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近來積極與民間意見團體溝通說明政策內涵,日前管中閔召開記者會,表明願意拜會最大在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見面溝通政策上的歧見。今天,民進黨回應給了一個軟釘子,簡單帶過。
依據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的說法,民進黨支持經濟自由化,但更強調政府責任。從現在台灣的政治僵局與國家發展危機來看,民進黨若希望在社會民意普遍對執政黨失望之際展現有為在野黨的格局,實應務實考量兩人見面的正面意義。
蔡英文接受管中閔拜會,可以尋求多重層次的合作可能,源於三個積極而明顯的理由:
理由ㄧ、民主進步黨要打開大門
蔡英文主席想要打開人才之門、打開年輕之門、當然應該歡迎更多具體政策討論的大門。尤其是,民進黨要打開大門,台灣也要打開大門。在對自由與開放的理解基礎上,蔡英文主席和管中閔主委是一致的。
理由二、找出一個值得合作的自經區版本,是高度可能的
兩年前,時任政務委員的管中閔接受《TechOrange》專訪時,他已經提到還在概念設計階段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在專訪過程中,我們談了相當多台灣法規陳舊迂腐對台灣產業升級發展的嚴重影響。我從創業的經驗中來看,管中閔雖然從學術圈出身,但對於這樣的產業現實卻是高度理解的。
台灣法規環境對產業發展的戕害,活像一件保護精神病患自我傷害的約束衣,除了把雙手繞到後面,也常把雙手繞綁到前面,雙手的綁繞有一定的原則,才能避免受傷。在保護精神病患的前提下,合情合理。但是用保護精神病患的精神設計一個國家的產業規範,反而把正常健康的企業綁出病來。例如,為了郵購設計的七天鑑賞期和為了悠遊卡設計的電子票券法,就成了倒果為因的約束衣,讓台灣在同領域的全球創新競賽中,空有一身武功卻上不了舞台,眼睜睜看著機會被中國搶走,在台灣與中國特殊的敵對關係下,反而成了對未來的過度傷害。
管中閔對於台灣因為不合時宜的法規,導致台灣在全球市場上自廢武功不斷將絕佳機會拱手讓人(特別是讓給中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與政務官,他不只著急且希望有所作為,他大力協助現在的科技部長張善政,開始推動年底即將上路的第三方支付法,這一推又是兩年。當時管中閔講得很直白,他說法規一條一條鬆綁、依照台灣的現實,太慢了,台灣沒有這個時間。所以他才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概念,一個小規模自由空間的概念。
他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不是加工出口區、不是避稅天堂、不是科學園區。他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核心目標,是創造鼓勵創新和創業的生態環境,透過規劃一個風險可控管的區域先達到模擬法律鬆綁的環境,讓社會看到成效後、再用這些經驗來實質優化法律。而專注適用的對象,管中閔當時說:「力量,在台灣的中小企業。」
力量,在年輕的企業、在年輕人身上。
兩個禮拜前,我有機會與蔡英文主席見面,就台灣創業環境提出建言,我說,如果整個台灣是一間企業,這個企業的研發部門幾乎完全失能。當時蔡英文就具體地提出政策改革方向,她說:「我們應該把研發能量灌注到台灣的中小企業,從這裡來創造就業。」強化年輕企業的創新力量,釋放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
至少從管中閔與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方向來看,兩黨除了惡鬥之外,在實質政策上落差沒這麼大。我認為光是這個共識基礎,就足夠好到讓兩位跨越藍綠,見上一見。
至於第三個理由,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
管中閔在記者會上對蔡英文說:「我們是一國的……」
蔡英文就任主席後,幾天前說了「臨時會是一場激烈的戰鬥」,大家聽到戰鬥兩字,眼睛就亮紅了,如果聽到最後,蔡英文比較完整的說法是這樣的:「只要決心是夠的、努力是夠的,台灣人民不會讓我們孤軍奮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努力,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和蔡英文戰鬥的對象,是台灣的問題,不是彼此。
我們是一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