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本文之前,先來看一段新聞報導

美國總統奧巴馬爭取在本年內通過的移民改革法案,在國會再遇到來自共和黨的阻力。

奧巴馬及民主黨人士支持的移民改革法案,除了會加強美國的邊境安全外,會為境內 1100 萬非法移民提供成為美國合法居民的途徑,不少保守派共和黨議員反對法案,認為立法相等於大赦非法移民,亦擔心立法會在國會中期選舉中,為民主黨候選人帶來更多支持。

如果移民法案要獲得民主與共和黨都能支持的話,或許應該推出他們都支持的法案,說服他們說:從預算角度而言,支持移民法改革是相當節省的,因為如果將所有新迎來的低技術勞動力都擋在醫療保險、糧食、和其他貧困補助金的大門之外的話,要迎來大量的低技術勞工對美國納稅人來說顯得相當便宜。

而這種說法幾乎是所有親移民保守派所支持的。

但這套思路有個小問題。那些同時獲得兩黨支持的移民法全面改革提案,像是由參議院「八人幫」。

編按:2012 年大選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只獲得 27% 的西裔選票。共和黨意識到他們需要爭取這個快速增長的族群。於是兩黨參議員組成的移民改革「八人幫」應運而生。

所打造的參議院移民法案,都嚴重的傾向為大企業迎來短期的利益,對於那些安份守法、希望有朝一日能進入中產階級的移民們卻沒有足夠的嘉惠方案。

美國需要幫助移民者融入美國生活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會「幫助」那些已經在美國生活、工作、掙扎中的數百萬移民融入主流美國人民當中,並且協助防止他們成為一個永遠的次級人民,而非增加更多阻礙的移民法案。

移民法案要將三件事整併起來

在整個移民法改革案的背後想法在於,我們應該將三件不同的事物整併起來。

第一,也是在政治上最有爭議的一個,是針對目前 1100-1200 萬居住於美國的未授權移民中的部分比例給予某種程度的法律地位。

第二,也是最沒有政治爭議的部份,是歡迎大量的高技術專業人員、企業家、科學家、及類似人才進入美國。

第三,也是價值最沒有被大眾看見的部份,就是歡迎大量的低技術勞工進入美國,不論是透過客工計畫或其他機制。

政治上說來,把這三項非常不同的東西綁在一起是很有道理的。移民全面法改革方案等於是把:1. 在尋找便宜軟體工程師的高科技公司、2. 尋找便宜農工的農產企業、以及 3. 許多自己就是移民、並且害怕依法驅逐會造成他們家庭社群破碎的投票者,全都綁在一起。你可以把它想成就是互挾人質的一種概念。

Google、Apple、Facebook,如果你們不讓那些未授權移民先取得法律地位,你們就不可以從比利時雇用更多的科技怪才;想要待在美國的逐夢者,如果你們不把農民的遊說團拉攏過來的話,你們就沒有足夠的政治力量獲得合法地位。

移民法案思考邏輯有問題

然而另一個問題是,請問這個美好的小組合根本是合乎邏輯的嗎?而答案是否定的,把這三件事情綁在一起根本一點邏輯也沒有。

為了了解美國的移民爭論已經變得多麼扭曲,我們可以來看看世界其他國家面對移民政策的方式。粗略的說,你可以把會吸引或(某種程度上)歡迎移民的國家們分成兩類:一類採取高端路線,另一路採取低端路線。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採取兩種不同的移民策略:低端與高端策略

最近,牛津大學的 Martin Ruhs 將一系列的移民權利指標集合了起來。

而他發現那些給予移民最高權利的國家,例如瑞典和挪威,他們允許移民取用社會福利並被賦予高度的自由,但他們傾向於只接受非常少數的經濟移民。

那些給予移民最少權利的國家,像是波斯灣諸國,他們歡迎數量龐大的勞工來到他們的國家。而當我用「數量龐大」來描述時,我指的是真的極端龐大的數量。

舉例來說,在卡達,94% 的勞動力來自外來人口,國內居住的 200 萬人口中,有 86% 是移民。如果你是個在波斯灣國家的外來移民,你不會像是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一樣被對待得那麼好,但是波斯灣諸國願意讓你進去工作的機會卻比瑞典要大得多。

為了稍後的解釋方便,在下文中將把北歐國家的策略稱為「高端路線」,而波斯灣諸國的策略則稱為「低端路線」。

走低端路線的國家在意的是「量」

有些移民的鼓吹者像是哈佛大學甘乃迪政府學院的 Lant Pritchett 以及全球發展中心,都認為波斯灣諸國事實上比北歐國家更接近正確的移民政策。

如果我們把移民政策看成是一個「質」與「量」的取捨,則 Pritchett 會選擇「量」,因為他認為從貧窮國家移民到富裕國家是世界貧窮的重要對抗策略。

如果孟加拉人、貝南人、和不丹人能被允許進入富裕國家工作,他們就能夠匯更多錢給家鄉的家人,也將能夠幫助他們脫離貧困。就算他們在移入國沒有被給予太多的自由也是一樣,或者他們的薪資比當地工人要少、或者他們只被允許在那裡工 作一段時間,都仍然有助於使他們脫離貧困。

確實,從對抗貧困的觀點來說,你其實會想要讓移民工人頻繁的更替,因為每次一批人回家了,另一批就可以來到杜哈或杜拜來賺錢,然後寄回他們的母國。這樣的更替是散佈財富非常好的方式。那這種「低端路線」有什麼不好的呢?

