值

麥瑞琼的說法,與近日剛公佈的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所長宋恩榮的《自由行對港經濟貢獻》的結論有相似之處。宋恩榮的研究採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以直接利益作為衡量標準。 例如居住於高價酒店的旅客比住在廉價賓館的旅客開支高,令該行業公司及員工取得較大回報。他的研究指出,近年來自由行的消費模式屬於高消費、低增值(消費所帶來的經濟貢獻)模式。

一來是因為自由行旅客更傾向購買進口貨, 由於產品並非香港本地生產,產生的增加值較低,而增加值最高的酒店服務業消費卻並非大部份中國大陸旅客的首選,他們較傾向選擇一些中低價賓館。而第二個原因,則是自由行旅客大多從羅湖或其他陸路口岸入境,而非內地旅客大多乘坐飛機來港,航空交通所產生的增加值比陸路交通更高。

故就來港模式而言,非內地旅客的交通消費增加值,亦比自由行旅客為高。 根據宋恩榮的研究,2012 年,自由行旅客的人均消費額約為 2239 港元,非內地旅客在港的消費額則只有 1175 港 元,但自由行旅客的人均增加值卻比非內地旅客低了 49%。自由行的消費額佔 2012 年全香港 GDP 的 5.36%,但其創造的增加值只佔當年 GDP 的 1.4%。「而這 1.4%,才是我們衡量自由行旅客經濟效益的一個準確標準。」宋恩榮說。

宋恩榮所說的「準確」,是相對官方的「旅遊業所佔本地生產總值 (GDP)」這個指標來說的。「旅遊業佔 GDP 比例已由 2003 年的 2.4% 增加逾倍至 2012 年的 4.7%,說明自由行對本港經濟的重要作用。」本月 2 日香港電台的《城市論壇》上,旅遊事務署助理專員陳慧欣如是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去年年底發佈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亦肯定中國大陸旅客對香港的經濟貢獻,並重申「旅遊業是香港經濟重要支柱,佔本地生產總值 4.5%」,提出要繼續擴大香港的旅客承受能力,到 2017 年擁有接待 7000 萬訪港旅客的能力。

  •  2003 年實施的自由行,帶動香港經濟

「光用旅遊業佔 GDP 的比重來看自由行的經濟效益不準確,2012 年 4.7% 的這個比重,包括了港人外遊和非自由行遊客來港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宋恩榮說,「當然,自由行帶來的增加值近年一直在上升。」自由行帶來的經濟增加值從 2004 年的 0.2%,以每年 0.1% 的速度穩定增長,但是比起 20% 至 30% 的遊客人數增長率,邊際效益不算高。 回看歷史,「自由行」政策是在 2003 年 7 月 28 日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疫症、 經濟低迷的一年簽訂的,香港首次容許中國大陸 49 個主要一線城市或省會的居民以個人旅客身份入境,不再需要跟團來港。

  • 自由行讓中港兩地人產生摩擦

當時,香港政府形容這項政策為刺激香港旅遊業和經濟的「大禮」。其後,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檢討報告中的數據,自由行佔訪港旅客的比例由 2004 年的 20.5% 按年遞升,至 2009 年已升逾 30%。自由行旅客,對香港帶來一定的經濟貢獻,但亦增加中港兩地人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摩擦。最近的一次是 4 月下旬,大陸遊客夫婦手抱小孩在香港鬧市便溺,有香港周刊記者拍攝後,與夫婦口角及動武。事件曝光後,又激起中港市民網上罵戰。大陸旅客甚至呼籲 「五一黃金周」不到香港旅遊。根據香港入境處 5 月 4 日公布的數字,中國大陸由 5 月 1 號至 3 號的假期,大陸旅客入境 38 .7 萬人次,較去年 39.3 萬人次下降。