嗯, 這就牽涉到你想要有怎樣的社會了。波斯灣各國完全沒有要把這些貧窮的移民工人納入他們的社會中的意思。他們只想要他們來、工作一段時間、回家,然後就這樣就好。

  • 北歐國家則是走高端路線,他們在意「質」

相反地,對北歐各國來講,他們花了大量的金錢來確保他們的移民可以被完全的融入於他們的社會之中。

他們不見得總是能夠完美達陣,但他們絕對會嘗試。他們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拒絕擁有一個雙層次的社會,他們不想要他們的社會是一個擁有特權的當地人與移民天天比鄰而居,卻永遠不可能平等生活的地方。也許你可以說這些北歐人有些天真。

因為如果這些移民沒有和他們比鄰而居,他們也一定是會住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而且肯定比住在他們身邊要差多了。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 來看,移民絕對不會是比促使貧窮國家的政府進步更好的對抗貧窮的方法,而且所有的國家,包括富有的國家,都應該有權力去追求他們想要的良好社會──這樣的社會也包括了只接受少量移民但卻對他們非常好的社會主張。

不是高端也不是低端,美國是奇怪的綜合體

而美國應該採取高端還是低端的策略呢?現在,我們採行的是個奇怪的綜合體。舉例來說,就像哥倫比亞大學的 Neeraj Kaushal 所觀察到的,糧食缺乏在美國發生的機率對於富裕國家來說是高得很不尋常的,而這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那些無法合格使用食品券的移民家庭。

編按:美國個人年收入低於 1.1 萬美元、三口之家年收入低於 1.9 萬美元、五口之家年收入低於 2.7 萬美元者,都有條件申請食品券。但此福利因太燒錢所以隔年取消。

之所以不讓移民取用食品券的想法是很直接的:移民們是自己選擇要來這裡的,所以他們要靠自己餵飽自己。這個想法與親移民的保守派和自由主義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對於他們來說,把移民排拒在社會福利計畫之外,才能說服其他保守派盟友說他們不是搭便車的社會負擔,因此應該歡迎更多移民移入的方法。當面對到質與量的取捨時,這些親移民人士會想要我們採取更像卡達的策略,而非挪威。

美國會想用狠心的低端策略對待移民小孩嗎?

然而問題在於,移民家庭會生小孩,而這些小孩長大後有很大的機會會成為美國的工人。而近期一個由經濟學家 Hilary Hoynes、Diane Whitmore Schanzenbach、和 Douglas Almond 所進行的研究顯示,當貧窮家庭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取用食物券的話,他們會長成更健康、更有經濟效益、更能夠自給自足的成人。

在卡達這類的國家,他們的解決方式就是讓移民非常難或幾乎不可能在他們國內建立家庭,如果移民成了負擔,他們就把這些移民趕出去。

然而美國人又無法真的狠下心來貫徹執行這種「低端策略」。所以結果就是,當這些貧困移民家庭的孩子們長大後為生存掙扎著奮鬥時,我們最終還是會居住於我們吝嗇的後果之中。

許多移民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

所以,如果有任何人願意張開耳朵聽的話,這裡是我對於眾議院反對移民法案議員甚至是議長的一些關於移民法的建議。

就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我們勢必要給大多數的未授權移民合法地位的。而給予他們法律地位的意思就是要把他們當做美國人一樣的負上更多的道德責任。

現在未被授與合法地位的移民人口是非常極端的窮困之中的。在 2011,51% 未授權移民的孩子生活條件低於貧窮線,而當中有 78% 是生活在低於貧窮線 200% 的生活條件中。就算在最佳情況的假設中,讓這些未授權移民取得法律地位也無法讓他們立刻提昇進入中產階級。

移民人口也是美國人,請尊重對待他們

事實上,要把這些男人、女人和他們的孩子們納入美國的主流群體中將會是個昂貴、艱鉅、並且耗時數十年的漫長過程。我們需要確定,往後新來的移民不會導致這些人因為要與技巧能力雷同的人們競爭而導致工資被降低。

相反地,我們應該要歡迎更多高技術的移民,他們能夠拉高這些較低技術勞工的薪資水準,有助於幫助我們更人道的、尊重的去對待這些較低技術的移民, 並且了解到他們的孩子將會和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都是美國人。簡而言之,讓我們採取高端策略吧。

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uzzOrange》吧!
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生活,《BO》給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視野與觀點,加入我們的粉絲團,一起 BUZZ!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

(資料來源:Slate;圖片來源:AZRainman,CC Licensed)