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這是自 2003 年推出自由行政策以來,首年的 「五一黃金周」的大陸旅客人數下跌。 事實上,實施十年的自由行曾經是香港零售業增長的巨大動力,2011 年香 港的銷售額按年增長一度達到 25%。但 2012 年的總銷售額增長僅為 9.8% 之後一直放緩。

  • 「一簽多行」後,來港訪客消費模式改變

以 2012 年為例,根據 《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 自由行旅客當年的消費中,76% 為購物消費;8% 為酒店及住宿消費;7% 為膳食; 4% 為跨境客運。自由行的經濟貢獻率主要體現在零售業上。根據方便營商處經濟分析部提供的數字,所有訪港旅客的消費總額佔零售銷售額的 33%,其中來自自由行旅客的消費額佔所有訪港旅客消費總額的 25%,自由行的消費對香港零售銷 售的貢獻率僅約 8.3%。

實際上,拉低貢獻率的一個原因為自由行實施十年以來旅客開支模式的轉 變。十年前自由行剛開始實施的時候, 旅客主要以高端遊客為主,來港也以奢侈品消費為主。消費模式的改變發生在 2009 年。「一簽多行」政策於 2009 年開始實施後,持深圳戶籍的超過 200 萬大 陸居民,可以 100 元人民幣申請「一簽多行」,一年內無限次來港。

  • 遊客消費從奢侈品變為日用品

其後,自由行旅客來港人數持續升高,其中超過九成的「一簽多行」自由行遊客都為不過夜旅客。根據《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 估報告》,實施「一簽多行」之後,不過夜的自由行遊客比例持續上升,從 2009 年的 47.7% 升至 2013 年的 65.4%。不過夜旅客在香港的人均消費為 2582 港元, 比過夜旅客的 8229 港元少 69%。2012 年,自由行過夜旅客的平均留港時間為 2.6 晚,亦較其他非自由行過夜旅客的平均留港時間短 5.1 晚。 而另一方面,香港零售管理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高端遊客已經轉移方向,前往歐美等地消費。

麥瑞琼指出,香港的物價相比歐美並不特別便 宜,而且這些高端客以前經常到香港, 不再以香港為旅遊地的首選。除了內地高端旅客減少,其他地區來港的旅客亦有跌幅。根據香港旅遊網公佈的數字,美國、加拿大等長途市場的訪港人數增長率由 2012 年的 5% 至 7% 下降至 2014 年首季的 0.5% 至 2%,於 3 月更一度出現負增長。消費力較強的遊客流失,但消費不多、通過「一 簽多行」來港的自由行遊客卻是大量增加,遊客消費開始從奢侈品主導變為日用品主導。

在《討論內地遊客問題的六個重 點》一文中,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呂大樂 寫道:「香港必須面對現實⋯⋯這個特別行政區自 2009 年以來已變為國內的『消費特區』。」 「展望未來,訪港旅客持續增長,短期內應可為零售業務帶來一定的支持, 不過我們需要密切留意旅客開支模式的轉變,會否影響往後零售業銷售的表現。」在 3 月零售業總額公佈之後,政府發言人說了以上這段話。事實是「旅客開支模式」早已改變。

  • 香港思考下一步的轉型升級

對於中國大陸旅客增多與增加值不成正比的成因,除了由於高端客戶的流失外,香港的經濟、旅遊及零售模式亦有責任。

呂大樂在同一文中提出︰「在考慮如何管理『自由行』的同時,我們需要對香港與旅遊相關的服務業如何升級轉型有新的想法。」

呂大樂提出,香港的企業應提升服務的檔次,令它們不再是低增值的服務;政府亦要考慮將發展機會惠及中小企業以及有創意及新意念的年輕創業者。而當大陸旅客對外來品趨之若鶩的時候,香港人亦當反思,究竟香港還可以創造什麼本土製作的貨品, 能受到同文同種的大陸旅客青睞。

(圖片來源:Loic Lagarde CC Licensed)

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uzzOrange》吧!
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生活,《BO》給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視野與觀點,加入我們的粉絲團,一起 BUZZ!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